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一個地方的教育,需要足夠的定力、毅力與魄力,必須咬定青山不放松,下定決心,沉下身子,一件事一件事地接著干,久久方能為功;必須有足夠的膽識,克服一切困難阻礙,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市人大代表、南大膳鎮中心校校長譚洪光,就具備這樣的定力、毅力與魄力。

今年53歲的譚洪光,19歲從師范院校畢業參加教育工作,34年來以情鐘教育的定力,堅守自己的崗位,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他在生養自己的家鄉南大膳鎮擔任校長一呆就是近10年。其實,他有過多次調入市區工作的機會,按照他自己的話說,南大膳鎮是沅江最偏遠的地方,改善辦學條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路還很長,需要有心人帶著干;自己是南大人,讓家鄉教育走出困境,讓家鄉父老和每一個家庭都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的期待,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源于對家鄉南大膳鎮教育情況的熟悉,更是源于對家鄉教育發展的情結,譚洪光校長用了近10年的時間布局南大膳鎮的教育,他的路線圖非常清晰: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是南大教育發展的關鍵。
南大膳鎮是沅江北部較大的建制鎮,由于地處偏遠,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一些優秀教師總是想方設法調往城區甚至省、益陽市工作,許多優質生源面臨向發達城區流動的嚴峻形勢,學校也面臨著合并、重組、提升的緊迫問題,教育發展嚴重不均衡,形成了惡性循環。
提升南大教育的吸引力,關鍵在于提升學校自身的魅力。譚洪光校長清醒地認識到,學校的魅力,在于優越的辦學條件,在于優良的師資水平,在于優秀的教育教學質量,這三個優,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譚洪光校長對南大膳鎮辦學條件改善的思路很清晰:建、并、改三結合。
小波中學地處偏遠,但也是地方群眾寄予厚望的學校。這里原有學生僅200來名,6個班,因校舍陳舊,留不住好老師,也留不住好學生。譚洪光校長用了三年時間,投資400萬元新建了教學樓,投資320萬元新建了科技大樓,投資220萬元新建了教師公租房,投資150萬元建好了學生食堂,投資160萬元進行了操場、圍墻等配套設施建設,撤并了前面的西合小學,將小波中學做大做強。光這所農村中學,就先后投入1250萬元。小波中學舊貌換新顏,最偏遠的學校成了最漂亮的學校,學生增加到了500多名。
另一大手筆建設,是新建南大膳鎮公辦幼兒園。
南大膳鎮中心幼兒園是沅江北部地區第一批建成的公立幼兒園,南大膳鎮中心學校決心提升硬件建設的標準,高標準完成好附屬工程建設,把南大幼兒園辦成全市辦學條件一流的公辦幼兒園,讓農村的幼兒享受和城市幼兒同等的教育,讓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對幼兒園今后的師資培養和園務管理,譚洪光校長也有長遠的規劃,他說:“幼兒園已經和長沙市政府的第二機關幼兒園聯系,準備和他們結成聯盟, 借助長沙二幼的師資力量來提升師資水平。”
為建成這所一流公辦幼兒園,譚洪光校長和班子成員一起,跑項目,爭資金,爭取了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征地9畝,爭取了市教育局1500萬元的資金投入,建成了可容納180名學齡前兒童入園的幼兒園。
譚洪光校長對南大膳鎮近幾年的教育大投入深有感觸。他算了一筆賬:幾年來,南大膳鎮還做大了北大中學,撤并了南漁小學、南郊小學、南京小學和西合小學,加上目前正在建的學校坪教學大樓600多萬元,他在南大膳鎮主政教育的近10年時間里,爭取省財政、市財政、市教育局及鎮政府的改危、新建學校項目資金達8000萬元。
辦學條件改善了,師資水平的提高成為譚洪光校長的著力點。他爭取到了更多的特崗教師、師范生來南大工作,這幾年,南大膳鎮爭取到的特崗教師達220人,新分配師范生45人,在本鎮招考師范生100多人,而目前南大膳鎮在職教師總數為393人,也就是說,全鎮三分之二的教師實現了更替,教師年齡結構、學科結構得到了極大優化。
為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南大膳鎮中小與市蓮花塘學校聯盟,開啟三年行動計劃,為年輕教師和特崗教師、師范生的成長創造條件,讓他們擔大任、挑大梁。譚洪光校長還采取校長輪崗制、教學月報制、機關干部蹲點制,全面激勵教職工的工作熱情,以黨建工作為動力,帶好班子、校長、教師三支隊伍,中心校黨總支被評為益陽市教育系統先進黨支部,中考質量、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穩居全市先進行列。
南大膳鎮辦學條件的全面改善,師資水平的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大幅提高,極大促進了偏遠地區教育的均衡發展,南大教育成為領導肯定、群眾信賴的新品牌,全鎮尊師重道蔚然成風,南大商會及鄉賢每年為南大教育提供助學金達30多萬元。
作為兩屆市人大代表,譚洪光校長以高度的責任感,提出了《加大初中高中定向師范生培養力度》的議案,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辦人民滿意教育成為他不懈的追求。
采編:劉喜良
責編:黃升亮
審核:劉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