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十四五”現代綜合立體交通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1-11-29 11:07 信息來源:市政務公開辦 作者:市交通運輸局 瀏覽量: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是重要的服務性行業。全力打造以公路基礎建設為主線,輔以水運、站場為突破點,圍繞公路、水路、場站三大建設任務,以運輸服務體系與行業管理體系兩大體系為支撐,提升運輸服務水平,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深入推進“二次創業”、加快高質量發展主題,建成與全市空間布局相協調,與城鄉發展和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綠色、高效、暢通”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意義十分重大。

      一、“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全市交通建設狠抓高速落地,打通內部國省干線,構建快速交通路網,全面提升交通運輸發展水平,五年完成交通建設固定資產投資142億元,占沅江市“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總投資52.9%,比“十二五”時期增加42億元。

      南益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結束沅江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S218大通湖區河壩至沅江市南大膳公路(沅江段)、S221沅江市至寧鄉菁華鋪公路(沅江段)、S313沅江市漉湖至樂園公路、S220沅江市黃茅洲至八形汊公路相繼建成通車,建設干線公路98公里,國省干線公路路網實現質的飛躍;完成渡改橋1座,其余農村公路建設、環湖公路建設、農村公路養護、安保工程、危橋改造、渡口改造等均按年度完成了任務。

      2020年,全市擁有公路通車總里程2460.71公里,按行政等級分,省級高速48.536公里、國道42.981公里、省道176.269公里、縣道271.591公里、鄉道720.239公里、村道1201.09公里;按技術等級分,高速公路48.536公里、一級公路18.783公里、二級公路100.511公里、三級公路2.348公里、四級公路2271.518公里、等外公路19.014公里。

      沅江港目前能正常作業的碼頭有20座,分布于全市轄各鄉鎮,泊位110個,最大靠泊能力1000噸。已利用常鲇航道沅江段、澧湘航道、澧水航道沅江段、沅水沅江段、蒿竹河岸線分別為6115米、7890米、280米、1490米及410米,共計13825米。

      經過“十三五”及之前各時期的規劃建設,全市共建成汽車站5個,其中二級站1個,三級汽車站4個。

      “十三五”期間全市交通運輸行業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十四五”期間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與轉變交通發展方式、構建綜合運輸體系、提高交通綜合運輸網絡效率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差距。

      1)路網整體水平偏低。沅江地屬洞庭湖區,受湖區河網縱橫、溝港密布特定條件的限制,路網整體水平偏低。沅江現有高等級公路只有南益高速公路、益沅一級公路,農村公路基本為四級公路,公路密度小,技術等級低,建設步伐及建設標準滯后,使得路網的供給容量明顯不足,嚴重制約沅江市公路網效益的充分發揮。

      2)交通連通性差且存在瓶頸。沅江市各個區域由白沙大橋、赤山大橋、黃茅洲大橋、保民垸大橋等橋梁連接,連通性較差,沅江市域市內交通和對外交通全集中在G234國道,尤其是節假日,超負荷嚴重。從交通路網來看,沅江北部地區廣大區域,由于受河湖的阻隔,缺少與沅江城區南北向的聯系通道,缺少東西向的對外通道。

      3)航運發展嚴重滯后。沅江市境內河湖縱橫,水路交通方便,航運四通八達,但由于公路運輸的發展,水路運輸已失去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加之多年的泥沙淤積,主要航道已基本處于阻滯狀態,逐漸失去航運價值。港口設施簡陋,效率低,多數港口處于萎縮狀態。

      4)各種運輸銜接不暢。現有的各種運輸方式之間沒有有效的銜接,公路和水運之間聯系薄弱,綜合運輸效率不高。現階段的運輸系統和即將出現的鐵路交通之間缺乏綜合規劃,需要實現公路、鐵路水運之間無縫連接、零距離換乘,實現公鐵水聯運,形成交通系統。

      5)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不高。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還不高,仍難以適應人民群眾的要求,公交場站設施落后于城市建設步伐,場站布局不合理,綜合利用效率低,場站規模小、設施不足,不能滿足客運市場的發展需求。

      二、“十四五”交通運輸發展趨勢分析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全面推進交通強國戰略部署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也是實施我國綜合立體交通網中長期規劃的重要開局。黨中央重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了“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戰略,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明確了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方向。

      從交通運輸發展規律看,“十四五”時期是我國交通運輸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將加快推進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加快完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加快提升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運輸供給能力。

      “十四五”時期沅江市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期,盡管城市建設、農村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短板現象依然存在,深入推進“二次創業”,加快交通先行、統籌城鄉發展,提升城鄉交通設施任務顯得更加迫切。

      三、“十四五”交通運輸發展思路

      1、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轉型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創新引領開放崛起,堅持“三高四新”戰略引領,加快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現代農業改革試驗等戰略機遇,以建設“產業強市、生態名市、文化特色市”為目標,大力實施“生態立市、項目興市、創新活市”戰略,深入推進“二次創業”,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加快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沅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基本原則

      ——搶抓機遇,適度超前。搶抓“十四五”期國省重大發展戰略帶給交通運輸行業的重要機遇,適度超前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發展短板,提升整體水平,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先行保障。

      ——統籌融合,提升效能。著重強化交通運輸行業各類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同時加強交通運輸與其他相關行業的統籌協調發展。

      ——主動適應,綠色發展。加強與城鄉發展、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各類規劃的有效銜接,主動適應土地、環境等因素的剛性約束,堅持新發展理念,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交通發展路子。

      ——市場導向,量力而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同時根據相關資源要素保障能力,科學合理指定發展目標與任務,貫徹落實打贏三大攻堅戰要求,嚴控政府性債務風險。在國家、省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采用PPP融資模式,吸引民間資金。

      3、總體規劃目標

      總體目標是,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戰略布局,建設綠色交通發展示范縣;主動對接3+5”城市群和益沅桃城鎮群;打造“外暢內序、互聯互通”現代綜合立體交通發展格局,構建多種運輸方式協調一體的“綠色、高效、暢通”的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打造“生態交通模范縣”。對外拉近與長沙、武漢等中心城市的距離,對內構建“1小時交通圈”。加快完善“五縱四橫”的干線公路骨架網絡結構,配套港區、航道、客運碼頭,城鄉客運、貨運、物流中心建設;發展特色旅游交通,規劃赤山島旅游環島公路及環島綠道;規劃“堤路結合”的特色旅游資源路,突顯沅江湖鄉特色;對接國家交通體系布局,積極爭取高鐵、輕軌、通用機場等項目在“十四五”期間實施。

      2025年,路網布局更加完善,路網通達深度進一步提高,技術等級結構得到明顯提升,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旅游產業發展的要求,初步建成與沅江市空間布局相協調,與城鄉發展和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綠色、高效、暢通”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格局。

      4、具體規劃目標

      “十四五”期間計劃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52億元。

      ——公路。“十四五”期間,積極推動汨羅至常德高速公路納入湖南省高速公路規劃,并啟動建設;建成一級公路41.5公里,建成二級公路270公里,建成三級公路332公里。到2025年,公路總里程達到28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00公里,一級公路60公里,二級公路370公里,三級公路360公里,四級及以下公路1957公里。

      ——水運。提升水道航運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快港口碼頭建設,加強內河航道疏浚整治,提高通航標準。整治Ⅱ級航道110公里、Ⅲ級航道114公里、Ⅳ級航道124公里,新增旅游碼頭10座,2000噸級泊位20個。到2025年,沅江市Ⅳ級及以上航道里程達348公里,千噸級碼頭達到20個。

      ——站場。加快等級客運站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新增一級客運站1座、二級客運站場3個、三級客運站11個,新增物流中心8個、鄉鎮貨運站4個。到2025年,三級及以上客運站場達到15個,貨運站場達到12個。加快主要鄉鎮物流中心建設,完善城鄉配送基礎物流網絡,提高物流效率,建立起符合沅江市場特征的物流服務體系。

      ——鐵路及軌道交通。建成武貴高鐵(沅江段)40公里,建成益沅桃城鎮群軌道交通中低速磁懸浮鐵路20公里。

      ——航空。建成沅江通用航空機場。

      四、“十四五”交通運輸發展主要任務

      1、加快推進高速公路和路網銜接項目建設。“十四五”期間,高速公路主要任務是積極推進汨羅-常德高速公路納入湖南省高速公路規劃,并啟動建設。路網銜接建設主要任務是續建南益高速竹蓮互通-G234公路路網銜接項目,新建南益高速沅江西互通及連接線路網銜接項目。

      2、加快國省干線改造,完善國道規劃布局。“十四五”期間,國道建設任務是G234沅江市茅草街大橋至白沙大橋公路、G234沅江北互通至胭脂湖(含白沙二橋)公路。省道建設主要任務是:續建S507沅江市茶盤洲鎮至黃茅洲大橋南公路,連通沅江中部通道S220沅江市四季紅鎮至黃茅洲大橋北公路和沅江市共華至瓊湖公路(含沅共大橋);新建S317資陽區張家塞至漢壽縣百祿橋公路沅江段,S313漉湖特大橋(含接線工程),S507沅江市漉湖特大橋至茶盤洲公路,S218沅江市南大膳至泗湖山鎮公路。

      3、推動非國省道重要經濟干線公路建設,完善干線公路路網布局。對未進入湖南省普通國省道網、但對于地方起著重要的聯絡連通作用的重要干線列入非國省道重要經濟干線公路建設范疇,起著對國省道網的補充作用。“十四五”期間,非國省道重要經濟干線建設主要任務是:沅江市草尾至八形汊公路(含草尾大橋),沅江市凈下洲大橋及接線工程,陽羅洲至金盆鎮公路,沅江市千噸級碼頭集疏運公路。

      4、加強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建設,發展特色產業。為加快旅游資源特色公路建設,突出沅江“城在水中,城水一體”的特色,重點圍繞“一湖兩水兩內河”打造具有“路堤結合”特色的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發展生態旅游、特色運動、鄉村休閑等旅游項目。“十四五”期間,旅游、資源、產業路規劃建設主要任務是:赤山島旅游環島公路及新灣鎮、南嘴鎮景點連接公路、三眼塘洞庭鄉愁旅游公路、草尾河旅游公路、五門閘至漉湖合興洲旅游公路、西環線水上運動節旅游公路、北港長河光伏發電產業基地公路、譚家嶺至八形汊長河光伏發電基地公路。

      5、加快重要縣鄉道路及“四好農村路”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規劃構建“覆蓋到位、內聯外接、布局合理、綠色生態”的農村公路網,形成以縣道為區域骨干、鄉村公路為基礎的干支相連、布局合理、具有較高服務水平的農村公路網,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重要縣鄉道達到三級及以上技術標準,實現鄉鎮內部主要道路與干線公路快速連接。

      “十四五”期間,沅江市重要縣鄉道路規劃建設主要任務是:新開工5個二級公路項目,里程63.6公里;新開工15個三級公路項目,里程94.4公里。農村公路規劃建設主要任務是:鄉道,改擴建365公里,三級公路;村道,改擴建600公里,四級公路;鄉村道,新建300公里,四級公路;危橋改造,200/40000m2;路面改善、大中修600公里;完善農村公路安保工程1400公里。

      6、加強干線公路養護,完善養護運行機制。將普通干線公路養護管理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落實養護管理人員經費、運轉經費和養護經費;足額安排國省干線小修保養經費,確保普通干線日常養護經費不低于2.5萬元/公里•年,保證國省干線路面修補、接(裂)縫的灌縫、橋梁小修、修繕路基防護、養護中心站及道班房、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綠化等工作到位。建立養護大中修工程項目儲備制度,每年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國省道實施大中修工程。強化橋梁養護監管,切實加強公路大橋、特大橋的監控檢測

      7、加快推進航道及港口碼頭建設,發展多維交通運輸。“十四五”期間航道主要建設任務是建設沅水常德至鯰魚口2000噸級航道建設工程、澧湘航線益陽至沅江1000噸級航道整治工程、沅江蒿竹河航道建設工程、南洞庭航道建設工程、白沙長河航道建設工程、沅江塞陽運河航道建設工程。港口主要建設任務是建設白沙、漉湖、黃茅洲、草尾、赤山、南大、泗湖山、太陽鳥港區。重點建設9個旅游客運碼頭,分別是漉湖、南嘴、赤山、新灣、明朗山、胭脂湖、南洞庭、蓮花村、萬子湖。

      8、加快客運站場建設,創建城鄉客運一體化示范縣。建立與城市總體規劃和交通發展戰略相適應的多模式、多層級的城鄉客運一體化,在2022年創建成功“城鄉客運一體化示范縣”。“十四五”期間,計劃在沅江市建設一座一級客運站、三座二級客運站,新建和改造一批鄉鎮三級客運站,在線路的起終點建設一批城鄉首末站,在線路沿線布設農村招呼站,形成以縣級站場為支撐點、以鄉鎮站點為節點的客運網絡。

      9、加快貨運站場建設,推動現代物流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貨物流通的加快,沅江市在“十四五”期間亟需加快縣級及主要鄉鎮物流中心建設步伐,滿足日益增長的貨物流通需求。“十四五”期間規劃8個物流中心,4個貨運站,主要有:開發區西區物流中心、經開區東區物流中心、白沙物流中心、漉湖物流中心、南嘴物流中心、草尾物流中心、沅江洞庭湖農副水產物流中心、沅江宏觀通達物流中心、黃茅洲貨運站、南大膳貨運站、泗湖山貨運站、共華貨運站。

      10、推動鐵路、軌道交通及航空建設規劃。武貴高鐵項目已列入國家高鐵路網發展規劃,武貴高鐵有望從沅江西側兩湖新區經過。武貴高鐵沅江段線路從南益高速西側由北往南展線,在沅江兩湖新區設沅江西高鐵站,規劃在沅江鐵路站引出鐵路支線與白沙港區相連,在沅江西高鐵站打造鐵水聯運樞紐。同時,將城市道路南洞庭大道、青年路、榨南湖大道與沅江西樞紐相接,形成沅江西公鐵水聯運樞紐。

      根據《湖南省城市(城際)軌道交通發展規劃》,益陽市規劃2條軌道交通市域線兼顧城區交通,串聯益陽、沅江與桃江,支持城市東接東進戰略,主動融入長沙。其中,1號線在沅江市域內共設9個站點,有效銜接益陽市區,帶動益沅桃城市群發展。

      根據《湖南民航中長期發展規劃》,湖南省將依據通用機場所在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特征和通用航空發展需求,構建由全省干支線機場、通用機場組成的層級有序、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服務機場體系。規劃沅江通用機場初步選址新灣鎮。

      11、加強科技與信息化建設。建立縣級交通運輸信息指揮中心,整合現有監控資源,建成沅江市交通運輸行業綜合管理平臺體系,實現交通運輸行業全部業務領域全面涵蓋。建立功能子系統,通過智慧路網協同運行管理系統,建設全市路網管理中心,實現路網運行狀態、技術狀況、公路氣象監測及公路治理非法超限聯網信息系統。“十四五”期間科技、標準與信息化建設任務是:建設沅江市交通信息指揮中心,公路治超檢測站及不停車檢測系統6處,公路橋梁視頻監控系統及智能交通系統建設。

      12、發生綠色交通,創建節約集約高效運輸體系建設。綠色交通發展涉及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和郵政等整個交通運輸行業,應加快推進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節能環保運輸裝備應用、集約高效運輸組織體系建設、科技創新與信息化等“五大重點工程”:公路建設與運營環保節能理念和技術推廣工程;公交優先示范創建工程;綠色交通運輸裝備應用推廣工程;綠色交通運輸組織模式推廣工程;節能駕駛操作與綠色維修推廣工程。

      13、加強安全體系建設及交通安全生產管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建設的投資力度也在逐漸加大,在安全性、舒適性、穩定性等方面極大的滿足了人們對于交通運輸的需求。但是隨著各種車輛的增多,交通壓力持續增長,公路行車安全問題日益顯露出來。通過建立交通運輸應急保障網絡和應急聯動機制兩方面來構建綜合交通運輸應急保障體系。綜合交通運輸應急保障體系主要分為硬件體系(公路資源體系、水運資源體系、鐵路資源體系、應急平臺、物質設備等)和軟件體系(預案體系、財政體系、法制體系、運作機制等)。

      五、實施“十四五”規劃的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協調機制。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實施過程中,政府將緊緊圍繞規劃目標和重點任務,把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加強組織領導,協調落實好各項建設條件。加強交通、國土、水利、環保、住建、規劃等行業部門之間的橫向聯系,落實工作責任,簡化環節,切實加快項目土地、環評、防洪、選址等審批工作,協調解決項目推進中的各種問題。

      2、加強綜合交通規劃引導。在編制規劃的同時,加強規劃引導,確保規劃可操作性。本次規劃是統領“十四五”時期沅江市現代綜合立體交通發展的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規劃,對各專項規劃具有指導作用,各專項規劃需與本規劃協調一致。其次,“十四五”時期沅江市交通項目建設以此規劃為依據,合理制定今后五年建設計劃,穩步推進相關項目前期工作,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得到貫徹落實。結合沅江自身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把握建設重點,提高綜合立體交通運輸服務能力。

      3、強化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針對交通運輸建設的巨額投資需求,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大力拓寬投融資渠道,向民間資本和外資開放部分交通基礎設施、經營領域,確保重點項目如期推進。推進國家投資、地方投入、社會籌集等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社會各方面資本進入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以多樣化方式籌集綜合交通建設資金;提高各類交通運輸企業直接融資的比重,支持發行企業債券、地方債券盡可能多的用于安排在建和擬投資項目,提高企業和項目的融資能力、投資效益;加快推進各類政府融資平臺的轉型,提升融資平臺資質質量;強化政府債務管理,建立債務預警機制,防范中長期財政風險。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用地需求量迅速增長,交通建設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為此,一是要優化土地利用交通規劃、強化用地指標管理,深化土地征收工作;二是要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全面推進高標準基本農村道路建設;三是要節約集約土地,盡量減少基本農田用地的使用,統籌兼顧盤活低效閑置土地;四是要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確保重點建設項目能順利實施落地。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人才強市”、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推進人才發展提質改革和政策創新,推動人才結構調整。堅持業務建設與隊伍建設兩手抓,兩手硬思想,加強作風建設,嚴明紀律規矩,嚴格執法問責,不斷改進黨風、政風、行風。為適應交通建設大發展的需要,應加強專業人才引進、專業干部培養,調整完善用人政策,使人才“引得進,留得住”,打造一支總量適度、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交通干部隊伍。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