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冷德祥)
洞庭神樹,一個南洞庭湖古老的圖騰。
在南洞庭湖中心地帶,蘆葦密集,肥魚擁擠,野鳥成群。那里河道如同蛛網,開闊地能夠行使大船,通幽處可以進出扁舟。那里有漁村蓮花坳,史書記載形成于唐代。后在宋朝,一度成為農民起義英雄楊幺的扎營之地。附近撂刀口、更鼓臺、天鵝凼等地,都是當年水泊好漢留下的印記。
既然有漁民和義軍長居于此,必有頂禮膜拜的圖騰。在離蓮花坳一里外的小島上,就有肖公廟應運而生。這島只有半個籃球場大小,廟的四周用青磚砌成圍墻,更加提高了抗水的高度。一位肖公菩薩,一張祭祀石桌,一個小巧的香爐,燃燒起長盛不衰的香火。
大約在兩百年前,廟前地坪里長出一棵烏桕。長年風雨澆灌,陽光撫育,現在有了13米的身高。船只在幾里開外,可以看到亭亭華蓋,以把握前行的航向,平安地到達目的地。盡管風狂雨暴,盡管黑夜如磐,烏桕樹總是英姿颯爽,任勞任怨地充當目標物,避免發生槳摧船毀的悲劇。一樁樁救人于危難之中的軼事口口相傳,一次次阻擋災禍的故事記錄于多種史冊。肖公廟和洞庭神樹交相輝映,皆是漁民和船夫的保護神,在洞庭人心中聳立崇拜敬仰的形象。
歷史滄桑,廟宇時被風浪摧毀,不得不經過多次維修,才呈現今日的模樣。它雖然還是這樣小巧玲瓏,卻宛如珠光閃爍的高昂燈塔。洞庭神樹也多遭雷電襲擊,傷痕累累,但它一直不懈地吸入洞庭湖的真氣養分,自我療傷,重生枝葉,挺立如初,而更加枝繁葉茂。
洞庭神樹有著守護洞庭、奉獻洞庭的初心。人們遠觀近眺,從它身上能夠得到關于精神、關于生命的諸多想象。
(執筆:舒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