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產業強市、生態名市、文化特色市”總體發展思路,深入推進“二次創業”,加快推進沅江市新型城鎮化,積極創建“五宜”新型城鎮化試點(縣)市,特制定沅江市“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
一、“十三五”新型城鎮化發展情況
“十三五”期間,我市積極對接益沅桃城鎮群建設,主動融入“大益陽城市圈”,力推城鄉融合發展,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獲評省“旅游精品線路重點縣”。沅江市中心城區規劃面積38平方公里,2020年建成區面積22平方公里,城鎮常住人口37.81萬,城鎮化率為54.1%;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成功創建省級衛生城市,獲評省級文明城市。市發改局、胭脂湖街道三眼塘村獲評全國文明單位,市住建局順利通過全國文明單位復核。
(一)注重規劃引領,凸顯沅江水鄉文化
1、優化空間布局。確立“中心極化、軸線拓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思維,構建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重點鎮為骨干,以一般建制鎮為紐帶,以場集鎮為節點的城鎮體系,城鎮發展布局進一步優化。
2、突出特色定位。沅江已定位為環長株潭城市群西部重要次中心城市,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宜居旅游“洞庭水城”,益陽市副中心城市。立足中心城區坐擁“兩湖新區”的獨特地貌,已完成“兩湖新區”概念性規劃修編工作,“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水城特色更加鮮明。以建設“五宜”湖城為指導思想,制定城市設計規劃,加大規劃執法力度,依法制止和處理各種違規建設行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以“五城同創”(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交通文明城市”、“新型智慧城市”)為抓手,以創建工作倒逼城市建設和管理,將鄉鎮創建工作納入全市創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實現城鄉共創,推進城市品質提升。
3、完善規劃體系。“十三五”期間,全市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強力推進城區重大規劃編制、高新區控規編制,專項規劃編制和村鎮規劃編制。規劃領域得到拓展,專項規劃研究得到深化。全市10個鎮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或修編)、60個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已完成;共雙茶垸三鎮的總規、控規、村鎮布局規劃的編制正在推進。
(二)注重功能完善,基礎平臺加速筑牢
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的“先手棋”,大手筆推進。一是建設模式創新,成功引進中交集團、湖南省建工集團等大型央企、省企,采取“EPC+分期延遲支付”模式建設,將極大緩解資金壓力。二是交通建設取得突破,益南高速、沅寧線、河南線、樂漉線等建成通車;漉湖特大橋、通用機場等重大交通建設項目成功獲批。三是城區建設步伐加快,在突出路網連通方面,新源路南延一期、南洞庭大道一標段、康復路、百合路、獅山路已建成;“白改黑”7.1萬平方米。在突出功能完善方面,完成了下瓊湖(景星寺片區)黑臭水體治理、長春垸西岸線生態修復工程、自來水三廠建設及供水管網新建和改造工程、獅山橋建設工程。五湖連通方面,先后開挖拓寬運河6處,改擴建控制水閘8座、修建橋梁8座;修建了蓼葉湖、小葉湖、上、下瓊湖、郭家湖等五個大型開放式公園,面積達73萬平方米。2020年,中心城區公共租賃住房(含廉租房)保有量達到7600套,“十四五”期間新增1500套。完成人防工程3萬平方米。
(三)突出生態環保,不斷提升宜居品質
一是精心實施“建”。投資2.3億元完成11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全市污水處理率達97%,2020年獲評全國城鄉污水處理示范縣。完成了40個“綠色村莊”示范村建設,開展了4個“綠色村莊”示范村建設提質升級,完成大通湖流域農村廁所改造4.4萬個。
二是精準發力“治”。成功申報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完成115家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設施配套建設配套建設。完成下瓊湖、石磯湖黑臭水體整治,城區水質逐步改善。全面完成赤山島三個取土場生態修復,完成16處非法碼頭復綠。
三是精細操作“管”。突出科學、精準、系統、重拳治水,按照市委“12345”工作思路,深化城鄉面源污染整治,五鎮五村示范引領,大通湖流域水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河湖“清四亂”專項整治任務全面完成。深入開展藍天保衛戰,加強工業污染防治、狠抓揚塵治理,嚴格控制秸稈、垃圾露天焚燒。人居環境整治采取全域外包形式,實現人居環境治理常態化、高效化。
(四)突出城鄉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提速
城鎮品質逐步提升。城區高新區狀元路、金美大道、中聯智能大道、瑞豐南側及東側道路建成通車。完成下瓊湖、石磯湖黑臭水體治理。統籌推進城鎮管理“三治”和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推行路長制、“門前三包”責任制、網格化管理和環衛清掃外包,城區環境大幅改善。
農村環境持續優化。統籌大通湖水環境“12345”治理思路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六大行動”,著力推進益陽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扎實推進民心村、新灣村、三眼塘村等美麗鄉村建設,鄉村面貌持續美化。大通湖流域綜合治理示范片區基本成型,農村人居環境大換新。全年完成廁改13200戶,配置戶用垃圾桶5.8萬個,建成垃圾中轉站14座、垃圾收集點590個,拆除違法違規“大棚房”36處、空心房81棟,清理溝渠9萬米,清除雜草、雜樹、雜物面積100多萬平方米,人居環境持續凈化。自然村公路硬化288.046公里,窄路加寬46.245公里,安裝路燈856盞,農村主次干道持續亮化。全面啟動150個村莊規劃編制,規范農戶自主建房程序,簽訂“門前三包”責任狀21萬多份。
“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城鎮集聚功能有待進一步增強。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沒有形成產業鏈和產業優勢,產業層次相對較低,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的集聚力不強,城鎮產城融合度不高。
2、城鎮服務功能有待進一步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路因水阻隔而零星分散。城鎮道路、供水、供電、污水垃圾處理等公共服務設施、綜合服務功能仍然較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城鎮的更大發展。
3、城鎮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市政公用事業、城鎮基礎設施和無形資產尚未真正實現市場化、產業化經營;城市建設規劃應有的指導性、權威性和強制性發揮不夠,規劃監督和執法力度需進一步加大。
二、“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產業強市、生態名市、文化特色市”為目標,大力實施“產業興市、生態立市、創新活市”戰略,深入推進“二次創業”,加快中心城區和城鎮協調發展,促進城鎮建設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著力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新格局,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沅江而不懈奮斗。
(二)發展目標
按照沅江市空間規劃確定的“四湖”總體空間格局,以中心城區為主體,以兩湖新區為核心,以各鄉鎮為基礎,優化城鎮布局,提升發展水平,加快中心城區和城鎮協調發展,促進城鎮建設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著力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新格局,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比2020年提高4.9個百分點。城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居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鎮承載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務
1、優化城鎮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引領作用,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和形態,著力構建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新格局。
一是打造集約高效城鎮空間。2025年,規劃中心城區人口規模30萬人,2035年約為36萬人。建立適合沅江市城鄉統籌要求的空間等級體系,形成“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鎮—中心村—基層村”五個規模等級。打造功能強化、組團集聚的城鎮體系。按照沅江市發展以“現代綠色濱湖特色城市”為目標定位,將沅江市打造成為人口集聚、經濟繁榮、品質高尚、生態宜居的洞庭水上城市,提升其在益陽市及湖南省的功能與綜合地位。沅江市未來承擔的城市職能包括:
——中國獨特的水景生態旅游城市;
——國家“兩型”社會建設縣市級示范城市;
——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城市;
——湖南環長株潭城市群西部重要的次中心城市;
——湖南環長株潭現代都市圈衛星城市;
——環洞庭湖城鎮群最具吸引力的居住地之一;
——環洞庭湖城鎮群綠色生態農業基地;
——環洞庭湖城鎮群新興加工制造業和產業轉移基地;
——環洞庭湖城鎮群最具吸引力的濕地生態觀光旅游基地、特色文化體驗區;
——益陽市副中心城市;
——沅江市行政、經濟、文化中心;
二是推動城鎮空間集約成片。針對城鎮空間規模優化,適當調整城鎮規模,對于發展潛力大的區域預留足夠的空間,對于走在發展前列的地區,應保證其已有發展空間;對于城鎮空間邊界優化,合理清退對于生態敏感區的不當開發,對于有合理外擴需求的,予以滿足;合理調整城鎮布局優化,調整生產生活空間的布局,改善交通條件,提升城鎮空間物資流轉率。
三是推進中心城區布局優化。沅江市中心城區三面環水,為營造高效緊湊、生態優美的城市格局,提高集約用地水平,綜合考慮提出“東提西擴南進北拓”優化布局:
東提:向東提升,推進老城區提質改造工程;
西擴:向西擴充,開發“兩湖新區”(胭脂湖與浩江湖);
南進:向南推進,主動融合“益沅桃城市群”(益陽、沅江、桃江),對接“長株潭城市群”;
北拓:向北拓展,新建沅江中心城區以北沿湖環線公路、沅共大橋、白沙二橋,連通共雙茶垸、大通湖垸,實現環南洞庭湖區域協調發展。
2、統籌推進“五宜”湖城建設
統籌國土空間、產業布局、人口規模和環境容量,科學合理劃分生活空間、生產空間、生態空間,構建分工明確、功能互補的新型空間功能布局,明確鄉鎮等級規模結構,強化交通支出體系,優化城鎮空間格局,建設“五宜”湖城。
宜居。推進“五城同創”,優化居民居住環境,合理優化住房體系,滿足居住需求。增強交通便捷程度,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商業服務設施配套,全方位提高服務水平,打造全國一流宜居城市。
宜業。堅持以產業發展作為新型城鎮化的突破口、動力源。大力實施“產業強市”戰略,做大做強產業發展項目,建立適應個性特長及就業發展的產業平臺,加大培訓力度,持續提高就業率和勞動報酬。
宜視。大力推進“文化特色市”建設,全面開放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加大融媒體電視、網絡設施建設,提高網絡通達率及電視收縮率。加大公園、景點及河湖風光帶建設,吸引大眾休閑觀光。構建湖鄉特色產業推進生態旅游、現代農業、美麗鄉村融合發展。
宜游。立足優勢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具有湖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構建具有湖鄉特色的文化旅游線路、景觀、景點,全面提高旅游服務水平,以特色品牌、優質服務吸引游客。
宜讀。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能力素質,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3、做大做強中心城區
以打造“五城同創”與“五宜”湖城建設為主線,積極對接益陽市“大益陽城市圈建設”城鎮格局,深化落實沅江向南拓展,與益陽主城區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要求,將其建設成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旅游城市和港口城市、水生態城市示范區、工程機械智能制造及船舶制造基地、船舶制造和繩網服裝出口基地、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重點建設高新產業園區、“兩湖新區”,打造“五宜”湖城升級板、“二次創業”的增長極。
(1)堅持以人為本,深化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提升城鎮經濟品質、人文品質、生態品質、生活品質。
(2)改善城市公用設施,健全城市路網系統,完善公交專用道、非機動車和行人交通系統、行人過街設施,完善市政管網和排水防澇設施,健全停車場、智能快件箱、社區菜市場等便民設施。規劃建設石磯湖大橋,連通沅江一中、漁民新村—沅江碧桂園。推進中心城區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改造一批老舊小區,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引導發展社區便民服務。改造一批老舊廠區,通過活化利用工業遺產和發展工業旅游等方式,將“工業銹帶”改造為“生活秀帶”、雙創空間、新型產業空間和文化旅游場地。改造一批老舊街區,引導商業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打造市民消費升級載體,因地制宜發展新型文旅商業消費聚集區。加快城區洞庭湖大堤風貌帶、“兩江七湖”等重點工程建設,加強海綿城市和“三微”項目建設,推動城市提質升級。
(3)全面建立城市綜合管理體制和全民共管的城市治理機制,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法制化、現代化、智慧化、精細化、人性化水平,實現城市管理高效、科學、精細、卓越發展,促進城市城市面貌大改觀。
專欄:“五宜”湖城升級版行動計劃 |
“兩江七湖”水生態環境建設。整治運河3條1.4km;新建運河4條5.2km;新建節制閘3座;橋涵3處;人工運河修復5處,生態護岸150km,涵閘改造4處。 推進污水垃圾處理達標排放。實現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目標,確保垃圾減量排放,提高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率,深入開展“五廢共治”。創新垃圾分類管理方式、全面提高垃圾分類收運能力、大力提高垃圾綜合處置能力。確保城區生活垃圾清運率100%、無害化處理率100%、潔化率100%。完善城區污水管網建設,城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100%。 打造整潔優美的廣告示范街。加強城市序化管理,堅持統一標準、有序開發、嚴格審批的原則,規范戶外廣告管理設置。通過對主城區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等區域內的各類違章戶外廣告進行全面排查和清理整治,打造以金融路、永興路、巴山路等多條規范性“廣告示范街”。 加快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升級。通過對城區背街小巷道路進行“白改黑”及市政基礎設施維修改造,新建雨污分流管網及易澇點泵站,確保防水防澇、城區市政公用設施完好率95%以上。 全面推進城區園林綠化建設。通過對現有城市園林、公園的綠化改造,構建園林綠化城市生態走廊。利用現有的苗圃場建設一個城市園林植物廢棄物處理消納場,更新換代城區六湖公園(包括浩江湖)、G234沿線綠地苗木樹種、改造城區綠地綠化景點,確保所有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全部達到4A標準。到2025年,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5萬平米,城區綠化覆蓋面積達到829萬平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平米,主要指標全部達到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 著力提高城區供水能力。通過對“三水廠”提質改造、“城區供水管網新建和提質改造”、“新建城市智慧水務平臺”三個方面提高供水能力和服務水平,保障城市供水。管網在線測壓點和水質在線監測點達到全覆蓋,確保新表首檢率和水表輪換達標率均達到100%,計劃停水公告率達到100%,管網搶修達標率達到95%以上。 推廣城市亮化節能工作。通過新建路燈,節能改造城區主次干道(包括背街小巷)以及公園景觀亮化路燈管線及現有路燈,確保城市道路裝燈率100%,城區路燈亮化率99%以上。 加快城市燃氣建設和管理。加快清潔能源推廣建設步伐,繼續“沅江城區-新灣-南嘴-草尾-陽羅-南大-漉湖”主干管網及城區中壓管網建設,定期對燃氣存儲設備和運輸管理巡檢,發現破損、漏氣等問題及時修補,確保存氣、運氣、用氣的安全監管智能化。 |
4、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大鎮場街道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面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支持草尾鎮、南嘴鎮、新灣鎮等打造益陽市、省級重點鎮。支持胭脂湖街道、南嘴鎮、新灣鎮、四季紅鎮、漉湖等特色產業小鎮建設。重點推進四大改革:農村土地改革、殯葬改革、村民建房改革、鄉鎮綜合執法改革;抓好四大建設:交通建設、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產業建設;打造四廊:建設交通走廊、綠色走廊、生態水廊和鳥廊;助推四新: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達到四增:土地增效、農民增收、環境增優、財政增長;實現四有:有實力、有技術、有市場、有情懷。
結合新型城鎮化發展,調整優化村莊布局,大力推進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到2025年,全市共建成農村村民集中居住區13個。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延伸城鎮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網絡,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堅持規劃先行、群眾自愿、產業帶動的原則,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目標,分類指導,規范運作,加強環境整治,著力推進美麗村莊建設。大力推進農村廁所無害化改造,村莊實現“綠化、亮化、凈化、序化、美化”要求,同步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完善村內公共服務設施。立足村莊地域環境、經濟發展、人口規模,以特色產業為支撐和引領,著力培育發展產村融合的特色示范村莊,彰顯田園風光、鄉土風情、湖鄉文化傳承,避免百村一貌。到2025年底實現全市149個行政村達到干凈、整齊的整潔鄉村標準,30%以上的村莊達到沅江市級美麗鄉村標準,創建一批特色鮮明、宜居宜業的省、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提煉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精品鄉村,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專欄:“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 |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建設預處理池,前后厭氧池,生物好氧塘等,共計200處;新建/改造149個村農村散戶、新建污水處理設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新建5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 農村垃圾治理:每個鄉鎮建設垃圾中轉站1處,每個村配套建設垃圾分類回收及無害化處理站點1-2處。 農村廁所革命:對149個行政村戶用廁所新建、提升改造。 美麗鄉村示范村及精品鄉村建設:每年建設1個省級示范村,3個益陽示范村,10個沅江示范村。 |
三、“十四五”新型城鎮化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和完善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領導機制,定期研究制定城鎮化發展方針、重大戰略和基本政策,研究確定全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制定年度計劃,落實責任分工,協調解決城鎮化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各成員單位加強對新型城鎮化工作的指導、監督和協調,依據本規劃細化工作方案,認真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機制,多方籌措資金,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大新型城鎮化教育培訓投入,培養一批專家型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干部。加強宣傳工作,營造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良好氛圍,引導社會各界和廣大居民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二)加大規劃監管。加強對新型城鎮化規劃實施的動態跟蹤和監督檢查,建立規劃中期評估制度,及時掌握規劃落實情況。強化新型城鎮化規劃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其他專項規劃的相互銜接,提升規劃實施的有效性。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項目用地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確保重點建設項目的空間需求。建立健全規劃責任追究制度,將新型城鎮化規劃實施情況納入績效考核,對違反新型城鎮化規劃及相關規劃的行為進行責任追究和處罰,確保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三)強化項目支撐。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等重大項目建設。深入研究和把握國家宏觀政策走向,依據我市發展能力和建設需求,及時儲備和更新新型城鎮化重大項目庫,做到“規劃一批、儲備一批、建成一批”。建立重大項目建設目標責任制,明確責任單位、時間表和路線圖,狠抓工作落實,確保重大項目如期完成。嚴格項目基本建設程序,規范招投標管理,強化安全質量監管,提升城鎮化重大項目質量安全和社會風險防控水平。
(四)強化監督考核。建立健全新型城鎮化績效評價和監督考核機制,制定考核辦法,把新型城鎮化工作納入各鎮(場、街道)效能目標和各相關部門責任考核,形成激勵約束機制,保障規劃順利實施。加強城鎮化統計工作,規范統計口徑、統計標準和統計制度方法,依法統計新型城鎮化相關數據,及時發布城鎮化監測評估報告,準確反映城鎮化發展進度,為推進新型城鎮化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