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四年二月)
2003年是“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初始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貫徹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突出跨越式發展戰略,堅持改革開放,調整經濟結構,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積極進取,克服“非典”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和社會穩步發展。
一、綜 合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產總值40.33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年初經濟發展目標得以實現。其中,第十產業增加值13.09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2.64億元,增長16.5%;第三產業增加值14.6億元,增長10.5%。人均生產總值5538元,增長11.1%。三次產業構成為32.5:31.3:36.2,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2.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2.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平。
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6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完成地方財政支出2.93億元,增長10.3%。
經濟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農民增效慢,就業和再就業壓力重,經濟發展環境還不很寬松,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二、農 業
農業發展平穩。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5億元,比上年增長4.l%。主要農產品產量有升有降。全年糧食總產量25.61萬噸,減少4.67萬噸;棉花總產量0.85萬噸,增加0.25萬噸;油菜籽總產量2.87萬噸,增加1.06萬噸;麻類總產量4.62萬噸,增加0.09萬噸;蔬菜總產量11.89萬噸,增加0.56萬噸;出欄肉豬62.02萬頭,增加1.9萬頭;出籠家禽406.9萬羽,增加35.6萬羽;禽蛋總產量1.1萬噸,增加0.05萬噸;水產品總產量7.61萬噸,增長8.3%。全年完成人工造林6.1萬畝,比上年增加2.8萬畝。森林覆蓋率為16.51%。
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結構調整的新突破,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名優特水產品產量均比上年有較大增加,主要農產品優質品率不斷提高。2003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8.27萬畝,比上年下調18.37萬畝。優質稻優質率92.8%,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經濟作物中,棉花和油菜籽增長較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2003年我市擁有益陽市級龍頭企業6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對農村經濟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日益增強。
農村基礎建設成效顯著。全年共投入水利建設資金1.12億元;上勞動力28萬人次;完成勞動工日1495萬個;移動土石方1600萬立方米;完成水利工程0.19萬處;新增農田灌溉面積0.80萬畝,新增蓄引提水量28.5萬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0.85萬畝。收獲機械和農用運輸機械平穩增長,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50.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穩步增長。2003年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10.67億元,比上年增長14.4%o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3億元,增長15.9%,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總產值9.59億元,增長22,5%;重工業總產值2.98億元,增長3,2%o國有工業總產值6.46億元,增長14%;集體工業總產值2.36億元,增長9.9%:股份制工業總產值2.24億元,增長7.1%,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工業和其他經濟類型工業總產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2003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40億元,增長14.5%。一些重點、優勢企業的效益明顯,岳紙集團沅江紙業公司、湖南洞庭食品公司、赤山紙廠等企業生產形勢較好。岳紙集團沅江紙業公司實現工業總產值2.64億元,同比增長2.9%,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1%,龍頭優勢突出。規模企業產銷銜接較好,企業經濟效益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99.6%,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全市主要工業品產量中,食品罐頭9515噸,增長6.9%;機制紙8萬噸,增長9,7%;交流電動機10萬千瓦小時,增幅在三成以上。大米、氮肥均有增長,化學農藥、紗、電線等產品有所下降。
建筑業生產持續增長。年內取得資質等級的建筑業完成總產值2.43億元,比上年增長35%。房屋建筑施工面積52.9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27.6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幅良好。我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快,基數亦逐漸增大,國有投資,房地產開發、保持了不小增幅。 2003年全市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77億元,比上年增長44.1%。國有及其他經濟完成投資5.28億元,增長86.5%;集體經濟完成投資1.39億元,增長17.8%;個體經濟完成投資3.1億元,增長11.87%。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3.37億元,增長154%;更新改造投資1.57億元,增長29.5%;房地產開發投資0.33億元,增長22.8%。
基礎設施、項目工程和城鎮建設成效明顯。項目工程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岳紙集團沅江紙廠技改工程、教育基礎設施投資、工業園、農科園開發力度加大,洞庭湖二期治理、庫塘除險加固、平垸行洪、移民建鎮、農業綜合開發、退耕還林矛口生態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城區建設面貌一新,西區新城在市治大院整體搬遷的帶動下開發步伐加快,市容市貌的綜合治理全面推進,小城鎮建設取得較好成績,全年完成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560萬元,凈增960萬元,增長60%。
五、國內貿易
2003年,我市經受住“非典”的沖擊,商品市場交投活躍,商業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各種超市連鎖店,運用現代營銷戰略,成效明顯。全市全年實現社會消費晶零售總額12.7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城市零售額7.57億元,增長9.7%;農村零售額5.13億元,增長9%,城市增幅比農村快0.7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1.2億元,增長8.6%;餐飲業1.37億元,增長17.3%。
六、對外經濟貿易和旅游業
2003年,我市對外貿易穩步發展,全年實際利用外資925萬美元,實際到位內資3.5億元,新增1000萬元以上的外來投資企業26家,招商引資的力度和效果均前所未有。旅游業迅猛發展。旅游業堅持以南洞庭濕地生態旅游區,胭脂湖和赤山島三個景區為開發中心,2003年,新開辟了胭脂湖—日游,南洞庭一日游和二日游三個旅游專線,市場效益提升。據旅游部門統計,全年接待旅游觀光者2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600萬元,增長50.9%。
七、交通和郵電業
2003年,全市交通運輸平穩發展,年末全市擁有機動車1.55萬輛,與上年持平,其中民用汽車4128輛,增長1.96倍,擁有摩托車8391輛,減少28%。郵電通信業逐步提高。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11500萬元,年末全市有移動電話8.5萬戶,城鄉電話8.55萬戶,增加0.35萬戶。
八、金融和保險業貸款保持高位增長。
金融業不斷強化和完善服務功能,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存貸款保持高位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25.5億元,比年初增長17.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0.3億元,增長17.8%。年末各項貸款余額26.7億元,增長7.9%。信貸資金重點傾向于“三農”及國有大型企業、民營企業、教育、衛生、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個人消費。保險業穩中有長。全年各項保險收入5746萬元,比上年增長3%。保險業務支出1666萬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有新的進展。全年共爭取項目資金20萬元,安排科技三項經費50萬元,全市有2個項目列入省以上科技計劃,申請專業20項,通過省級成果鑒定2項。全市共有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6家,實現產值2.8億元。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明顯增加。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得到鞏固,高中階段教育質量提高,在今年高考中我市有2名學生考入清華大學,1名考入北京大學,高考升學率80%。現在全市擁有普通中學64所,在校學生6.2萬人,職業中學5所,在校學生0.57萬人,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向國家輸送飛行學員4名;擁有普通小學223所,在校學生4.5萬人,減少18%。農村5-6歲接受學前一年教育兒童比重、城鎮3-6歲接受學前教育兒童比重、小學畢業升學率、中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和社會辦學能力均有提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繁榮活躍o 2003年認真組織開展了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學習貫徹,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深入,社區文化、企業文化、農村文化日趨活躍。文化事業繼續保持全國先進縣市稱號,2003年全市舉行大型文藝活動5次,發表各類作品200多件,有11件作品獲獎。文學、詩歌、攝影、曲藝等作品不斷涌現,《大唐氣象》、《詩畫南洞庭》、《遠蕩》等作品已在全國各地出版發行。廣播電視進一步發展,電視播出節目套數由30套增加到42套。 ,
醫療衛生保健事業不斷加強。2003年,全市農村衛生體制、城鎮醫藥衛生體制及衛生監督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整頓規范醫藥市場成效顯著,抗“非典”落到實處。年末全市擁有病床1521張,衛生專業人員2643人,每千人擁有衛生專業人員3.6人。
體育事業成績顯著。2003年,我市體育健兒在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和省級殘疾人運動會中取得佳績,共獲金牌5枚,銀牌3枚,銅牌7枚,在全國散打擂臺爭霸邀請賽中奪得63公斤級冠軍,省級柔道比賽取得2金、1銀、1銅的優異成績。
十一、人口和環境保護
據測算,2003年末全市總人口為72.9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6.04萬人,鄉村人口46.87萬人。計劃生育工作成績顯著,我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被評為全省模范單位。據計生委調查統計,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7.63‰,死亡率5‰,自然增長率2.63‰。
環境保護工作穩升推進。2003年城區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據環保部門統計,全市年內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4個,污染治理投入資金3470萬元。工業廢水達標率5%,工業廢水處理率89%,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9.7%。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職工工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年末全市在崗職工人均工資為8331元,增長12.6%。社會保障改革有序推進,2003年,全市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為9.32萬人,參加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1.17萬人,兩個確保工作落到實處,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社會發放率達100%,低保覆蓋面加大,全市享受低保補助的超過1.68萬人,就業與再就業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 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 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655元比上年增加207元,增長8.5%o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485元增加109元,增長4.6%,收入增幅快于生活消費支出。從八大鄉支出情況看,農民消費資金投向變化較大,恩格爾系數略有下降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據抽樣調查,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8.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9.3平方米,與上年基本持平。
注:1、本公報各項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據。
2、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產值和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