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島靠北的山巒中,有一棵奇特的樹。在樟樹兩三丈高的枝丫里,長出一棵臘樹。人們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樟抱臘”,也叫“樟生臘”、“母子樹”,更有善男信女者稱她為“愛情樹”。
考古部門鑒定,這棵樟樹有二千二百多年樹齡,而臘樹晚生五百年,也有一千七百歲。樟樹主干蒼老斑駁,要六人才可合抱,底部有一個大洞,并非雷擊,終是年歲大了自然造就的緣故,樹洞如小屋,幾個孩童可隨意在里玩耍。據說在風清月朗的夜晚,常有神仙在里面擺開石凳石桌,來一棋局,大有星月作枰的氣勢。
臘樹本是早年鳥類銜來的種子,或它們的糞便遺落,得以在樟樹的庇護下安逸地生活,長得枝繁葉茂,遒勁生風。說是母親兒子彼此相依深情厚意毫不為過。
樟抱臘的附近土層,是古代赤山文化的集中表現區域。考古學家考證,120萬年前,洞庭湖床塌陷,兩邊向中間擠壓,從而形成紅色山丘。其考古挖掘出的湖底生活用貝殼,雖然失去了光澤,卻還十分完整。這一帶還發現了石斧、石錛,這些都是十萬年前原始人生活的見證。兩千多年前,相傳范蠡攜帶西施游五湖,就住在赤山島上,樟抱臘距此不遠,唐代修建的范蠡廟就在對面山上。或許,樟抱臘樹就是應運而生的冥冥昭示,不管是忘年母子也好,還是患難夫妻也罷,范蠡和西施的凄美愛情故事都流傳至今。
一棵樹中生長另一種樹的現象并不少見,而赤山島上的樟抱臘,因年歲,因繁茂,因故事久遠而更為有名。
當我們用一種仰望的姿勢打量樟抱臘,必定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感染,天高土厚,每一棵樹都像我們的親人,包容我們的榮辱孤單!一千片葉子一千句問候!流云飛渡,看陽光傾瀉,與樟抱臘對話,你必須站穩自己的腳跟!
(執筆:傅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