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湖到藍海:洞庭演繹新“船”奇
      發布時間:2025-04-21 09:22 信息來源:沅江發布 作者: 瀏覽量:

      為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益陽船舶制造業激蕩出澎湃動能。這里沒有沿海城市的天然良港,卻以占全省船舶產業80%的產值,成為全國內河船舶制造的“隱形冠軍”。這里沒有千年海運基因,卻讓各類船艇由湖到海,駛向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從宋代“八面風”帆船的智慧傳承,到新能源船舶的科技突圍;從分散作坊到全省唯一的內河船舶產業集群,益陽以“一江一湖”作依托,用歷史時空作積淀,鑄就了“江湖”不可撼動的地位。當綠色智能浪潮洶涌而來,船舶制造底蘊深厚的沅江市以弄潮兒的姿態,果敢承載船舶制造產業轉移,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連續書寫著湖南船舶工業的新傳奇。


      水運基因

      千年帆影與現代鋼流的迭代

      湖南省湘、資、沅、澧四大水系,除湘水外,資水、沅水、澧水均流經我市境內。千百年來,江水滔滔,匯入洞庭湖后經長江奔騰入海,益陽作為自秦以來沒有更名的江南小城,天生具備水的靈性和包容。在梳理歷史脈絡過程中,記者發現我市的造船史,是一部與水共生的文明史。南宋時期,洞庭湖區的“樓船”已成為水師主力戰船;明清時期,“益陽帆影”成為長江流域的重要商運符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益陽船舶廠承接蘇聯專家技術,建造了長江流域首批鋼質貨輪,奠定了現代船舶工業基礎。

      新能源環境監測船

      歷史的長風依然吹拂岸邊的新綠,時至2010年,益陽(沅江)船舶制造產業園的成立,標志著我市船舶制造全面產業化,產業集群初步形成。2021年9月,因省市機構改革需要,益陽(沅江)船舶制造產業園整體并入沅江高新技術產業園。2022年初,為更好推動船舶產業向“綠色環保、新能源、高新技術、智能制造”發展,沅江高新區順勢成立了船舶產業發展辦公室,全力打造湖南省船舶制造特色工業小鎮。近兩年來,組建的船舶服務中心正加速推進本地船舶制造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著力構建現代化船舶工業集群體系。沅江市科工局承擔著智能制造、科技攻關、綠色發展的職責。

      水,不僅是造船的載體,更是產業的靈魂。記者進一步了解到,至2024年底,我市境內有航道58條共1429公里,省干線航道4條434公里,地方管理航道54條995公里,這為船舶制造通江達海帶來了便利。另據資料顯示,位于南洞庭湖畔的沅江市,沿城區防洪大堤有20公里岸線,根據2023年3月省人民政府批復的《益陽港總體規劃(2035)》,已建成沅江港區船舶專用岸線,船舶制造特色產業小鎮總體形成“一核兩軸四片區”的空間布局,規劃面積為4.34平方公里。煙波浩渺的洞庭湖,獨特的基因環境,為沅江船舶制造產業奠定了發展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該產業在我市經濟建設中已居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已然成為了省內獨占鰲頭的特色產業。


      集群崛起

      焊花里的新質生產力

      金航船舶有限公司制造的江蘇海事局“蘇海事躉80號躉船”

      春風蕩漾,陌上花開。4月初,記者來到湖南金航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在湖岸邊的廠房外,一條130米長、近6層樓高的“巨無霸”出現在眼前。負責人介紹,這是目前我省最大的集裝箱貨船,能承放1080個標準集裝箱,也是國內首艘江海直達LNG /柴油雙燃料集裝箱船,現已完工70%,預計7月份下水。進入新能源船舶制造車間,只見焊花閃閃,來自重慶的女焊工小蔡額頭上沁出細密的汗珠,正低頭和十幾名同伴仔細地焊接鋼梁。目前,金航船舶公司有4條新能源船舶等待交貨,還有一條80米執法躉船加緊焊接。廠房外的地坪上,來自重慶中宏船務公司的秦海濤,正代表廠方討論開工的事。“我們訂制了一條重慶至上海的集裝箱船,工期緊,廠里派我來負責監造,雖然是第一次來這里,但這里的服務和營商環境讓我放心。”他告訴記者。

      湖南萬駿船舶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勇欣喜相告,今年一季度以來,公司已簽訂7100多萬元的訂單,同比翻了一番。現在在建船艇有50艘,由于舊的車間不夠大,已在江西廬山的西海水庫附近異地建造和檢驗。園區內新建成了1.6萬平方米的智能化新車間,將作為企業總部等待搬遷。該公司訂單業務生產周期短,資金利用率高,是我市船舶制造企業沖出來的一匹黑馬。

      海荃游艇的車間內,也是一片繁忙景象。這里的鋼制客船、鋁合金雙體游艇等金屬船舶訂單不少,來自貴州遵義的焊工駱科會擦著臉上的汗說,他們來10多天了,一直沒停下過手中的活。

      海荃游艇車間,工人們在焊接鋼梁

      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沅江市船舶制造業集群群星燦爛。至目前,已有船舶制造及相關配套企業98家(船舶制造企業24家,配套企業74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8家,省級單項冠軍企業2家,高新技術企業25家,規模以上企業44家。國家級創新平臺3個,省級創新平臺16個。2024年,沅江船舶產業實現產值132.91億元,同比增長16.84%,產值及產業規模占全省船舶制造業的80%以上;主導產品出口貿易額1.1億元,同比增長52.17%。

      產業集群內,涌現出多家自主設計研發、制造新能源船舶的企業,大力培育了船舶制造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太陽能游船、純電動游艇、LNG加注躉船等新能源船舶產品創造了多個第一,如亞光科技研發出全球首艘超級電容動力渡船,建造國內首艘混合動力游艇“宜昌遠影號”;金航船舶建造國內首艘江海直達LNG/柴油雙燃料集裝箱船;海荃游艇建造的國內第一條新能源純電動雙體帆船“藍色之戀”等。

      2024年,沅江新入庫船舶類智能制造企業12家,智能制造生產線28條,智能制造工位110個。另多家企業內部正引入5G監測系統和智能化生產設備,實現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轉型。如金航船舶的“船舶智能制造及產業化建設項目”,擬投資2.28億元,新建智能化生產車間1.7萬平方米及相關配套廠房等基礎設施,購置智能起吊翻旋升降設備、自動數控切料機、小組立機器人等智能化生產設備,建設成為湖南第一個高標準智能船舶制造車間。

      船舶產業園區建設,基礎配套累計投入30億元,建成標準化廠房9.08萬平方米、公租房1.2萬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14公里、綠化4萬平方米,實現“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全覆蓋,極大地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提高了園區的承載能力。


      政策破冰

      開辟綠色智能的新賽道

      船舶制造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綠色化與智能化革命。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委聯合發布的權威政策文件中,可清晰地看到這一趨勢的脈絡與藍圖:《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內河船舶制造業的綠色智能之路。該文件明確提出,到2030年,內河船舶綠色智能技術將全面推廣應用,配套基礎設施、運營管理、商業模式等產業生態更加完善,標準化、系列化綠色智能船型實現批量建造,產業鏈供應鏈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立內河船舶現代產業體系。而《船舶制造業綠色發展行動綱要(2024—2030年)》則進一步細化了這一愿景的實現路徑。該綱要旨在到2030年基本建成船舶制造業的綠色發展體系。這要求集群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市場拓展等多個方面持續發力,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的綠色發展機制。《湖南省促進水運發展的政策措施》明確對新能源船舶建造給予獎補,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沅江市船舶制造業漸入佳境。在這個舞臺,沅江已加緊了角色的轉換,面對政策賦能的機遇,充分發揮河湖岸線資源和已形成的產業基礎優勢,加速推進傳統船舶制造的綠色智能化轉型。為助力企業轉型升級,沅江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沅江船舶高質量發展意見》,規范引導集群發展;研究出臺《沅江市船舶產業發展獎勵十條》等政策,對自主設計智能船型,入選省、市“十大技術攻關項目”等給予政策獎勵;推動“兩重”“兩新”送解優政策落地實施,對老舊營運船舶報廢實施補貼,淘汰老舊船舶,新造新能源船舶。沅江還頒布“人才新政20條”,專門拿出10至17個事業編制支持船舶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并與長沙理工、武漢理工、華中科技、益陽職院等10余所省內外高校建立深化校企合作,共享人才紅利。

      政策賦能讓船舶制造業產業集群如虎添翼。集群企業聚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多家企業致力于綠色智能船舶的研發與制造,所生產的太陽能游船、純電動游艇、LNG加注躉船、LNG江海直達集裝箱船、超級電容渡船等新能源船舶產品創造了多個湖南第一、全國第一乃至全球第一。企業主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產品遠銷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海荃游艇在迪拜設立中東辦事處,桃花江游艇響應“湖南先進制造業走進海南自貿港”建設,探索“飛地經濟”合作模式,助力沅江船舶走向國際市場。未來,沅江市船舶制造業產業集群有望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現實挑戰

      產業鏈升級的沅江解法

      沅江依托洞庭湖水系及湘資沅澧四水交匯的地理優勢,擁有許可造船的河湖岸線20多公里,可以修建大型船塢和深水碼頭,造大船出海已不是夢想。湘桂運河的建設提上議事日程,將進一步打通湖南第二條出海通道,連接長江與珠江水系,為船舶制造業帶來增量市場。

      但是,現實面臨挑戰。

      首先是產業鏈條還不完善。主要缺乏上游原材料供應和下游船舶維修拆解企業。在船舶建造成本中,大約70%為鋼材、電機等原材料成本,我市沒有鋼材、電機等重要原材料供應企業,也缺乏統一采購模式,難以通過批量采購降低成本。同時,隨著新能源船舶的發展,將逐步淘汰傳統燃油船舶,廢舊船舶的拆解、回收和處理前景廣闊,但對環保要求極高,我市還沒有一家具備資質條件的船舶拆解企業。二是設計研發能力不強。多數船舶企業研發投入少,船舶設計制造整體研發能力和水平不高,自主研發的產品及高新技術船舶占比偏低,部分船舶企業還處于“先合同后設計、邊設計邊建造”的被動局面。智能制造水平亟待提高。我市船舶制造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和傳統的工藝流程,建造方式還處于由傳統的整體建造向現代化的分段建造的過渡階段,智能化水平不高,存在生產效率低、能耗高、安全隱患多等問題。還有河湖岸線審批問題。亞光、中海、金航、海荃、桃花江、萬駿6家企業均涉及河湖岸線問題,雖然在《益陽港總體規劃》中均規劃了造船岸線,但因辦理“岸線證”相關手續繁瑣,至今尚無1家企業辦理了該證。

      如何在新的航道破浪前行?沅江在做足功課的同時,已著手交出一份“益陽答案”——

      深化產業協同創新。發揮長沙市國家級工程機械集群優勢,加強與沅江省級船舶制造集群的聯動,加速技術、人才、供應鏈等要素雙向流動。重點拓展風電安裝船、起重船等高端海工裝備市場,打造湖南海洋工程裝備主力軍。謀劃與湘潭岳塘區國家級中小企業電機電控特色產業集群核心企業湘電集團深度融合,推進船舶動力系統國產化替代,聯合研發純電動船(如208TEU集散船)等綠色船型。

      構建技術攻關體系。聯合長沙理工大學等高校,由企業、協會搭建省級船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攻關船用電池、LNG、氫能等綠色動力技術,以及“岸基駕控、船端值守”等智能航行模式。企業與高校共建新材料研發實驗室,提升船舶能效和壽命。成立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產業聯盟,協同攻克技術難題。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集聚船用動力電池、電機、復合材料等配套產業,構建“2小時供應鏈生態圈”。通過整合智能家居、消費電子與游艇業務,形成“人船家”全場景生態閉環。

      搶抓運河戰略機遇。提前布局運河適配船型。針對湘桂運河實現長江與珠江水系300公里航道互聯互通的特點,研發淺吃水、大載量、低能耗的標準化船舶,滿足大宗貨物“公轉水”需求。推動“運河經濟帶”建設,以湘桂運河為軸,吸引物流、裝備制造等產業集聚,培育岳陽—益陽—永州船舶產業走廊。


      結語

      江湖不遠 未來已來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浪潮中,沅江船舶產業的崛起絕非偶然。它揭示了一個真理:真正的產業競爭力,不在于資源的豐裕,而在于對趨勢的洞察、對創新的執著、對生態的構建。站在洞庭湖畔,眺望群鳥自由翱翔,忽然懂得:所謂“江湖地位”,從來不是與生俱來的饋贈,而是敢為人先、擁抱變革的智慧,更是“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守。沅江的啟示在于:創新不是單打獨斗,而是“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共舞。產業不必舍近求遠,深耕本土優勢,方能“無中生有”。

      當新能源船舶的汽笛聲響徹湖面,記者相信,一艘艘大船必將載著沅江的故事,穿越風浪,駛向藍海。


      來源 | 益陽日報

      編輯 | 劉敏

      一審 | 劉敏  二審 | 項臏之  三審 | 肖琴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