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O三年二月二十日)
2002是我國入世后的頭一年,面對入世的機遇與挑戰,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 ,努力貫徹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突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堅持改革開放,調整經濟結構,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戰勝特大秋汛和其他自然災害的侵襲,積極進取,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穩定推升。
一、綜 合
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增強。初步測算,全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36.01億元,比上年增長8.8%,年初經濟發展目標基本實現。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78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10.14億元,增長12.7%;第三產業瑤加值13.09億元;增長10.14億元,增長10.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959元;增長8.3%。三次產業構成為35.5:28.2:36.3,與上年相比,第—產業下降2.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0.8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35億元,比去年增長13.4%,其中完成地方財政收入0.96億元,增長11%。完成地方財政支出2,61億元,增長13.5%。
經濟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固定資產投資后勁不足,農民增收難度大,就業和再就業壓力重,經濟發展環境還不很寬松,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二、農 業
農業平穩發展。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66億元,比上年增長4.6%。主要農產品產量有升有降。全年糧食總產量30.28萬噸,減少1.22萬噸;棉花總產量0.6萬噸,減少0.5萬噸;油菜籽總產量1. 8l萬噸,減少1.46萬噸;麻類總產量4.53萬噸,增加1.43萬噸;蔬菜總產量11. 33萬噸,增加2.92萬噸;出欄肉豬60.12萬頭,增加1.81萬頭;出籠家禽371.3萬羽,增加63.2萬羽:禽蛋總產量1.05萬噸,增加0.15萬噸;水產品總產量7.03萬噸,增長9.8%。全年完成人工造林4.2萬畝,比上年增加2.7萬畝。森林覆蓋率為19.8%。
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結構調整的新突破,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名特優水產品產量均比上年有較大增加,主要農產晶優質品率不斷提高。 2002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6.64萬畝,比上年下調0.74萬畝。優質稻面積達61.37萬畝,比上年增加2.66萬畝。經濟作物中,麻類增長較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2002年我市擁有益陽市級龍頭企業6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對農村經濟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日益增強。
農村基礎建設收效明顯。全年共投入水利建擔資金l億元;上勞動力25萬人次;完成勞動工日1400萬個;移動土石方1500萬立方米;完成水利工程0.13萬處;加固堤防18.5公里,疏浚河道4.1公里,新增農田灌溉面積0.75萬畝,新增蓄引提水量28萬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0.8萬畝。收獲機械和農用運輸機械平穩增長,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47.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6%。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大幅增長。2002年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8.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2億元,增長18.0%,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增加值6.57億元,增長16,9%;重工業增力口值L 98億元,增長26.5%。國有工業增加值4.27億元,增長25.5%:集體工業增加值2.44億元,增長19.1%:股份制工業增加值1,22億元,增長26.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工業和其他經濟類型工業增加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年內集中力量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的步伐,2002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33.5億元,增長14.9%,市直18家企業中,有16家整體或部分實施了租賃經營,安置職T_3000多人,麻紡廠、酒廠、食品罐頭廠、印刷廠、化學廠、益陽大修廠6家的破產程序開始啟動。一批重點、優勢企業的效益進一步好轉,支撐勞動作用進一步顯現,岳紙集團沅江紙業公司、湖南洞庭食品公司、湖南寶龍專用汽車公司、沅江通威飼料公司、赤山紙廠等企業產銷形勢較好。岳紙集團沅江紙業公司成為益陽市直工業納稅大戶,去年納稅上2000萬元,并且10萬噸葦漿項目的第一期污水處理工程也已竣工。洞庭食品公司被定為湖南省3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之一,“辣妹子”被評為“湖南省著名商標”,品牌優勢得以充分體現,產銷量和效蘋成倍增長。全市主要工業品產量中,化學農藥8000噸,皮棉6700噸都成倍地增長;食品罐頭8900噸增幅在六成以上;機制紙7.2萬口屯,交流電動機7.4萬千瓦小時均有增長。大米、氮肥、電線等產品有所下降。
建筑業生產大幅增長。年內取得資質等級的建筑業完成總產值1.8億元,比上年增長28.6%。施工單位工程個數165個,房屋建筑施工面積44.2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26.8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平緩。“九五”期間我市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快,基數亦逐漸增大,近年來大型基本建設項目少,房地產開發、更新改造投資雖保持了不小增幅,但其絕對數不大,對整個投資的拉力有限,所以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平緩o 2002年全市今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78億元,比上年增長11.8%o國有及其他經濟完成投資2.83億元,增長12.7%;集體單位完成投資1,18億元,增長6.3%;個體經濟單位完成投資2.77億元,增長10.8%。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1.33億元,下降9.2%;更新改造投資1,21億元,增長38.3%;房地產開發投資0.27億元,增長基礎設施和城鎮建設成效明顯。重點工程建設取得新的進展,沅江白沙大橋建成通車,農網改造第一期工程全面完成,洞庭湖二期治理、庫塘除險加固、平垸行洪、移民建鎮、農業綜合開發和生態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城區路燈建設面貌一新,西區新城開發步伐加快,市容市貌的綜合治理全面推進,小城鎮建設取得較好成績,全年完成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600萬元,凈增城鎮人口6000人。
五、國內貿易
2002年,商業體制改革注重向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新開了各種超市“連鎖店”,積極引進現代營銷方式,運作成效明顯。在增資和擴大消費信貸規模等多種促消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國內市場商,鉆銷售穩中趨活。全市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城市零售額5.48億元,增長8.5%;農村零售額5.02億元,增長8.5%,城市增幅比農村快2.5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5。4億元,增長8.2%;餐飲業1.04億元,增長33.4%;其他行業4.03億元,增長7.0%。分經濟類型看,公有經濟實現零售額1.6億元,下降1.3%;非公有經濟零售額達8.7億元,增長12.1%。
六、對外經濟貿易和旅游業
2002年,我市對外貿易發展平穩,全年引資企業12家,其中外資企業3家,到位內資2.1億元,利用外資793.7萬美元,出口創匯124萬美元,各項指標均有增加。
旅游業長足發展。旅游業作為我市新興產業,今年重點開發了南洞庭濕地生態旅游區、胭脂湖和赤山島三個景區。成功舉辦了“南洞庭民俗風情攝影大賽”等旅游文化項目,市場效益顯著。據旅游部門統計,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1060萬元,增長35.5%。
七、交通和郵電業
2002年,全市交通運輸條件進一步改善,交通運輸業平穩發展,年末全市擁有機動車1.56萬輛,其中民用汽車1395輛。全社會完成旅客周轉量1.12億人公里少貨物周轉量0.52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2.1%和1.9%。郵電通信業有所提高。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5776萬元,年末全市有移動電話6.9萬戶,城鄉電話8.2萬戶,略有增加。
八、金融和保險業
貸款取得較快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21.76億元,比年初增長13.8%o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7.23億元,增長31.3%o年末各項貸款余額24.64億元,增長6.7%。信貸資金主要投向基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效益較好的重點行業及農副產品收購。
保險業穩中有增。全年各項保險收入5577.4萬元,比上年增長62.8%。保險業務支出1657.5萬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有新的發展。全年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順利實施,共爭取項目資金78萬元,安排科技三項經費50萬元,全市有3個項目列入省以上科技計劃,其中有l項為中國科技部計劃項目;有1項科技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申請專業20項,新發展技術貿易機構2家,完成技術貿易成交額400萬元。高新技術企業3家,全年實現產值500萬元,比上年增長8%o全市共有民營科技企業12家,實現產值近1.2億元。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明顯增加。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得到鞏固,高中階段教育質量提高,在今年高考中我市有5名學生考入清華大學,高考升學率創歷史新高。現在全市擁有普通中學69所,在校學生7萬人,增長18%,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向國家輸送飛行學員5名:擁有普通小學262所,在校學生5.5萬人,減少16.7%。農村5—6歲接受學前一年教育兒童比重、城鎮3—6歲接受學前教育兒童比重、小學畢業升學率、中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和社會辦學能力均有提高。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日趨繁榮。 2002年認真組織開展了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學習貫徹,廣泛開展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學教活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深入,社區文化、企業文化、農村文化比較活躍。文化事業繼續保持全國先進縣市稱號,文學創作日新月異,《李白》、《狂野的女皇》、《無花果》、《四色湖》等文學作品脫穎而出,已在全國各地出版發行。廣播電視進一步發展,電視播出節目套數由16套增加到30套。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在改革中不斷加強。2002年,全市農村衛生體制、城鎮醫藥衛生體制及衛生監督體制改革順利,整頓規范醫藥市場成效顯著,救災防病落到實處。年末全市擁有病床1539張,衛生專業人員2710人,每千人擁有衛生專業人員1.8人。
體育事業取得驕人的成績o 2002年,我市首次成功地承辦了省“九運會’’水上比賽項目和全國賽艇錦標賽等大型賽事。我市體育健兒在省級大賽中取得金牌5枚,銀牌9枚,銅牌8枚,金牌實現了零的突破,完成了競技體育的歷史性跨越。
十一、人口和環境保護
據測算,2002年末全市總人口為72.7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2l萬人。其中城鎮人[21 14.08萬人,鄉村人121 58.64萬人。計劃生育工作成績顯著,我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被評為全省模范單位。據計生委調查統計,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7.81‰,死亡率4.98‰,自然增長率2.83‰。
環境保護工作穩升推進。 2002年加大了園林城市建設力度,城區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據環保部門統計,全市年內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4個,污染治理投入資金50萬元,增長45.6%。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職工工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年末全市在崗甲工人均工資為7397元,增長10.8%。社會保障改革有序推進,2002年,全市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為3.77萬人,增長10.1%;參加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l.08萬人,增長3.1%。“兩個確保”工作落到實處,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社會發放率達100%,低保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市享受低保補助的超過l萬人,就些與再就業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
農村居民收入保持增長。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448元,比上年增加63元,增長2.6%。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376元,增加632元,增長36.2%,生活消費支出增幅比收入快33.6個百分點。從八大類支出情況看,農民消費資金投向變化較大,恩格爾系數為46.2%,比上年下降3.8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據抽樣調查,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5.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1.7平方米,比去年均增1.7平方米。
注: l、本公報各項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據。
2、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產值和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