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因疫情防控需要,某地臨時發出緊急通知,凡是周末參加了校外線下課外班的學生都要居家學習,暫不到校。結果周一到校一看,很多班上學生少了一大半,有的班學生甚至只有個位數。這說明,在那個周末,這個區域的多數家長都沒有讓自家的小學生“閑著”,帶娃參加了各式各樣的培訓,這還不包括那些線上的培訓、一對一的個人培訓、上門的家庭培訓。當然,一個好消息是,“雙減”還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調查中大家填寫的培訓班都是文體美類的,沒有任何學科類課程。
現在,很多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態:看不得自己的孩子閑著。“雙減”減下來的時間一定要重新被填滿。再稍加分析就不難發現,“雙減”后家長的內心依然還有一股莫名的焦慮,沒有了主課的課外輔導,這股焦慮也讓家長總要督促孩子再去做點什么、學點什么,現在付出點時間和精力,他們的未來就能比一般孩子多一樣技能或才藝,哪怕多一點沒準兒就能派上什么用場,“未來不可知,今天就要多準備”,尤其是未來還很遙遠的小學生,更是要多多益善。于是,我們就能看到這樣的情況:孩子主課的學習水平是不能降下來的,那是他們升學的保證;而在課外,還要多少抓住一些什么額外的技能、才藝,這也不能馬虎。對一個小學生來講,他的課內、課外似乎什么都不能犧牲,除了吃飯睡覺,幾乎他所有的時間都是在學習中……
家長很少會問孩子:“過這樣的生活,你們愿意嗎?”家長其實是知道答案的,多數孩子都會說不愿意,孩子總是想玩,玩不夠,這可不能由著他們來,所以家長也就基本不問孩子的需要和想法了,自作主張地占滿他們的所有時間……
今天的成年人,多數都能認同:童年是自己最幸福最快樂的時光之一,童年的快樂來自自主的悠閑時光,同伴間的玩耍,在安全的環境中“任性”地探索,與父母無拘無束地交流,按自己意愿沉醉地專心做一件事……今天的這些孩子到了成年之后還會認同“童年是快樂的”嗎?我堅信,那些被他人意志占滿了的孩子都不會認同的。
那么,童年快樂真的是無用的嗎?是可以白白“犧牲”的嗎?
不是的,近期的一些研究證實著一些傳統觀念的正確:童年快樂在人的一生中都是有價值的,不快樂的童年甚至會造成不可逆的身體傷害。
專注于腦科學與教育融合的李葆明教授的研究表明,幸福的經歷會促進兒童大腦功能發育。快樂、幸福、豐富的生活和成長環境能夠促進突觸的成熟和神經回路的鞏固,尤其是在那些與學習記憶、認知功能和情感調控密切相關的腦區,例如海馬區、邊緣系統和前額葉皮層。而長期在負面情緒籠罩之下的兒童,這些腦區的發育都或多或少不太充分。
哈佛大學醫學院從7歲到中年追蹤了377人,發現童年時在挫折等不快樂的環境下生活,心理壓力大、負面情緒多的人,成年后還是經常會存在沮喪、惱怒、急躁等負面情緒,中年時男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17%,女性則增加31%。
“童年不快樂,終身不快樂”的說法很可能是有根據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一句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他說這話的時候是20世紀初,他更多是一種直覺式的推斷,今天已經被不少心理實驗和腦科學所證實。
在童年創傷方面,心理實驗領域有很多成熟的研究,一種較為流行的研究方法就是把童年創傷分成了情感虐待、軀體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視和軀體忽視五類,我們前文所述的“童年不快樂”的情形就非常接近對兒童情感忽視的研究范疇。前些年,太多的研究已經明確,嚴重的兒童心理創傷,如軀體虐待、情感虐待或性虐待與青年、壯年、中年時期的抑郁、焦慮、物質濫用以及人格障礙等心理問題有密切的聯系。隨后一系列研究又證明,非常不明顯的一類心理創傷——對兒童的情感忽視與兒童日后的心理問題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包括做事時不經意或刻意地忽視兒童的感受,甚至剝奪他們有正常情緒反應的權利,不少實驗都證實這類“較弱”的心理創傷同樣能造成上述嚴重的心理問題,它使兒童的心理彈性慢慢變差,壓力覺知閾值逐漸變低,最終形成一系列心理疾病。情感忽視對兒童健康心理的侵蝕過程是更隱秘的,不易察覺的,因此它的危害面更廣。由此我們想到了近期高發的青春期抑郁癥,它是不是跟童年時期忽視了對兒童的情感關懷有關?我們一直關注著兒童的成績和成就,而在他們每時每刻的情感需要上,我們卻沒有付出同樣的關注。
而腦科學的研究就更直接,患有虐待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兒童,其前額葉、顳葉和胼胝體的體積顯著小于正常兒童;虐待經歷發生時的年齡越小,虐待持續時間越長,腦的體積就越小;同樣地,兒童早期遭受的忽視也會導致大腦基本結構受損,包括大腦白質神經纖維連接出現偏差,髓鞘化的軸突顯著減少,神經纖維連接的靶向特異性降低、突觸密度的降低、髓鞘化程度的降低,都會損害前額葉皮層在諸多認知功能中發揮作用。這些發現揭示了兒童期長期陷入不快樂的狀態會如何影響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結構與功能,進而揭示了兒童情感忽視與兒童認知功能缺陷在醫學上有十分明確的聯系。
總結下來,心理學和腦科學的新近研究顯示:兒童需要快樂,需要關懷,需要愛,年齡越小需要越強烈……其實,仔細看看這些經過復雜研究得出的“論斷”,它難道不是不言而喻的嗎?有哪個媽媽會不懂?教育違背了兒童的天性和根本需要,違背了基本常識,就會走向教育的反面。我們被焦慮逼昏了頭,不知不覺做起了反教育的事,我們必須冷靜下來,因為冷靜下來才能對孩子真的好。
周末帶孩子拼命“趕場子”的父母,每天只盯著學生成績的老師,你們俯視下的那些小孩子都是不能被忽視的活生生的人。他們的確需要知識,需要本領,需要才藝,需要在學習中成長,我們可以給他們安排好學習內容和努力目標。但我們還必須照顧他們的感受,問問他們是怎么想的,最好能夠求得共識;我們還要給他們專門的時間,讓他們玩和放松,尤其是那些小孩子;我們還要時不時地觀察他們的狀態,發現他們的不快樂,幫他們解開心結;我們還要花時間陪伴他們,跟他們說話,不是講題、講課文,只是單純地聊一些開心的事,有趣的事……(程路)
《人民教育》2022年第7期
作者: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