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風物志·水城革命烈士墓
清明時節的沅江,青山疊翠、碧水含煙。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巍峨的革命烈士紀念碑靜靜佇立,一個個鐫刻在歷史長卷中的閃光名字,見證著水城兒女百年來的熱血忠魂。
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中,沅江兒女前赴后繼、浴血奮戰,大革命時期犧牲350多人,抗戰時期犧牲8656人,解放戰爭時期犧牲853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有眾多水城兒女為保衛祖國、建設家鄉獻出了生命。
蠡山烈士陵園高高矗立的“沅江烈士紀念碑”上,鐫刻著近200名英烈的名字,他們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以上機關授予烈士稱號。
胭脂湖街道南竹山村,是革命烈士蔡杰、徐植南、陳文慶的故鄉,這三位烈士都是大革命時期的先驅,在洞庭湖區領導了多次農民運動。蔡杰、徐植南兩烈士1929年2月20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后合葬,其墓前的“為民先鋒”碑文,至今仍在傳頌著農運火種的故事。
在新灣鎮古樓村,水城早期的共產黨員熊珊長眠故里。1928年的血色初春,熊珊被敵人殺害于沅江雞公嘴,年僅23歲。
南嘴鎮百家溝村余家村組,是革命烈士劉武的血色歸宿。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面對敵人的嚴刑逼供,他始終堅貞不屈,犧牲時年僅20歲。
皮昆泉烈士墓,在今瓊湖街道楊泗橋社區金龍嘴組。皮昆泉,是沅江第一個基層黨小組——中共楊泗橋黨小組的成員,1926年當選為沅江縣總工會委員和雇工會長,1927年4月15日在草尾鎮遇難,年僅18周歲。
清明追思、緬懷先烈。這一座座水城革命烈士墓告訴我們:英雄從未遠去,他們化作了洞庭的春風、沅江的碧浪,永遠守護著這片深愛的土地。
撰稿 | 楊光輝 王青 任曉輝
攝制 | 鄧明治 石賽夫
編輯 | 劉敏
一審 | 劉敏 二審 | 項臏之 三審 | 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