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鄙钋飼r分,洞庭湖區(qū)的欒樹以“紅、黃、綠”三色完美地詮釋著唐朝詩人劉禹錫筆下的詩意,并以最絢爛的姿容禮贊著秋天。
欒樹,為落葉喬木或灌木,適應(yīng)性強、季相明顯,春季觀葉、夏季觀花,秋冬觀果,綠葉、黃花、紅果共生共榮,是水城沅江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洞庭湖的欒樹,入秋時掛滿了紅色的蒴果,恰似一盞盞小燈籠,民間稱其為“燈籠樹”,又因其形似金元寶而被稱之為“搖錢樹”。另外,洞庭湖區(qū)還傳說欒樹與越國大夫范蠡和三閭大夫屈原相關(guān),故也稱為“大夫樹”。
欒樹的蒴果在霜降之后,會由絳紅色變?yōu)闇\褐色,外形也會由膨脹圓錐形逐漸收縮干燥。翻開蒴果的三片棱,會發(fā)現(xiàn)三顆直徑約5毫米的種子,飽滿圓潤狀如黑珍珠。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鼻锶盏臋铇洌云淅_紛的色彩和昂揚的姿態(tài)成為了洞庭湖人心目中的光明之樹、富足之樹和幸福之樹。
撰 稿:楊光輝 王 青 任曉輝
攝 制:鄧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