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羅洲鎮大中村由原新陽、大中、卯豐、大友四個小村合并而來,現有人口6000多人,55個村民小組,16個大組,黨員184名,村黨總支下轄四個支部。
現年47歲的譚國強于2017年擔任合并后的大中村黨總支書記至今。這之前,譚國強在村主任的崗位上干了三年。
說起2017年前的大中村,無論是鎮領導、村干部,還是大中村群眾,大家都是一句話:一盤散沙!有多散?這個村民風彪悍,民情復雜,加上村民對一些村干部作風有看法,鎮里村里一些工作,喊人不攏,做事不成;村級組織近乎癱瘓,合并幾年來,四個片各自為政,互相拆臺,沒有開成過一個像樣的會,村支兩委與黨員、與群眾的關系很緊張。聽說當時五個村干部分成三個派別,無人理事,經常扯皮。
其實譚國強上任前,自己的摩托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每年有三、五十萬元的收入。那一年,村里很多黨員、組長找譚國強聊天,埋怨說:“你也是黨員,就忍心只管自己掙錢,不顧村里6000多群眾致富了?”大家一致要求他回村當村干部,將大中村這個爛攤子治理好。
生性好強的譚國強終于下定決心,參選村黨總支書記,而且高票當選。
村民、黨員這樣信任自己,不將大中村治理好,不讓村民走上致富路,怎么對得起幾千父老鄉親?走馬上任的譚國強這樣警醒自己。通過密集走訪,了解訴求,譚國強找到了村里一盤散沙的問題結癥:村務不透明,小事大事不民主、不陽光,關系村民切身利益的低保評定一言堂,干群隔閡深;村級基礎設施薄弱,多年沒有爭來一個項目,公路爛了無人管;每次選舉,拉幫結派,送煙拉票的多,說大話的多,辦實事的少……
上任后,譚國強旗幟鮮明地抓班子建設,實行民主管理。對于低保、貧困戶的評定,他組織召開村民小組評議大會,由群眾認定,公開公平公正;為規范村級管理,他做到所有開支透明,村級選舉風清氣正;在村級發展上,他帶著爭項目,辦實事,讓村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一套組合拳下來,村級黨組織建設全面加強,政風、民風、社風全面好轉,近幾年無刑事案件,無信訪上訪事件,綜治民調位居全市前列,過去有名的渙散村,被評為市優秀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全村190戶484人全部如期穩定脫貧。
(村支兩委團結一心,黨組織活動常態化,凝聚力顯著增強)
村各項工作走上正軌后,譚國強帶領村民大力改善基礎設施,近7年時間里,投入7000多萬元,硬件設施實現大變樣;大力發展產業,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近幾年每年投入200多萬元用于扶貧;先后5次組織300多村民到瀏陽、關山等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學習、培訓、觀摩;組織殘疾人舉辦技術培訓班,全村稻蝦共作面積達4000多畝,發展特種水產2000多畝,優質水稻種植8000多畝,實現村級產業稻蝦、稻油、稻魚等多元化發展。
譚國強清醒認識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發展公益事業、實現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大中村新增生態林、經濟林500畝;建成光伏發電站,每年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收回、盤活村集體面積300畝,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0多萬元;利用產業扶貧資金,按照“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發展生態面條廠,水產養殖基地,蔬菜種植基地,糧食烘干合作社,大中建筑公司五大產業,解決了貧困戶就業難題。在面廠建立之初,鎮村干部就積極聯系在家待業的貧困戶勞力,將工作崗位優先提供給貧困戶,面廠現聘用員工35名,其中有27名是大中村的貧困勞動力,不僅解決了這部分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每年可為他們每人實現穩定工資收入3萬元以上,為順利脫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目前,面廠每年可產銷掛面5000噸,實現年產值1750萬元,實現純利潤200萬元,其中村級集體經濟年均可穩定實現收入10萬元以上。截止2021年,村級消赤減債70多萬元。
大中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增強了,群眾自發參與村級公益事業蔚然成風。2021年6月,村委與20余位鄉賢聯合一同開展“情系大中,和諧發展”捐助活動,鄉賢共同集資30余萬成立“大中發展暨愛心救助”基金,為鄉村建設、民生救助提供支持;60歲的村民蔣光明,在村委的支持下養雞、鴨脫貧致富,每年為村敬老院送去20多只雞鴨;在外創業的大中村人田應龍、鄧正國,每年都為村里捐款捐物折合10多萬元,支持村里的公益事業。
(譚國強帶領村支兩委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
如今的大中村,新修的水泥馬路、嶄新的農家小院、干凈的村容環境,新建的村級服務中心,文體廣場,實現了危房全改造、自來水全安裝、通組通戶水泥路全覆蓋、農網全改造、寬帶全進村……美麗鄉村畫卷精彩紛呈。
大中村由亂到治、由丑變美的蛻變,離不開黨總支書記譚國強這個火車頭的精心帶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