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關鍵時期。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對于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沅江具有重要支撐和保障。為了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生態名市”目標要求,特制定《沅江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一、“十三五”環保規劃完成情況
“十三五”期間,在沅江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全市集中精力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基本完成“十三五”環保規劃目標和任務。全市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排放強度大幅下降,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穩中求進,環境監管能力顯著增強。
(一)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加大污染減排工作力度,通過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使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按環境統計口徑2020年比2015年有大幅的下降,二氧化硫下降85%,COD下降9.3%,氨氮工業排放下降44%、總體下降3%。
(二)環境質量明顯好轉。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農村飲用水源地水質不斷改善。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晝間評價結果“較好”,達到二級控制標準,交通噪聲評價結果“好”,達到一級控制標準。過境客水出境斷面水質優于入境斷面水質。城區主要水域上瓊湖、下瓊湖、蓼葉湖、小葉湖、浩江湖、石磯湖、胭脂湖水質基本保持穩定向好的趨勢。城內七湖水質由劣V類向III類轉化。地下水飲用水源水質達標100%。中心城區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指標均達到國家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要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38天,優良率92.3%。全市有林地面積149.73平方公里,權木林地面積72.33平方公里,其他林地面積186.4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24.88%;自然保護區面積77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16.2%;水域濕地面積971.66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48.28%;中心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06平方米;城鎮綠化覆蓋率38%,村莊綠化覆蓋率40%,綠色通道覆蓋率90%。
(三)生態創建工作成績顯著。沅江市主體功能被規劃成為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共創建省級美麗鄉鎮1個,省級美麗村2個,市級美麗村21個。推進生態創建和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實施七湖聯通工程,建設岸邊風光帶。城鄉道路白改黑和舊城區改造加速,城市環境得到了質的提升,城鄉人民深切地感覺到了居住環境的優美。
(四)淘汰落后產能和發展綠經濟成績斐然。“十三五”期間,累計淘汰造紙產能40萬噸、粘土磚瓦產能55.7萬立方米,提前2年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落后產能淘汰任務。對化工、建材、冶金等行業低端產能實施市場出清,關停取締低、重、差企業2家。大力發展綠經濟,構建循環產業鏈、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資源生態循環、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3.8%;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35%。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受到省、市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部門肯定。
(五)重點工程建設成績不俗。“十三五”期間,全市環保重點工程建設6個,累計完成投資18.185億元。項目建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快對資源的整合,調整企業的發展模式,帶來企業更加長足的發展空間,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美好的生態環境、融入大自然的生活場景能夠帶給人以愉悅的精神享受,促進了全市人民身心的健康發展。
(六)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得到加強。深入推進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機制改革,環保監管能力顯著增強。建成了國控污染源視頻監控中心、2個市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順利通過省生態環境廳對沅江監察監測能力標準化建設驗收。5年共受理和協助辦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登記表、報告表和報告書260多個,否決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項目30多個,環評制度執行率達85%。調處污染糾紛1260余起,處理人大政協環保提案15個。
目前,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一是水環境與生態環境污染。市域水體非工業有機物污染和氮磷超標富營養化嚴重,市城區的上瓊湖、下瓊湖、蓼葉湖和榨南水質為國家地表水質量Ⅳ類,屬于輕度污染;石磯湖為劣Ⅴ類水質,屬于重度污染。由于沅江市北部地區地質自然特征鐵、錳含量超標,導致“千噸萬人”飲用水源地水質無法提高,達標率僅為25%;部分耕地土壤污染等。二是全市大氣楊塵污染沒有根本扭轉,城區環境空氣質量PM2.5超標天數過多。三是城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嚴重不足,鄉鎮生態環境基礎建設剛剛起步。四是生態環境修復及濕地建設保護任重道遠。
二、“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思路
“十四五”期間,是我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努力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尤其是進一步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倒逼作用,加快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努力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進一步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倒逼作用,加快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依法保護和合理開發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資源,確保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建設綠色沅江。
(二)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強化源頭控制,重點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推進多污染綜合治理,分區管理,優化布局;改革生態環保、生態建設、生態管理和生態監督制度;推進經濟綠色轉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榮,建設“生態沅江、綠色沅江、大美沅江”。
保護優先,防治結合。建立一批新的自然保護區。重視城市生態環境保護,保護公共綠地和生態用地,開展公共綠化和家庭綠化,開展城鎮環境綜合治理,加大生態示范區和生態農業市的建設。堅持源頭預防,在經濟社會發展戰備、政策和規劃研究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環境容量;堅持環境優先,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發展;堅持通過全過程預防,在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各個環節融入環境保護;堅持高效治理,不斷提高治污設施和運轉水平。努力還清舊帳,加快解決歷史遺留的環境問題,消除環境安全重大隱患。
政府主導,社會共治。按照政府主導主管,各級分工職責明確,社會大眾參與的方針,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目標指標的區域和行業差別,實施區域性、特征性污染控制,積極探索富有地方特色、適合當地情況的環保模式;實行有區別的環境保護目標,層層落實、嚴格考核、各負其責。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生態安全基本得到保障,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新時代社會相適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重大制度建設任務基本完成。沅江市基本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生態功能達標的宜居城市、省級生態文明城市。
2、分項指標
排污總量控制指標
控制污染因子名稱 |
2020年 基數 |
2025年 控制指標 |
削減率(%) |
指標屬性 |
|
國控 |
COD |
20153噸 |
18541噸 |
8 |
約束性 |
氨氮 |
1842噸 |
1695噸 |
8 |
||
二氧化硫 |
12634噸 |
11623噸 |
8 |
||
氮氧化物 |
3350噸 |
3082噸 |
8 |
||
VOCS |
|
|
10 |
||
單位GDP二氧化碳 |
|
|
25 |
主要水環境質量指標
序號 |
指 標 名 稱 |
指標值(%) |
指標屬性 |
1 |
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 |
100 |
約 束 性 |
2 |
市域內水域功能區水質不低于目前水質 標準并持續改善 |
100 |
|
3 |
外河水質,過境河流中,確保我市出境斷面水質控制指標比入境斷面水質控制指標不惡化 |
100 |
市城區環境空氣與聲環境質量指標
類別 |
指 標 名 稱 |
指標值(%) |
指標屬性 |
環境空氣質量 |
Pm2.5 |
<35 |
約 束 性 |
市城區優良天數大于330天/年的比例 |
100 |
||
降水:全年降水酸雨PH均值控制大于5.00;酸雨頻率小于70% |
|||
聲環境 質量 |
市中心城區區域環境噪聲與道路交通噪聲達標率 |
100 |
工業與生活污染主要控制指標
序號 |
指 標 名 稱 |
指標值(%) |
指標屬性 |
1 |
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率 |
≥95 |
指
導
性 |
2 |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
≥90 |
|
3 |
工業重復用水率 |
≥55 |
|
4 |
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放射性廢物安全處置率 |
100 |
|
5 |
廢放射源收貯率 |
100 |
|
6 |
市城區污水處理率 |
≥80 |
|
7 |
市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100 |
|
8 |
已建污水處理廠運行率 |
≥95 |
|
9 |
機動車尾氣達標率 |
≥90 |
|
10 |
城市清潔能源使用率 |
≥85 |
|
11 |
重點污染源排污許可證發放率 |
100 |
|
12 |
輻射工作單位安全許可證發放率 |
100 |
|
13 |
危險廢物經營單位許可證發放率 |
100 |
農村環保主要指標
序號 |
指 標 名 稱 |
指標值(%) |
指標屬性 |
1 |
農村萬人/千噸飲用水源合格率南部地區 |
≥100% |
約束性 |
2 |
農村萬人/千噸飲用水源合格率北部地區 |
≥25% |
|
3 |
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80% |
|
4 |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 |
≥80% |
|
5 |
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 |
≥80% |
(四)主要任務
1、著力打造“生態名市”。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大力推進創建生態文明城市全面達標。一是制定方案,完善機制。認真制定《沅江市推進“生態名市”建設實施方案》,建立健全領導機制、部門協同推進機制、責任落實與追究機制,推進創建生態文明城市全面達標。二是明確任務,協同推進。2021-2025年,提質升級省級生態市,建成省級生態鎮2個;生態村45個;生態農莊、農戶占比達到90%以上。建成國家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城市;國家重要生態功能達標城市。2023-2025年,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成國家生態市。三是加大宣傳,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重點任務與要求,營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
2、系統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深入開展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動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確?諝赓|量總體保持穩定并改善,土壤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明顯遏制,自然環境更加宜居秀美,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
一是深化水污染綜合治理。加強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統籌推進大通湖、城區兩江七湖等流域環境治理,嚴格執行污水特別排放限值和水污染物排放新標準,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和排污總量控制,嚴禁企業無證或超標、超總量排污,重點實施重要水功能區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構建人水和諧的生態環境。強化食品加工、紡織、新能源等重點行業以及工業園區、港口船舶的水污染治理,穩步降低水污染負荷。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嚴控投肥投餌,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推動現有規模養殖企業完善廢棄物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設施。加快城鄉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與升級改造,重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強重要飲用水水源地達標建設。到2025年,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8%,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100%;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降幅達到控制要求。
專欄:水環境綜合治理重大工程 |
水資源保障工程。實施沅江北部地區分片補水工程,加強飲用水源工程建設,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實施白沙長河水源地保護工程。加快建設大通湖草尾河等外河引水工程。 水污染防治工程。積極推廣PPP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推進城鎮雨污分流、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達到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中心城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分別達到100%。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完善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體系,加強分散方式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實施肥水回用、地表徑流凈化工程,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96%以上,化學農藥使用量逐年遞減4%左右,農業面源綜合防治試點全面開展。推廣漁業生態健康養殖。 片區整治工程。鞏固大通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國家試點成果,一以貫之推進大通湖流域片區整治工程,統籌推進沅江兩江七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片區整治工程。全市主要流域水質力爭達到Ⅲ類,城區七湖穩定達到Ⅲ類。 |
二是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嚴格環境影響評價準入,推進燃煤鍋爐和工業窯爐現有除塵設施升級改造。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管控,完善重點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加強秸稈露天禁燒監管,治理餐飲行業油煙污染。強化施工場地揚塵污染治理,嚴格渣土車輛運輸管理,推進文明施工。嚴控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綜合治理。加強移動源污染防治,嚴格機動車環保管理及尾氣管控,提高燃油品質。穩步淘汰“黃標車”,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實行環境信息公開,將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納入市級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到2025年,全市重污染天氣大幅減少,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95%以上。
三是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實施土壤環境保護工程,建立土壤環境治理調查、監測制度。加快土壤污染物源頭治理,強化固廢填埋場、廢棄物堆場、重化工企業等監管,有效控制污染面蔓延。強化農業生產過程環境監管,鼓勵增施有機肥和高效緩釋肥,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應用、測土配方施肥和植保綠色防控技術。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污染程度,對土地進行生態修復。2025年,全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達標率達到90%以上。
專欄:大氣污染和土壤綜合治理重大項目 |
大氣污染治理行動工程。積極推廣六大專項行動:中心城區建筑工地揚塵治理、工業企業排放管控、餐飲油煙和渣土污染治理及垃圾禁燒、砂石企業揚塵治理、機動車尾氣治理、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 土壤污染防治工程。重點推進全市農田土壤污染治理及保護工程,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力推行減磷控磷和農藥化肥減量行動。 |
3、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推進南洞庭湖濕地及市域內14個主要湖泊保護與修復,形成密布城鄉、點線面結合的綠色屏障,讓綠色成為“大美沅江”的主色調。(1)加快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一是加強生態空間規劃界限管制嚴控國土開發。嚴禁與主體功能區定位相悖的開發活動,固守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的生態紅線,推動重點功能區生態功能穩定增強,提高生態資源管理效益。二是協調山河湖林系統性保護。依托長江生態廊道及洞庭湖濕地生態涵養區,推進水體及濕地生態的修復進程。加強對區域內山體、森林、河流、湖泊等生態資源的保護,防治水土流失,嚴格保護耕地,健全生態系統自然休養生息制度。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天然林、公益林保護網絡,落實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基礎保障措施,保護水土資源,提高林草覆蓋率,增強水源涵養能力。三是建成立體生態保護體系;阢浣歇毦咛厣纳剿L貌,對城鎮園林綠化帶、河湖濕地及防護林帶、道路綠廊等生態廊道進行系統性建設,加強同周邊區域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山體水源涵養林等生態系統的保護及修復相銜接,構筑統籌城鄉區域、點線面結合的生態安全屏障系統。202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5.33%。
(2)鞏固提升生態優勢。一是建立生態補償及綠色發展機制積極爭取沅江納入全國生態綜合補償試點范圍,提高補償標準。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加強退耕還林及還湖、人工造林、林區管護,推動綠色及特色經濟林建設,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發展富民工程。二是完善濕地保護及恢復建設措施。以生態安全屏障體系以基準,優化生態格局,采取工程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南洞庭湖、“兩江七湖”濕地保護,做好“兩區兩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保護建設,以濕地公園為重點,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和濕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工程。三是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整治和連通水系,提升水體交換能力,建立水生生物洄游通道,擴大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加強區域濕地野生動植物、水生生物和物種基因的資源保護,建立健全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體系,維護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強化濕地的生態功能。
專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行動計劃 |
“兩區兩園”保護工程。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風景名勝區;龍虎山森林公園;瓊湖國家濕地公園。 水生態修復工程。加快恢復岸線,加強河湖生態廊道建設,有序全面完成南洞庭自然保護區24.15萬畝歐美黑楊清退,推進蘆葦綜合利用,恢復濕地30萬畝。實施大通湖主要入湖口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逐步減少洞庭湖人工種植蘆葦面積。加快實施江豚、中華鱘等珍稀動物棲息地生態修復工程,加強南洞庭湖銀魚、三角帆蚌等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 蘆葦綜合利用工程,推進蘆葦綜合利用有利于高洪水位行洪;有利于減輕洞庭湖水質污染。沅江市開辟3條途徑綜合利用蘆葦:1.利用蘆葦發展蘆筍、蘆菇產業,將蘆葦渣制成有機肥;2.發展生物質固體燃料或發電;3.開發蘆葦植物纖維、氣化等。 |
4、全面推進綠色轉型發展。全面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推動可持續發展。
(1)發展低碳循環經濟。一是推進循環發展。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快建立循環型工業、農業等固體廢物的處置體系。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實行垃圾分類回收,開發利用“城市礦產”,推進秸稈等農林廢棄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發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產品。鼓勵紡織品、汽車輪胎等廢舊物品回收利用。重點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強園區內資源的共享共用水平,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二是推進低碳發展。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有效控制發電、建材等重點行業碳排放。加強生態林體系保護和建設,增加森林碳匯,加快碳交易市場和低碳技術交易平臺建設。推廣清潔低碳技術,開展低碳城區、園區、社區、景區試點示范,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推廣低碳消費方式,廣泛采用節能低碳新技術,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提高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的能力。
(2)集約節約利用資源。一是全面推動能源節約,大力推進結構性減排、技術性減排、制度性減排,加強重點領域節能管理,積極推行“一掛雙控”措施,將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掛鉤,對高耗能產業和過剩產業實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強約束,其它產業按先進能效標準實行強約束,實施強制性能耗物耗標準。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節能產品政府強制采購、建筑能耗標準制度,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對屬于國家限制、淘汰的高能耗企業實行專項加價的差別電價或懲罰性電價制度。強化節能降耗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建立健全能源統計制度和節能計量統計體系,完善節能監察執法和評估體系。推進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積極創建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二是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建立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合理開發、全面節約、高效利用水資源。大力發展農業節水設施,建立節水高效的現代農業灌溉體系。嚴格限制高取水、高污染工業項目引進,積極推行清潔生產,促進廢水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實現廢水減量化、資源化。統籌推進城鄉生活節水,完善“階梯式水價”制度,推動節水器具普及,減少跑、冒、滴、漏,到2025年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90%。單位GDP用水降幅8%;市域內水域功能區水質不低于目前標準,并持續改善。三是加強土地礦產集約節約利用。嚴格耕地、林地保護,建立項目節約集約用地考核質量約束體系。合理供給城市建設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科學配置城鎮工礦用地,整合規范農村建設用地,適度提高城鎮建筑容積率,提高單位土地投資強度。合理安排生態用地,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和復墾,加大閑置土地清理力度,盤活存量資源。整治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堅決制止河砂、赤山島取土等礦產資源亂挖濫采行為。四是倡導綠色節約理念。支持綠色清潔生產,引導綠色投資、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出行,建設綠色城鎮,發展綠色產業,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倡導合理消費,力戒奢侈消費,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專欄:資源節約高效利用重大項目 |
水資源高效利用工程。節水型城市建設,節水灌溉工程,重點污染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海綿城市建設。 資源循環利用工程。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再生資源利用建設,農作物秸稈利用,高耗水行業廢水處理及循環利用。 循環經濟能力升級工程。建立循環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提高資源產出率。推進循環型城鎮、社區、企業建設。 節能減排工程。大力推進風力發電,太陽能多元化利用、漁光互補光伏發電等項目建設,創建新能源示范城市。 |
三、保障措施
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三個轉變”,建立健全綜合決策、責任約束、環保投入和全民行動5大機制,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強法制普及和執行力度,增加資金投入,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1、綜合決策機制。實行發展與環境綜合決策。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黨委政府決策體系,建立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發展與環保綜合決策機制,規范重大事項環境保護委員會審議制,完善專家論證、部門會審、群眾參與、領導決策的發展與環保綜合決策程序。加強環境評價的管理,嚴格執行環境評價的有關規定,強化政府、部門和行業責任,把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關口前移。
2、責任約束機制。各級人民政府是生態環境保護實施的責任主體,有關部門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完善體制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定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嚴格評估考核制度,生態環境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定期對環境質量改善、重點污染物排放、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進展情況進行調度,作為對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實行最嚴厲的環保問責制,依法嚴厲查處生態環保違法行為。紀檢、監察部門要加強對環境違法和行政不作為行為的監督查處。
3、資金投入機制。健全政府環保投入體系,把環保投入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保障逐年增加。建立有利于爭取國家投入的項目推進制度,環保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積極調研,論證篩選項目,建立項目儲備庫,力爭更多項目納入省和國家規劃,爭取國家資金支持。健全企業和社會投入機制,企業作為污染治理的主體,要切實履行“誰污染、誰治理”的責任,不斷加大環保投入,抓好污染減排項目建設,確保環保設施正常運行,實現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環保投資融資機制,積極爭取各種國際組織、政府間合作和民間組織的環保項目與資金,促進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等環保基礎設施的市場化建設與營運。
4、協同聯動機制。建立生態環保協同聯動制度,定期召開各有關部門參加的環保與發展聯席會議,對與環保有關的決策進行會審,協調環保與發展的有關問題。發改、住建、自然資源、水利、農業、林業、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要依法履行各自領域的環境保護職責。各級檢察院、法院、公安部門對重大環境違法行為實行強制執法,嚴厲打擊各類環境犯罪。完善突發性環境事件防范與應急預警機制,完善市級環境應急預案,建立環保、公安、消防、交通、人防等部門協調溝通應急聯動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信息共享的聯動應急方案。
5、全民行動機制。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組織環保公益活動,開發生態文化產品,全面提升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強化綠色消費意識,提高公眾環境行為自律意識,加快衣食住行向綠色消費轉變。繼續實行居民水、電、氣階梯價格制度,推廣節水、節能用品和綠色環保家具、建材等。強化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制定綠色產品采購目錄,倡導非政府機構、企業實行綠色采購。鼓勵綠色出行,改善步行、自行車出行條件,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務體系。到2025年,全市城鎮區公共交通綠色燃源車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80%。健全社會參與監督機制,完善環境信息政府網站,實行環境質量公告制度,發布城市空氣質量、飲用水水源水質、流域水質等環境信息,為公眾參與創造條件。按照《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完善座談會、論證會和公眾聽證制度,鼓勵公眾參與環保決策,實行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制度,形成專業執法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監督網絡。加強信訪工作,充分發揮環保110的作用,拓寬和暢通群眾舉報投訴渠道。開展環境公益訴訟,加強行政復議,推動行政訴訟,依法維護公民的環境權益,形成信息公開、專家咨詢、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環境保護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