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水利興百業興。“十四五”時期,按照“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聚焦“水多、水少、水臟、水渾”的實際問題,圍繞“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舉措”,結合我市水利發展實際,特制定沅江市“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
一、“十三五”水利發展現狀
“十三五”期間,我市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保障農業生產發展、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繁榮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基本情況
全市有大小堤垸8個,其中重點垸(長春垸、大通湖垸)2個,蓄洪垸(共雙茶垸、保民垸)2個,一般垸(凈下洲垸、永新垸、畔山洲垸、目平湖垸)4個,一線防洪大堤314km,涵閘150處;有重點內湖漬堤(含通湖漬堤)397.12km,涵閘395處;有重點間堤2處52.556km,涵閘31處。全市2處蓄洪區總蓄洪容量19.01億m3,已建安全臺65處33.5萬m2,救生臺21處2.1萬m2,避水樓6.72萬m2,撤退道路20km。
全市內有中型水庫2座(胭包山水庫、浩江湖水庫),總庫容17830萬m3;有小(Ⅰ)、小(Ⅱ)型水庫15座,總庫容832.3萬m3;有山塘1846處,實際蓄水量5168萬m3;有電力排灌機埠530處,81723kw。其中灌溉機埠217處,8688kw,排澇機埠313處,73035kw;有干支渠1340條2301.2km;有斗農渠4170條7011km,已襯砌95km;有田間渠道25899km,已襯砌9748km;有渠系配套建筑物10982處;有田間渠道小型建筑物51798處;有引水工程61處,引水能力19370萬m3;有內湖9個,實際蓄水量5122萬m3;撇洪河115.11km,撇洪面積29.822km2。
全市有灌區11個,其中中型灌區9個,設計灌溉面積102.34萬畝;小型灌區2個,設計灌溉面積2.3萬畝。現狀灌溉水利用系數0.38~0.45之間。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2.76億m3,2013年供水量3.35億m3,用水量3.35億m3,屬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全市已新建農村飲水安全水廠37座,年設計供水能力2502.2萬m3,年供水量1807.8萬m3,供水人口63.86萬人。
(二)主要成就
與以往的五年計劃相比,是水利投資規模較大、水利基礎條件較好、人民群眾直接受益較多的時期。“十三五”共計完成投資24.92億元。
1、水利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1)堤垸建設成績突出。共計完成投資11億元,其中:共雙茶蓄洪垸圍堤加固建設已全面完成,完成投資3.5億元;加固堤防121.74km,保護人口16.9萬人。防洪能力建設完成投資1.1億元,改造電排9處,改造涵閘11處,加固一線防洪大堤45.5km,漬堤3.5km,保護人口6.5萬人。共雙茶蓄洪垸茶盤洲鎮、泗湖山鎮、共華鎮等3處安全區建設已全面啟動,朱家咀安全臺建設基本完工,共計完成投資4.5億元。共雙茶蓄洪垸分洪閘建設已全面啟動,完成投資1.9億元,保護人口16.9萬人。
(2)山洪災害防御明顯加強。全市山洪災害預報系統、水雨情自動測報系統建設已完工,山洪災害易發區工作進展順利,在抗御山洪災害中發揮了顯著作用,完成投資0.15億元。
(3)排澇及灌溉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共計完成投資3.6億元,其中:大通湖垸、共雙茶垸、長春垸三大澇區泵站更新改造已基本完成,完成投資2.4億元,改造電排130處,改善排澇面積45萬畝。大通湖垸東南片補水工程已完成,新建電排2處,渠道生態護砌21.3km,改造涵閘97處,完成投資1.2億元,改善抗旱面積43.62萬畝,受益人口31.14萬人。解決了我市大通湖垸東南片生態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滿足了群眾生產用水需求,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4)防汛抗旱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強化。市、鎮二級防汛抗旱物資儲備體系已初步建成,堤防管理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長春垸堤防加固完成投資0.5億元。
(5)河道整治初見成效。河道采砂管理進一步規范,涉河項目工程規范有序,河道行洪隱患日漸減少,全面啟動了巴南湖采區采砂,采砂1800萬噸。中小河流已基本得到治理,共計完成投資0.46億元,治理長度26.5km,保護人口15.6萬人。其中:塞陽河二期完成投資0.26億元;四興河二期完成投資0.2億元。“十三五”水利基礎設施共計完成投資15.71億元。
2、民生水利成效顯著
(1)安全飲水成績顯著。共計完成投資6.4億元,其中:金南供水工程完成國家投資0.4億元,解決農村安全飲水人口3.8萬人;大通湖垸集中供水工程完成國家投資4.0億元,供水人口33.2萬人,供水規模6萬m3/d;共雙茶垸集中供水工程完成國家投資2.0億元,供水人口21.66萬人,供水規模4萬m3/d。
(2)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共計完成投資1.58億元。其中:2016-2018年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完成投資0.38億元,解決了南大膳鎮的南豐垸、堵堤,草尾鎮和平、幸福、合作社陽羅洲鎮的土包村;黃茅洲鎮民心、洞庭濱和黃茅洲村;陽羅洲鎮的友豐、倆儀、呂豐6個村;草尾鎮民主村和南嘴鎮的南嘴村、白家溝等16個村農田抗旱,受益人口7.2萬人,受益面積8.5萬畝。2016-2019年全市溝渠塘壩增蓄建設完成投資1.2億元,總長度1913km,受益人口69.34萬人,受益面積87.63萬畝。
(3)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新南、趙公湖等3處9.0km2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治理,完成投資0.05億元。“十三五”民生水利共計完成投資8.03億元。
3、水利建設管理成效顯著。水利工程建設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有了切實提高;水利工程質量監管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質量水平穩中有升;水利建設安全生產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安全生產形勢樂觀穩定;水利行業監管不斷加強,進一步加強了項目“四制”管理,水利建設市場平衡發展;水利體制改革有序推進。
4、水生態文明建設初具規模。近年來,我市加大了水生態建設工作力度,制定了全市水生態建設規劃,實施了以五湖連通二期工程為重點的建設工作,已累計完成投資1.18億元,受益人口15.8萬人,受益面積8.5萬畝。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市水利事業正處于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加快轉變的關鍵階段,仍然面臨著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
1、防洪安全方面
(1)洞庭湖區堤垸防洪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一是2個重點堤垸(大通湖垸、長春垸)防洪標準偏低,不能保證防洪安全要求。二是共雙茶蓄洪垸分洪閘、安全臺、安全區等安全設施正在建設,不具備應急分洪條件。三是4個一般垸(目平湖垸、凈下洲垸、畔山洲垸、永新垸)受政策條件限制,防洪安全建設滯后。盡管洞庭湖治理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目前全市仍有部分堤防的防洪能力較低,湖區堤防未達到規劃的治理標準,防汛壓力大,防汛形勢依然十分嚴重。
(2)洪雨水調蓄空間萎縮。一是洞庭湖區河湖水系淤積嚴重。三峽建成后,四口水系來水減少,枯水期斷流提前,時間延長,河道淤積斷流現象日益加劇,河湖河床抬高,河湖調蓄空間急劇下降,嚴重影響洪水行蓄;二是垸內河湖淤積嚴重。湖區河湖岸坡含沙量較大,在雨水沖刷與浪蝕作用下,邊坡較易垮塌,造成垸內河湖淤積嚴重。
(3)中心城區防洪排澇問題突出。盡管我市城市防洪已形成閉合圈,但堤防建設標準不高,仍存在洪水風險。另外因城市管網過流能力不夠,“腸梗阻”現象嚴重,城市排澇管網不能滿足排澇要求,高洪水位下中心城區排澇能力明顯不足。
(4)全市排澇能力有待提高。經過大型泵站改造及重點易澇區整治工程建設,我市仍有部分中小型泵站年久失修,不能滿足排澇需求,農村排澇能力整體不高。
2、飲水安全方面。一是洞庭湖區地下水源鐵錳、氨氮超標,不能滿足飲水水質要求。二是農村供水水源單一,抗風險和應對水污染等突發事件能力嚴重不足。三是農村飲水工程水廠零散,運營模式與機制不健全,供水工程建設標準低,工程運行成本高,收益與成本不匹配,多數工程難以良性運行。
3、用水安全方面。一是降雨時空不均。我市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占全年降水的60%左右,期水多成澇、枯期水少多旱。二是三口水系來水減少。三峽建成后江河關系變化,三口水系來水減少,洞庭湖區域內季節性缺水嚴重。
4、河湖生態安全方面。一是洞庭湖區濕地退化加劇。受江湖關系變化,長江三口入湖水量大幅減少,斷流提前、時間延長,枯水季節河湖水位越來越低,導致現有濕地萎縮,湖區生態系統退化加劇。二是城鄉污染整治有待進一步加強。城鄉污水處理管網不完善,雨污未實施分離,污水收集處理率不高,城鄉黑臭水體現象依然存在。三是農村水系現狀與美麗河湖愿景存在差距。農村河道山塘淤積、平原河網斷頭河問題較為普遍。垸內外水系連通不足,水體流動性差,農村面源污染和生產生活污水匯積河道內,易造成農村水環境惡劣。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山水林田草缺乏有效統籌保護,加上開發建設過程中急功近利、破壞生態,導致水土流失問題還時有發生。四是岸線空間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突出。河湖岸線的防洪、供水、生態環境保護及開發利用功能缺乏統籌協調,水土流失嚴重,河流被侵占破壞嚴重,水生生物銳減,尚未形成完整的生態廊道。
二、“十四五”水利發展的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為指導,按照“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以河長制工作為總抓手,構建沅江“安全水網”,力爭到2025年,形成旱澇無虞、飲水放心、用水便捷、宜居生態和智慧高效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貫徹人水和諧理念,合理開發、優化配置、有效保護、高效利用水資源。規劃編制要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基礎,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合理進行規劃布局,并兼顧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重視調查研究,注意傾聽和尊重基層和當地群眾的意見,重點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飲水、防洪、灌溉、水生態環境等民生水利問題,改善生活生產條件和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水平。
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規劃應充分考慮防洪、排澇、供水、灌溉、水生態與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的綜合需求,正確處理近期與遠期、整體與局部、需要與可能的關系,治標與治本相結合,進行綜合規劃。其它行業涉水項目的建設服從水利規劃總體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區域的資源環境狀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水利發展程度,統籌考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城鄉統籌發展對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地制宜,制定水利發展的思路與重點,合理確定規劃目標、主要建設內容和工作重點。
堅持開發與節水并舉、治理與保護并重。堅持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保護并重,并把節水和保護放在首要位置;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生態保護建設同時考慮。
堅持建設和管理并舉,突出管理。改變過去重建輕管現象,把水資源管理、河道管理、水利工程建后管護、涉水工程建設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堅持量力而行,穩步推進。積極探索建立水利的多層次、多元化的長效投入機制,鼓勵民營資金參與水利建設,根據國家財政投入及地方財力的可能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建設目標和發展規模,整合各類涉水資金,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形成合力,分步實施,穩步推進。
(三)發展目標
1、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目標。創建全國縣級水生態文明城市,打造“五湖水城,生態沅江”。有效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全面建立;節水型社會基本建成,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科學合理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資源承載能力顯著增強;水資源保護與河湖健康保障體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得到有效修復;水資源管理與保護體制基本理順,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2、防洪抗旱減災目標。大通湖、長春兩堤垸達到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共雙茶、保民兩蓄洪垸超過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目平湖、凈下洲、永新、畔山洲四個一般堤垸達到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修筑沅江城市防洪圈,達到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全面提高排澇能力,中心城區、陽羅洲鎮、草尾鎮、四季紅鎮達到十年一遇24小時暴雨,農村達到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三日末排干至水稻的耐淹水深(50mm);遇60天干旱有水源保障;水庫和水閘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全面降低病險率。
3、民生水利目標。到2025年,解決全市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完成現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實施中型病險水閘加固,大幅度降低水庫、水閘病險率;加強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提高防旱抗旱能力。
4、水資源開發利用目標。必須開源與節流并重、保護與利用并舉;不斷完善“綜合開發、科學高度、嚴格保護、合理利用”的運行機制,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資源潛力。初步形成水資源合理配置的格局,逐步緩解工農業及人民生活用水矛盾。大力興建各類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基本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具體目標為總供水能力13億m3;總供水量10億m3;城市供水能力4.7億m3;鄉鎮供水能力及供水量5.3億m3;城市居民飲用水達標率100%;農村居民飲用水達標率95%。
5、資源節約保護目標。到2025年,大型灌區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2,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90%。城鎮污廢水處理量、污水處理回用量、工業水重復利用率均要達到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地表水質量標準努力實現《沅江市水功能區劃》確定的目標。
6、水土保持與河湖生態修復目標。全面貫徹“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針,重點對沅江“新南湖、明朗山、草陽渠”的水土保持治理,以及對南洞庭湖濕地、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及南洞庭湖風景名勝區等濕地生態修復。采取封山育林,植樹種草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措施,有效控制人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同時,基本建成我市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監測網絡。
7、江河湖庫水系綜合整治目標。通過江河湖庫水系綜合整治,一是中小流域的系統治理得到加強,洪水威脅嚴重、洪澇災害較頻繁、嚴重影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得到增強,工程性缺水地區或貧困地區的重點中小城鎮和人口較集中鄉村居住區供水水源得到可靠保障,河道生態治理不斷推進,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二是南洞庭洪道重點區域和中心城區河湖水系連通體系不斷完善,逐步構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工程優化、保障有力的河湖水系連通格局,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防洪除澇減災能力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明顯提高;三是水資源保護得到加強,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護,重點水功能區入河排污口得到有效整治,河道水質逐步改善。通過多種措施,力爭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江河安瀾、人水和諧。
8、水利法制建設目標。繼續完善水利法規,加強水行政執法,完善水事糾紛預防調處機制。
9、智慧水利建設目標。繼續加強科研、水文、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全市防汛抗旱決策指揮和預警預報系統。建設結構合理、專業化的人才隊伍。
10、水利改革與管理目標。深化水利改革,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水利管理體制。開展水量分配工作,不斷完善水污染管理、投融資、水價形成、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四)主要任務
立足沅江現實基礎,全域配置優質水資源,謀劃防洪、飲水、用水及河湖生態四大水安全格局。
一是以洞庭湖區為主戰場,以大通湖垸、共雙茶垸、長春垸為重點單元,以中心城市為重點保護對象,構建“一湖三垸一城”防洪格局。
二是圍繞保障人民群眾喝上放心水、優質水的目標,優水優用、城鄉統籌,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區域供水規模化、工程建管專業化”,構建大通湖垸、共雙茶垸、長春垸三大片集中供水格局。
三是堅持適水發展,強化全過程節水,保障糧食安全、產業發展、能源安全、水運安全,構建全域用水格局。
四是深入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河湖生態空間管控,打造洞庭湖最美岸線,恢復洞庭湖生態功能,建設清水廊道,構建全域河湖生態格局。
三、保障措施
(一)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豐富和完善治水新思路。“十四五”期間,我市水利發展的總體思路概括為:著力打造“四個水利”,建設完善“四大體系”,大幅提升“八個能力”。
一是加快建設工程水利,基本建成重點垸、一般垸和蓄洪垸較完善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加快重點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共雙茶垸安全區建設及大通湖、長春堤防加固等工程。加大洞庭湖沅江部分的重點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力度,繼續實施好各垸排澇能力建設。加強城市防洪建設。
二是積極推進資源水利,基本建成城鄉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以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優化配置為核心,注重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統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傾心構筑民生水利,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管理和運行保障體系。全面完成農村人口飲水安全提質改造工程建設,全面完成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解決好關系群眾生命安全、生活保障、人居環境等方面的涉水問題。強化水利管理,健全應對突發性水危機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
四是同步打造生態水利,基本建成水環境保護和河湖生態健康保障體系。著力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環境,確保水生態安全。推動水土保持工作向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轉變。開展水環境保護和水生態整治,對農村溝渠與排水系統進行建設和整治。繼續實施共雙茶垸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加快河湖連通建設,恢復和保護濕地。要把水利建設與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更好地結合起來,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注重效益、建管并重,加快水利科學發展,服務沅江高質量發展。重點要扎實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加強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提升防洪保安能力;著力推進民生水利工程,提升為民服務能力;加強排灌工程建設,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強水資源優化配置,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強化法規和制度建設,提升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以河長制工作為總抓手,完善建設管理新機制,提升行業發展能力;加強行業隊伍建設,提升科學發展能力。
(二)強化組織保障。成立沅江市“十四五”水利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市長任組長,市發改、財政、農業、林業、環保、住建局等部門一把手為成員。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強化項目帶動,積極破解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水利問題,確保各項水利發展目標任務順利完成,確保深化水利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
(三)完善管理制度,強化規劃實施管理。應建立健全規劃體系完善、規劃項目立項審批等各項管理制度。應在“十四五”水利綜合規劃的指導下,繼續編制各項專業規劃、專項規劃,逐步完善規劃體系,具備條件的應適時開展項目可研,在規劃項目立項過程中,發展改革、財政、水利、國土資源、環保、交通、農業、林業、氣象等相關部門應建立溝通協調機制,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用地預審、取水許可、水土保持方案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建設項目順利實施。
(四)強化前期工作,增加項目儲備。根據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要求,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建立前期工作市場準入和終身負責制度,不斷提高前期工作質量;加大前期工作投入,滿足規劃實施對建設項目儲備的要求;強化前期工作審查審批,確保建設項目符合流域綜合規劃。
(五)廣辟資金來源,保障資金投入。充分發揮政府在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積極爭取中央投入,切實增加地方財政預算投入,建立政府投資穩定增長機制;改革水利投融資體制,在逐步增加財政性投入的同時,廣泛吸引各類社會資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機制;完善水利建設基金政策,延長征收年限,拓寬來源渠道,增加收入規模;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合理調整水資源費征收標準,擴大征收范圍,嚴格征收、使用和管理;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資金;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水利。
(六)積極探索公眾參與機制,保障社會公眾和利益相關方對綜合規劃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利用各種媒體宣傳綜合規劃及實施情況,確保社會公眾的知情權;營造全社會關注與監督水事活動的良好氛圍,探索建立水利建設項目公示和聽證制度,鼓勵社會公眾和利益相關方參與水利項目前期和建設各階段的論證;發揮公眾和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提高社會公眾的監督意識,建立公眾反饋意見的執行監督制度,鼓勵社會公眾有效行使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