黨建引領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傳統養殖模式

      索 引 號:4309810018/2023-1827684 發布機構:沅江市畜牧水產事務中心 發文日期:2023-09-20 信息類別:綜合政務 公開范圍:全部公開 公開方式:政府網站


       

      池塘養殖是我市的傳統養殖方式,2022年,我市為社會提供16.8萬噸水產品,在河湖矮網圍及網箱退養大背景下,池塘養殖產量須符合糧食“穩產保供”綠色發展,因此對池塘養殖的尾水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推動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我中心黨支部注重發揮黨建在水產養殖中的核心和統籌作用,不斷增強各級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主要通過全市范圍內推廣以下模式實現尾水達標排放或循環利用:

      一是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即將主養品種置于流水槽中,槽外的大池塘用于魚糞收集和水處理,包括養魚流水槽、魚糞殘餌集污裝置、推水增氧裝備、起魚吊裝設備、魚菜共生裝置、導流壩等。這種模式不占地,適合連片且有一定規模的池塘,基本可以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養殖用藥減少90%。

      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流水槽

       

      二是陸基集裝箱圈養模式,該模式主要包括圈養、增氧、集排污、循環水和人工濕地廢水處理五個系統,對集裝箱養魚過程中產生的養殖尾水經過過濾分離,能及時有效的收集魚類代謝物和殘剩飼料,改善水質,確保池塘良性循環,實現養殖廢水零排放,同時為魚類養殖提供穩定的環境。

       

      陸基集裝箱圈養模式

       

       

       

       

       

       

       

      三是“三池兩壩”凈化模式,養殖尾水經沉淀池+過濾壩+曝氣池+過濾壩+生物凈化池+凈水池+在線監測,達到水質排放標準,回到養殖系統或達標排放。該模式占用地面積10%左右,是我市集中連片池塘尾水治理的主力模式。

       

      “三池兩壩”凈化模式——曝氣池

       

      四是池塘底排污模式,即將池塘改造成圓角鍋底狀,“鍋底”設排污口與岸上排污井聯通并用,簡單易行,每2天排污一次,每次排2方水,糞污經沉淀后作肥料,上清液返回池塘,可實現達標排放。該模式基本不占地,主要適用于我市小規模池塘。

      池塘底排污模式

      此四種模式的推廣實施,促使我市水產養殖布局更加規范,水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水生態系統更加健康穩定。采用循環水養殖模式,可實現養殖用水零排放,能減少養殖過程對周邊水環境依賴,節水效果明顯。初步估算,全市16.32萬畝池塘治理完成后,每年可節約養殖用水1.15億噸。有養殖尾水排放的養殖場,尾水中固體懸浮物去除率超90%,總氮和總磷去除率可達65%,因此,16.32萬畝池塘尾水治理完成預計每年可削減水產養殖排污量25%以上。養殖池塘每年殘餌、糞便等養殖廢棄物,經處理可制成有機肥,或計入稻田、魚菜共生系統,綜合利用,亦可構建起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現代水產養殖產業模式,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通訊員:沅江市畜牧水產事務中心水  張余)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