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是指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或創新概念,將城市的系統和服務打通、集成,以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率,優化城市管理和服務,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質量。為了全面推進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特制定《沅江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創建規劃》。
一、“十三五”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情況
“十三五”期間,全市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服務大局、服務發展、服務民生為中心,以信息安全為保障,鼓勵創新、深度融合、統籌協調、務求實效,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政務服務、社會管理、民生普惠、基礎設施等各個領域的信息化建設,提升信息化在優化生產生活方式、改善城市管理、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促推了全市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
全市智能化信息基礎設施支撐信息化能力進一步增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超前發展,光纖干線寬帶網進一步優化,互聯網出口帶寬超過1000G,移動寬帶互聯網完成全市域4G網絡的100%覆蓋并平滑向5G網絡過渡,城域網寬帶覆蓋率達95%以上,農村家庭寬帶接入比例大幅提高;基本實現廣播電視網、通信網和互聯網的三網融合,網絡寬帶化、泛在化、融合化、智能化水平和支撐信息化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全市149個行政村信息網絡普遍服務試點、22個示范村及35個延伸村的電信普遍服務項目建設全面完成,并通過了湖南省通信管理局的驗收。2020年,互聯網普及率70%。全面部署2020年5G網絡建設,規劃新建5G站址18個,原基站維護改造站址60個。目前沅江首個5G基站(電信)已開通,為有效推進全市5G網絡建設奠定基礎。
聚焦城市管理、安全、交通、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全面推廣應用互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和產品,正在形成全面感知、高度智能的立體化城市管理體系。優化城市網格化管理和生態保護網絡等領域實現迅速感知、智能處理和綜合利管理等方面得到長足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城鄉一體、服務為先,聚焦社區、城管、政務、旅游、平安等社會發展領域,正在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務應用體系,為居民提供更為安全、便捷、健康、愉快、高效、綠色的智能化生活環境。
目前,智慧城市信息化在國民經濟各領域應用不夠深入,在智能制造、現代農業及現代服務業與智能技術的融合度不夠;政府信息化條塊分割,跨地區、跨部門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步伐仍然滯后;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城鄉社區信息化還需加強;信息產業規模偏小,產業機構仍需優化,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網絡和信息安全面臨嚴峻挑戰。迫切需要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充分挖掘、實時整合、有效配置城市資源,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人民生活和諧幸福、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中央“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省委“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發展戰略,遵循“產業強市、生態名市、文化特色市”發展目標,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大數據和云計算發展、加快“兩新一重”建設等戰略發展新機遇,以“善政、興業、惠民”為目標,將沅江打造成政務陽光高效、產業發展跨越、民生普惠便捷、城市治理睿智且具有湖鄉文化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
(二)基本原則
一是頂層規劃,統籌建設。加強規劃引領作用,先行開展頂層規劃設計,統籌兼顧當前需求和長期發展,形成全市統一標準規范體系,做好與益陽市智慧城市銜接,推進信息化集約有序建設,實現跨部門、跨系統信息互聯互通、業務協同。
二是資源整合,有效利舊。充分利用現有信息資源、網絡基礎設施和基礎平臺,構建智能、協同、高效、安全的城市運行管理體系和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務應用體系;整合、集約利用沅江信息資源,加強智慧城市的協調管理,確保智慧城市有序建設。
三是創新驅動,體現特色。通過技術創新和配套機制體制變革,借助“互聯網+”等創新發展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各行業跨界融合,打造長效創新機制,驅動智慧沅江可持續發展。立足沅江實際,結合沅江特色產業,著力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特色產業深度融合,驅動特色應用建設。
四是分步實施,突出重點。結合沅江城市發展基礎,按照需求迫切性、建設難易度將智慧沅江建設細分步驟和周期;重點解決城市管理、惠民服務及特色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實現決策管理的智慧化、創新城市管理方式、解決惠民服務領域的突出問題,扶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五是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秉持為民、惠民、利民的原則,縮小“數字鴻溝”,促進公共服務智慧化、均等化,充分調動公眾參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積極性,讓全民共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成果。
六是創新模式,政企協同。以創新為驅動力,大力促進技術、管理、制度和商業模式創新,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智慧沅江投資建設運營,充分發揮市場在城市發展、鄉村振興和資源配置中的關鍵性作用,共同推進城鄉建設發展。
(三)建設目標
圍繞“產業強市、生態名市、文化特色市”發展目標,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5G等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手段,基本建成智慧沅江善政、惠民、興業系統工程,初步形成智慧沅江發展主體框架和基本運營模式,形成信息化基礎設施泛在先進、城市管理全面精準、民生服務均等普惠、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網絡安全可管可控的新格局,實現與益陽市新型智慧城市的同步建設、系統互聯互通,實現沅江各部門數據的共享交換、業務協同,實現城市運行高效,鄉村提速振興,城鄉協同發展。
基礎設施泛在先進。建成高速、泛在、智能、可信的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為智慧沅江建設提供堅實的存儲計算、網絡傳輸、運行感知等基礎支撐。基本實現全縣地上地下一體、全域物聯感知與控制的城市神經網絡,構建城市全要素數字化、實時化、可視化的數據資源匯聚融合體系,促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
城市管理全面精準。全面推進社會治理、公共安全、城市建設、環境生態等領域示范應用體系建設,提升政府決策水平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構建和諧宜居的城市生活環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社會治安、交通運行、環境衛生等多領域開展業務融合。
民生服務均等普惠。圍繞服務型政府建設,豐富服務內容、拓展服務渠道、擴大服務范圍,推動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落實省辦事“最多跑一次”要求,促進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務體系。
產業經濟轉型升級。探索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擇選鄉村開展鄉村振興試點示范,推動鄉村產業經濟快速發展,探索鄉村振興發展路徑;培育優化新興產業服務環境,建立多元化的新興產業載體;引入智慧城市行業龍頭企業,加速智慧產業集聚,培育一批成規模、成體系的新興產業集群。
網絡安全可管可控。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相適應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基本形成,網絡安全綜合治理能力顯著增強,重點區域、領域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得到切實保障,居民、企業和政府的信息得到有效保護,城市網絡安全態勢總體可管可控。
三、新型智慧城市的主要任務
以企業、居民、管理者的視角規劃業務應用,通過數據共享和支撐統一協同,促進城市精準治理;通過新型智慧城市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引領和支撐產業發展;通過技術支撐和管理上“五統一”(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運維)和“四個保障”(組織保障、資金保障、人才保障、安全保障),保障城市管理精準治理和業務協同;優先應用“善政、興業、惠民”相關性強的業務系統,盡快突顯新型智慧城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根據新型智慧城市技術架構應用、支撐、硬件環境分層發展趨勢、《湖南省“互聯網+政務”工作實施方案》和《益陽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方案》,確定沅江市的總體框架,主要包括業務架構、數據架構、標準架構以及部署架構、安全架構。
1、總體框架。智慧沅江建設充分考慮國家部委、湖南省、益陽市的關系,以兼容、開放的標準,構建可廣泛接入各市直部門、單位業務系統,并與國家部委、湖南省、益陽市各平臺垂直業務系統提供標準接口的沅江新型智慧城市總體框架。
沅江新型智慧城市總體框架概括為“四橫三綜”的開放式體系結構:“四橫”包括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平臺支撐層、智慧應用層,“三縱”包括標準規范體系、信息安全體系、運維管理體系。
基礎設施層:構建一個涵蓋全面感知網、電子政務網、通信網絡和計算存儲資源的集約化智慧城市支撐體系,實現全市數據的存儲與運算、傳感與通訊的統一建設與運維,對統一支撐平臺提供硬件支撐。
數據資源層:數據資源層將完成全市數據資源的管理與服務,通過數據匯聚,數據的整合、提質、發布服務以及管理,構建包含各類政務數據資源、物聯設備數據資源、互聯網數據資源、社會數據資源及個體數據資源的成規模、高質量的城市數據資源中心,為政府、企業、個人提供統一的數據,秉承開放和共享原則,縱向承接市級平臺、省級平臺及國家部委垂直平臺,向下聯鄉鎮(街道)、村(社區)平臺及業務系統,橫向連接各市直部門、單位,形成國家部委、省、市、區縣貫穿融合的開放型智慧城市體系。
平臺支撐層:為全市應用系統提供運行環境、數據庫管理與利用、常規工具集、通用開發環境。
智慧應用層:面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務、產業發展、生態宜居等方面的具體應用,確保信息資源共享利用。
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囊括大數據接入、城市運行指標、經濟運行狀態、可視化呈現等,為領導進行聯動指揮和科學決策提供支撐。
2、業務架構。智慧沅江業務架構圍繞管理者、居民、企業三大主體,開展城市管理、民生服務、產業經濟服務三大領域的建設。管理者、居民、企業的需求主要聚焦于城市管理全面精準、民生服務普惠均、產業經濟服務提質升級等。通過智慧沅江的建設,管理者將逐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為科學決策、業務監督、應急指揮與業務協同提供支撐;居民在醫療、教育等方面惠民服務需求將得到滿足;管理者致力于優化存量產業和做大增量產業,企業將得到高效便捷園區服務,并形成上下游良好配套,實現沅江的跨越式發展。縣級智慧城市的建設,一方面滿足沅江規劃、發展、建設、運行、服務和管理等方面統籌管理需求;另一方面根據市級業務需要,具體落實和支撐所屬層級與益陽市級業務的對接。業務架構如下圖所示。
智慧沅江業務架構
3、數據架構。數據架構主要包含數據采集、數據資源匯聚融合、數據服務、數據應用、數據治理和管理、數據生命周期管理等內容;重點解決各應用對管理機制和共性技術的訴求,并提供對外服務接口。智慧沅江數據架構如下圖所示。
智慧沅江數據架構
整合現有業務系統,指導待建業務系統,實現物聯網數據、政務數據等各類數據資源的共享交換。建設物聯網云平臺,實現城市級物聯網統一管理,提供統一的物聯網數據服務。按照市縣(市)一體化時空云平臺建設要求形成沅江時空信息框架,實現沅江政府各部門的空間信息匯聚、集成與融合,實現市縣時空數據在統一標準框架下的互聯互通,并為全市提供統一的2D/3DGIS服務,滿足“一張圖+”支撐多業務。依托益陽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構建沅江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目錄,推動基礎數據資源庫建設,實現市內部和益陽市的數據共享交換。雪亮工程按照益陽市雪亮工程統建要求建設,與益陽市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交換共享總平臺對接,開展市縣之間、地級市視頻數據需求部門之間的視頻數據共享交換,同時按需擴充市內終端攝像頭布置密度和升級人臉識別功能,為全市提供統一的視頻共享服務,推進視頻圖像資源的共享應用,對全市72項信息數據采集進行社會資源大整合,利用好社會資源助力全市治安動能。推動教育資源共享交換,實現沅江教育局內部各股室與沅江各類教育機構的數據共享,采用市縣(市)互訪+熱點鏡像模式實現益陽教育平臺與益陽市智慧教育云平臺的互聯互通。采集匯總“沅江蘆筍”“沅江蘆菇”“沅江大米”“南洞庭水產”等沅江農業資源管理、病蟲害預警、涉農企業管理、農技推廣管理、農產品安全溯源、三農大數據、智慧漁政等數據,為沅江智慧農業大數據云平臺提供數據支撐。
4、標準架構。標準是保障協同融合的基礎,沅江智慧城市需要綜合考慮與國家、省級和市級城市的對接,因此在架構上必須與國家、行業、省有、市級標準架構對接,嚴格遵循已有標準。標準架構參照國家相關標準,在總體標準、基礎設施標準、支撐技術平臺標準、管理與服務標準、建設與宜居標準、產業與經濟標準、安全與保障標準等領域開展建設。沅江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遵照采用國家、省、行業標準或規范,根據沅江實際需要,補充沅江市數據質量管理、總體架構、業務架構、數據架構、標準架構、部署架構、安全體系、開發規范、項目管理規范等方面的地方規范,逐步構建沅江新型智慧城市地方標準體系。標準架構如下圖所示。
智慧沅江標準架構
5、部署架構。在益陽市智慧城市建設“全市一盤棋”原則指導下,依托益陽市統籌安排下完善新沅江APP服務與沅江門戶網站,實現服務渠道的統一。數據中心方面,統一依托益陽市智慧大腦和沅江市信息中心網絡機房,除涉密等原因外,原則上沅江各部門不再新建或部署獨立運行的信息系統。規劃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全市統建,承擔全沅江市運行管理工作的統一指揮、綜合協調、督辦考核等職能,與市相關中心以及鎮鄉相關中心進行對接,原則上減少各單位中心建設。部署架構如下圖所示。
智慧沅江部署架構
6、安全架構。通過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完善數字認證、信息安全測評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等信息安全制度,規范重要數據庫和信息系統的開發、運營和管理等各個環節的安全工作。
智慧沅江安全架構
沅江市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包括安全管理中心、技術防御能力、安全管理能力、安全運維能力。
安全管理中心。建設安全管理中心系統,感知整個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的安全事件和態勢,并將其匯聚到管理中心,進行綜合的分析、處置,并作出安全決策。它與城市運營中心結合,提供基于信息安全的決策支撐,其核心是風險統一采集、綜合分析、安全管理及安全運維能力。
技術防御能力。以等級保護技術標準及深度防御思想為核心,遵循PPDR安全模式,即“策略-保護-檢測-反應”,采取針對性的安全防護措施,覆蓋終端、主機、網絡、平臺、數據和應用領域。
安全管理能力。以等級保護管理標準及ISO27001體系為核心,建立新型智慧城市的安全策略、安全制度、安全機構、安全人員、安全建設及安全運行機制。
安全運維能力。以ITIL、ITSM規范為核心,對智慧城市的安全運行進行保障,尤其是通過日常運維、風險評估、應急響應、災難恢復機制的建立,使得技術防御體系和安全管理體系得以有序實施。
四、創建新型智慧城市的主要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沅江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承擔“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戰略規劃、實施方案、政策指導、重大項目的推進和重大問題的協調,建立統一、高效、暢通的協調推進機制;明確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統籌協調、行動計劃編制、信息化標準制定、建設過程宏觀管控、評價考核指標設計與建設成效評估等環節的工作職責。
2、探索有效模式。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的原則,圍繞信息技術設施和公共平臺建設,形成“智慧城市”建設資金保障體系。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統一部署下,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重點支持信息化技術設施建設、重點行業和區域的智慧化應用體系、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試點示范項目建設等,營造發展環境。
3、夯實人才基礎。完善創新人才、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運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努力構建有利于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的發展環境。
4、保障信息安全。加強統籌協調和頂層設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切實增強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維護全市信息安全。建設全市統一、完善的電子政務安全保障系統。建立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和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制定信息安全總體實施規范和不同行業的應用指南,建立信息安全責任習題。建立重點信息系統的應急安全機制,組織應急預案編制和演練,提高信息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增強信息技術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的抗災能力,為“智慧城市”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