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和國家產業升級轉型戰略的主要改革方向,在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發展和經濟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全面提升沅江金融產業的整體實力,打造良好的金融投資環境,特制定沅江市“十四五”金融業發展規劃。
一、“十三五”規劃執行情況
(一)投融資環境持續改善。“十三五”期間,信用體系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已初步搭建全市社會信用體系的基本框架,征信系統已錄入2591萬戶中小企業和9.9億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實現了企業、個人信貸信息的實時更新和金融機構間的信息查詢共享。整合各方信息資源,積極促進企業信用評級,目前我市已基本完成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等企業的信用評級工作。深入開展了非法集資風險隱患排查和清收不良貸款專項行動,持續推動了“金融安全區”和信用鄉(鎮)、村(社區)創建工作。
(二)投融資機構體系不斷完善。一是股份制銀行相繼入駐。通過有關部門積極對接與全力推動,華融湘江銀行、長沙銀行的沅江市支行已開業。二是村鎮銀行建設步伐加快。全市已有沅江浦發村鎮銀行1家村鎮銀行。三是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穩步發展。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市已批小額貸款公司1家,開業的1家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本規模達到0.6億元。全市擁有市屬擔保公司1家,在保余額400萬元,累計擔保金額800萬元。
(三)投融資市場體系逐步健全。“十三五”期間,我市通過增強銀行機構信貸功能,強化投融資平臺的導向作用,積極參與資本市場建設,不斷拓展投融資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形成比較發達的多功能、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市場體系。一是銀行加大信貸資金投放。全市以兩蘆產業和船舶制造產業為支持重點,切實加大信貸投放,助推全市實體經濟快速發展。通過“兩進兩促”和“百家行長千戶行”行動全市累計投放項目106個,累計發放貸款38億元。實現了民營、小微企業貸款和涉農貸款“兩個不低于”的目標。二是小額貸款和融資擔保市場發展迅速。我市的小貸公司“十三五”期間累計為中小企業、農戶和個體工商戶提供貸款1.442億元;擔保公司累計為為中小企業、農戶和個體工商戶提供擔保1100萬元。
二、“十四五”規劃主要思路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認真貫徹國家、省市的金融方針政策,始終堅持解放思想,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產品、業務和服務創新,實現金融業創新發展;始終堅持風險防控,完善金融風險預警機制、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風險防控長效處理機制,實現金融業安全發展;始終堅持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加強行業自律建設,促進公平競爭、有序競爭,實現金融業穩健發展;始終堅持人才興業,培養和引進金融專業人才,充分發揮人才智慧,實現金融業可持續發展;始終堅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走差異化、精細化服務道路,實現金融與經濟社會共同發展,實現經濟金融之間的良性互動,為沅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我市金融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通過五年努力,我市金融業科學發展成效顯著,金融政策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金融風險控制及時高效,金融組織體系健全、結構合理、實力雄厚、創新能力強,金融產品更加多元化、特色化、精品化,金融服務實現差別化、精細化,金融生態環境持續保持良好,金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顯著提高,金融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均有大幅提升。
1、金融業社會貢獻明顯提升。金融業引導、支持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更加突出,金融業成為促進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到2025年,全市貸款規模達到300億以上,年均增長11%,存款規模達到460億元,年均增長10%。
2、機構發展協調性大大提高。一是金融機構數量大幅增加。到“十四五”期末,我市銀行機構突破13家,銀行營業網點達到90個,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和典當公司等機構總數達到5家。地方金融組織體系健全,金融高地建設基礎扎實。二是機構區域布局更加協調。金融機構空間布局規劃科學合理,城鄉金融組織發展更加協調,鎮、村、社區金融網點穩步增加,金融覆蓋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金融機構間合作和協調能力大大提高。
3、金融業自身實力顯著增強。一是銀行業全面優化發展。存貸款增速在益陽市內保持領先,年平均增長率不低于10%,存貸比保持較高水平,金融資源運用高效、安全,貸款結構更趨合理,貸款質量不斷提高,中小企業和“三農”貸款比率有較大提高,小微企業貸款比重達到40%以上。二是融資渠道多元化發展。融資渠道更加多元化,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直接融資比例達到8%以上。票據和債券等其他融資方式拓展卓有成效,承兌匯票融資、企業債券融資、基金融資等融資方式在企業運用中有所提高。企業上市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到“十四五”期末,全市至少新增1家上市企業,新增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至少有3家企業進入上市輔導期;入選省擬上市企業后備資源庫的本土企業突破10家。三是保險業取得重大突破。保險業務領域開拓成效顯著,保險產品尤其涉農保險產品創新豐富多樣,保險業社會功能發揮有較大提高。
4、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完善。一是信用體系建設更趨完善。信用建設深入推進,力爭覆蓋全市所有鎮、村、農戶。中小企業和“三農”信用檔案建設基本完善,信用評級制度建設基本健全,覆蓋全市范圍的征信系統建設基本完善。建成益陽市級金融生態示范區,強化沅江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推動改善行政環境、信用環境和法治環境,力爭建成全市金融生態示范區域。二是金融風險防控及時高效。金融業監管部門溝通協調能力顯著改善,金融風險預警制度更加健全,金融風險控制和處理能力不斷提高,銀行機構不良貸款保持較低水平,不良資產率控制在保持在2%以下。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預警體系、評估體系和處置機制進一步健全,存款保險制度等金融安全網絡制度基本建立。三是市場秩序持續良好。銀行、保險、擔保等金融行業規范自律建設基本完善,金融各行業市場競爭公平、有序、規范、和諧,金融合作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行業違規操作行為鮮有發生,對違規處罰及時有效。四是建成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區。大力推動金融體制、金融組織、金融產品的創新,形成與沅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在沅江市開展市政債券、資產證券化、產業投資基金等試點。
(三)主要任務
1、加快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1)完善金融組織結構。健全服務于不同對象、適應各層次金融需求主體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組織,提高金融覆蓋面。一是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管理規范、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的股份制銀行、投資銀行、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入駐沅江,逐步建立多元化金融體系,優化金融業結構和布局。二是加大對地方法人銀行機構轉型發展的支持力度。沅江已實現“一縣兩行”,定位于服務三農、服務縣域,貸款反應快,門檻相對較低。重點加強地方法人機構建設,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創新信貸產品,支持解決發展中的各類問題。
(2)扶持和發展直接融資。一是加快推進企業上市。力爭鑫海繩網2020年完成輔導備案,2021年遞交材料并成功上市。二是做好涉農企業股改工作,力爭至少一家涉農企業在湖南省股權交易所掛牌成功。三是密切跟蹤服務,全力做好重點擬上市企業的規范提升和輔導工作,爭取在五年之內,實現上市。四是通過內挖潛在企業、外引優質資源、培育優勢產業,進一步調整和充實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庫。五是積極推動沅江市政府與湖南股權交易所的合作,助力沅江產業發展,為企業提供資本市場專業知識培訓、股改掛牌、投融資對接等綜合金融服務。
(3)加強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加快融資擔保業務發展,充分發揮擔保機構的融資杠桿作用,建立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并建立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資本金持續增加機制。
(4)進一步深化金融創新。持續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大力推廣發展綠色金融,加快安全生態金融區的建設,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增強金融服務能力。優化金融產品結構,鼓勵金融機構推出創新金融產品,豐富金融品種,拓展金融業務,創新業務模式和服務模式,提供更好金融服務。
2、推進產融結合,保障重點領域金融有效供給。堅持以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重點,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吸引優質金融資本,促進金融資源在實體經濟內部的合理分配。
(1)強化園區金融服務。持續深化“兩進兩促”專項行動,始終以園區作為深化實體經濟金融服務的重點,促推政府金融辦、銀行、園區、擔保和企業五方之間建立有組織、多形式的合作機制和結對幫扶負責制度,推動銀行積極研發適合園區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探索政銀園合作模式。
(2)重點支持新興優勢產業。加大特色優勢產業信貸投放。加大對食品加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特色優勢產業的信貸投放,鞏固我市實體經濟基礎。加大對重點項目信貸投放。依托全市經濟發展規劃,引導金融資源向重點項目聚集,政銀企合力,確保鑫海股份二期項目建成投產,促進傳統優勢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
(3)大力推進綠色金融服務。探索綠色金融的體制機制,完善綠色信貸體系,大力發展能效貸款、排污權抵押貸款、碳排放權抵押貸款,積極支持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等重點領域的節能減排和服務。支持傳統企業依托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打造“低碳升級+循環改造+綠色替代”模式,促進傳統產業形成綠色新業態。全市金融機構要積極主動開展項目對接,靈活運用信貸產品,為全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3、加快推進普惠金融。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生力軍。在穩定增長、擴大就業、促進創新、繁榮市場和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需求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要多策并舉,多管齊下,不斷提高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從根本上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全力支持小微企業良性發展。
(1)大力發展中小型金融機構。提高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覆蓋率,加大信貸投放額度,大力支持市場定位更加明確的中小銀行發展,發揮他們點多面廣、信息資源、成本、管理等優勢,與小微企業更加“門當戶對”。既增加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有效供給,又能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競爭性。
(2)完善對小微企業融資機制。建立適合小微企業的信用等級、評估制度,解決小微企業授信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建立適合小微企業業務開展的信貸制度、風險管控制度和激勵考核制度,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合理下放小微企業貸款審批權限,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加快產品及擔保方式創新,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區域和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小微企業,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建立和完善與小微企業發展相適應的融資模式,合理調整信貸投向,充分發揮地方中小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的主渠道作用,突出支持地方重點小微企業。
(3)發揮保險增信分險功能。2018年6月,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明確提出“發揮保險增信分險功能,提高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可獲得性!痹诮鹑谥С中∥⑵髽I方面,保險不僅可以進行融資擔保,還能通過其產品的保障功能,增強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市利用保險增信分險功能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實例甚少。“十四五”期間,積極探索以信用保險、貸款保證保險等保險產品為主要載體,引導保險公司通過“政府+銀行+保險”這種多方參與、風險共擔的合作模式,經營小微企業信用保證保險業務。并鼓勵保險公司發揮專業化投資及風險管控的優勢,投資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專項債券及相關金融產品。
4、防范金融風險,確保金融穩定運行
(1)加強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建立完善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研判、早處置。深入排查各類金融風險隱患,動態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及時鎖定、防控和化解風險。完善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健全金融突發事件快速反應機制,最大程度有效預防和科學處置金融突發事件,最大限度減少金融突發事件對經濟社會造成的危害和損失,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2)穩妥防范處置突出風險點。著力化解銀行不良資產風險,加大不良貸款清收、呆賬核銷、債務重組及責任追究力度,擴大不良資產處置參與主體,支持地方金融機構多渠道補充資本金,增強風險抵補能力。分類施策化解企業資金鏈風險,對排查出的風險企業,按照“屬地管理”“誰審批、誰負責”“誰監管、誰負責”的原則,督促鎮場街道、職能部門逐一制定風險化解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人,確保對癥下藥,有效化解企業風險。密切關注擔保圈核心企業風險狀況,靈活運用擔保授信管理、融資方式替代等方式,阻斷擔保圈鏈。高度重視防范企業債券違約風險,提示企業防范債券兌付風險。密切關注互聯網金融、保險等領域風險。
(3)加大防范處置非法集資和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工作力度。“線上線下”同步宣傳、普及防范非法集資知識,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活動。大力開展非法集資風險排查工作,打早打小,妥善化解早期苗頭,維護良好的金融秩序。落實非法集資案件舉報獎勵辦法,鼓勵和激發群眾舉報積極性。深入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工作,督促強化日常監測,促進互聯網金融規范有序發展。
(4)完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機制。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強化規則意識,增強風險管控能力。加強地方金融監管機構建設,充實監管力量,提升監管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在市委、市政府和當地金融管理部門的統籌下,實行規劃目標責任制,及時制定并完善規劃實施方案,明確部門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將規劃落實情況列入部門工作考核目標。各部門要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協同合作,形成合力。強化金融行業專項規劃與政府其他專項規劃的統籌協調。加強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溝通和協調,形成以市域發展總體規劃為統領,金融行業專項規劃為重要補充的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
(二)加大金融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加強政策引導支持力度,完善金融發展政策,發揮政策在促進各類金融創新等方面的激勵引導效應。加強政策引導,調動金融機構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強化金融業發展的人才支撐。研究制定金融人才培養計劃,對政府機關、金融機構人員進行專業培訓,著力提高金融管理人員指導金融業發展的能力。完善金融人才的政策,建立完善金融人才評價、選用、激勵、流動和保障服務機制,營造金融人才發展創新的良好環境。對來沅發展的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在戶籍、住房、家屬調入、子女就學等方面給予適當優惠和便利。實施金融人才交流計劃,暢通政府部門金融人才和金融機構雙向交流鍛煉。優化干部隊伍結構,選拔優秀金融人才充實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
(四)加強金融業發展的考核引導。完善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考核辦法,調動金融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各金融機構的創造性,擴大信貸總量,優化信貸結構,提升服務水平,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強化屬地管理服務職能,形成政銀企擔齊心合力,共謀發展的工作格局,繼續營造經濟、社會與金融良性互動發展的良好氛圍。
(五)營造金融業良好的政務服務環境。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積極主動,齊心協力,共同為金融行業統籌城鄉發展和更好地服務“三農”提供良好政務服務;對支持“三農”力度大、成效顯著的金融機構,在涉農財政資金存放、財政貼息貸款委托、審批代理支庫、國庫現金管理等方面優先考慮;加強輿論宣傳,以通俗易懂的電視公益廣告、宣傳短片等形式,加大農村信用、農村金融的宣傳力度,消除對農村金融的歧視和成見,對支持“三農”投入大、效果好的鄉鎮、職能部門和金融機構大力宣傳,予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