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風物志:農具瑣記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沉睡的農具們被喚醒。“立春新戲歲,最先理農器”;洞庭湖區的人們,在敲鑼打鼓慶祝農歷新年后,開始一一調試各種農具,準備“復工”抒寫新的一年農事篇章。
我國最早的農學著作《氾勝之書》中記錄著——“春凍解,地氣始通……”
“土一和解”,傳統農具們就紛紛登場了:犁,翻開沉睡土地;耙,整平大小坷垃。釘耙、耙頭,破土碎土;鋤頭、鐵鍬,挖土掀土......
“此物骨節多,天旱才下河。手搖或腳踩,它都會唱歌”。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對了,答案就是:水車。
水車巧妙地利用人工或機械之力,將低處的水提升到高處,灌溉農田。大家想象一下,古老的水車緩緩轉動,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仿佛在訴說著洞庭湖區田壟間悠遠的故事。
歲月變遷中,湖區人用鐮刀收割稻谷,用扮桶、打稻機脫粒,借助水車抽水灌溉,以碓、碾、推子等為谷物去殼,再用風車去除谷物中的雜質,用籮筐裝運農作物……而農具的傳承與發展也從未停歇:耕整地工具,施肥、播種、中耕除草工具,排灌、收獲、運輸、曬場工具,以及加工、儲藏工具……蘊含著洞庭地區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是洞庭文化的鮮明印記。
斗轉星移,傳統農具換了新顏,現代農機成為了田野新景。無人機、插秧機、耕地機、收割機……在田間地頭大顯神通,提升了勞動效率,推動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邁進。
鐮刀雖質樸,卻能收割希望;我們雖平凡,卻能在各自的舞臺發光。所以,不管你即將去往何處耕耘,一定會如《氾勝之書》所說:“凡耕之本,在于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
編輯 | 劉敏
一審 | 劉敏 二審 | 孫帆 三審 | 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