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風物志 · 食俗
洞庭湖區以水稻、水產品、水果、水生蔬菜“四水”豐饒而聞名全國,孕育出"靠水吃水、因時而食、以鮮為魂"的獨特飲食文化和風俗。
稻米之韻
作為水稻文明發祥地,晶瑩的"洞庭湖白米飯"始終是餐桌的當家主食。晨光熹微時,米粉店蒸騰的霧氣里浮動著雪白的發糕;暮色四合處,油鍋里翻涌的糖油粑粑泛著琥珀光澤。糯米碾成糍粑、粽葉裹著粽子,稻米的醇香就這樣沁入了湖鄉的晨昏四季。
湖鮮之道
"無魚不成席"的俗諺道盡了洞庭食俗的真諦。四大家魚游弋于宴席中央,銀魚蒸蛋似凝月光,鱖魚清蒸若含春露。最是那蝦蟹螺蚌,佐以紫蘇爆炒,頃刻便將湖水的鮮靈鎖入唇齒。而那腌制的串串臘魚,則成為了越冬的美味擔當。
時果之味
橘林涌動的綠色波濤里,藏著洞庭湖區的甜蜜。那些紫黑的桑葚、碧綠的西瓜、紅艷的草莓、凝霜的冬桃、潤肺的枇杷、釀酒的葡萄......都化作了湖區人舌尖上的清歡。
水蔬之雅
水生蔬菜,是洞庭湖區食俗的亮點:春季采菱角、芡實(雞頭米)煮粥;夏季扯藕帶,切段和泡椒爆炒;秋季摘蓮蓬鮮食或制成蓮子羹;冬天挖蓮藕做成藕丸或藕燉排骨。待到來年湖洲上藜蒿冒尖、蘆筍抽芽、芹菜泛碧,"洞庭三珍"便成就了一席春宴。
烹藝之魂
洞庭湖區的傳統烹飪,以“蒸、腌、鮮”為味覺哲學。
蒸籠里粉蒸肉糯香襲人,清蒸魚眸如琉璃,蒸汽氤氳間鎖住天地本味。陶壇中延續著時間的魔法,臘魚與剁椒共釀歲月醇厚,泡菜同腐乳對話四季輪回。當“全魚宴”“雜魚一鍋鮮”的鮮香漫過筵席時,才懂得"鮮"字原來是湖水寫就的詩行。
從晨曦中的米粉店到夜幕下的宵夜攤,從啟封的腌菜壇到蒸騰的木甑霧,洞庭湖人硬是把平凡的日子過得活色生香。而那獨特的湖鄉滋味,早已化作了游子心頭永恒的鄉愁。
撰稿 | 楊光輝 王青 任曉輝
攝制 | 李禮 湯偉毅
編輯 | 劉敏
一審 | 劉敏 二審 | 項臏之 三審 | 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