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十四五”文旅體產業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4-06-05 09:42 信息來源:市政務公開辦 作者:市文旅廣體局 瀏覽量:


      為了推進文化特色市戰略實施,推動沅江文化、旅游、體育產業大發展大繁榮,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沅江市“十四五”文旅體產業發展規劃。

      一、“十三五”期間文旅體產業發展回顧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成熟。“十三五”期間,全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推進,市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進行了館舍升級修繕,新增館舍使用面積400平米;融媒體中心掛牌成立,初步形成廣播、電視、網絡、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全媒體宣傳矩陣;鎮、場、街道綜合文化站逐步施行改造升級,在現有陣地上分別建成了6個圖書館分館、文化館分館;村級文化服務中心“七個一”標準建設達到100%2020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6%

      “龍燈花鼓鬧春節”、“水城之戀·月月樂”、“歡樂瀟湘·幸福沅江”、送戲下鄉、花鼓戲進校園等已形成本土文化品牌,公共文化服務形式不斷豐富,舉辦各類培訓245次,專題展覽50余場,送戲下鄉150場,各類讀者活動50余次,放映農村公益電影12480場,文化活動實現城鄉全覆蓋。

      “十三五”期間,“南洞庭竹木雕刻”與“洞庭小調”成功申報了縣級非遺項目,并將“河魚煮蘆筍”、“藜蒿粑粑湖鄉傳統制作”、“洞庭湖蚌殼花鼓戲”、“洞庭湖淡干魚的制作”、“洞庭湖壇子菜制作”列入了沅江市縣級非遺名錄。完成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市文物管理所會同湖南省考古所參加了南益高速公路沅江赤山段四個舊石器遺址的全程發掘工作,采集石制品千余件,為南洞庭湖舊石器時代人類生存狀況及其石器制作工藝提供了重要依據;2017年對全市文物保護標志碑、說明牌、編制碑文進行了規范;2019年申報我市黃茅洲船閘成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旅游經濟質量大幅提高。“十三五”期間,全市共接待游客人數2891.57萬人次、旅游收入77.76億,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一是構建旅游發展規劃體系,編制完成《沅江市旅游發展重點項目綜合開發策劃方案》、《洞庭鄉愁沅江三眼塘村鄉村旅游總體規劃》、《沅江三眼塘村洞庭鄉愁田園綜合體一期景觀詳細規劃》、《七彩民心》等重點開發區域概念性規劃。二是旅游項目建設全面展開,通過“湖南省精品旅游線路重點縣”建設,新建三眼塘洞庭鄉愁、新灣商圣小鎮、民心田園綜合體、閣老墓園、南大美食街等重點項目,完善萬子湖漁村、蓮花島漁村、燈塔洲濕地觀景站、保民垸特色農業等旅游基礎設施,扶持榨南湖村、荷花村、新灣村省級美麗鄉村創建,指導香樟鳴苑申報三星級鄉村旅游點。引進湖南省同程親和力旅游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意向投資5億元,開發洞庭鄉愁三眼塘旅游項目。三是旅游公共服務逐步完善,相繼建設完成五湖聯通工程、石磯湖濕地公園、洞庭公園北側改造工程、浩江湖賽艇基地,以及南洞庭大道、胭脂湖鄉村旅游公路、長春垸西線大堤升級等通景公路和旅游干線工程;結合交通項目建設,打造旅游生態交通廊道,建成通車益沅一級公路、樂漉線、G234赤山段(茅草街大橋)、茶草線、益南高速。設立南洞庭湖濕地、赤山島旅游交通指示牌和閣老墓園旅游標識牌,新建商圣小鎮荷花大型生態停車場、長春垸西線旅游觀景平臺;圓滿完成旅游廁所六年行動計劃,新建改建旅游廁所35座。四是旅游品牌營銷成效顯著,組織參加各類旅游交易會、博覽會,創新開展洞庭湖生態文化旅游暨水上運動節、洞庭鄉愁玫瑰花節、民心三月桃花節、洞庭湖生態美食節等活動,極大提升了我市對外旅游宣傳形象。

      (三)體育事業全面推進。一是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服務體系初步形成,沅江市區范圍擴建了籠式籃球場和足球場共5個,150行政村和社區安裝全民健身路徑器材129套、農民健身工程器材83套,覆蓋率達93%。體育場地面積達121.0075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73平方米。室外體育場地652個,室內場地38個。二是體育活動蓬勃開展,相繼了舉辦了沅江市第六屆、第七屆大眾運動會,氣排球俱樂部聯賽、女子趣味運動會、公益跑、門球、男子籃球俱樂部聯賽二十余個項目吸引了全市近70個部門單位近4000名職工及群眾參加,影響和帶動近4萬余名群眾參與互動,形成了我市全民健身熱潮。其男子籃球俱樂部聯賽尤其影響深遠,其每屆聯賽連續舉辦近40場次,吸引吸引市民球迷近五萬人次觀賽。

      (四)融媒體事業深入推進。新聞宣傳方面,“十三五”期間不斷提升節目品質,創編了“法治在線”、“魅力沅江”、“沅江氣象站”、“好韻味”、“洞庭藝苑”、“姣姣帶你看沅江”等欄目,以積極、主動、有力為總的宣傳基調,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為沅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持。在上級臺發稿量居益陽市前列,其中國家級媒體上稿20多條,省級媒體上稿500多條,益陽級媒體上稿2000多條。事業建設方面,共投入事業建設資金2000多萬元,更換和添置數字新聞采編設備20臺套,架設光纜900多公里,發展有線電視用戶26000多戶,采、編、播的數字化水平全面提高,實現了新聞采編從模擬到數字、有線電視傳輸從模擬到數字再到高清的升級。平臺建設方面,2020年初我市融媒體中心掛牌成立,標志著我縣新聞宣傳工作已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簡單相加”邁向“融為一體、合而為一、融合發展”的全新階段,開創了沅江市多位一體的新時代新媒體大宣傳的嶄新格局。

      “十三五”期間,全市文旅體產業取得了較快發展,但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公共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文化館和圖書館設施陳舊,數字化程度落后;專業體育場館在我市仍為空白,繼而影響我市體育賽事規模和質量受限;文化活動檔次和質量有待提高;二是文旅體專業人才匱乏,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培養需進一步加強;三是文旅體產業項目數量少、規模小,整體發展水平不高。旅游基礎設施仍顯滯后,旅游產品開發層次較低,管理模式有待突破,專業旅游人才匱乏;游客綜合接待服務中心、旅游碼頭、旅游標識牌等旅游配套設施有待加強;旅游產品缺乏引擎性的旅游項目,結構不合理,不能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等級景區存在著管理主體缺失、經營主體實力不足等問題;文化與旅游業結合不夠緊密,直接推動經濟發展作用不夠明顯等,需要在“十四五”期間切實加以改善。

      二、“十四五”文旅體產業的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要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特別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重要論述精神,立足我市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以打造“產業強市、生態名市、文化特色市”為發展目標,圍繞“文化特色+全域旅游”發展,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發展原則,建設“宜居、宜業、宜讀、宜視、宜游”城市,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找準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最大公約數、最佳連接點,推動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并進,為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提供新引擎新動力,形成發展新優勢,推動我市文旅體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目標

      “十四五”期間,圍繞打造“文化特色市”總目標,以沅江市歷史文化、南洞庭湖濕地生態特色資源為基礎,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培育壯大文化產業,以康養旅居和生態教育為核心競爭力,推動全域旅游全面發展,逐步將沅江市打造成集養生度假、親子活動、濕地保護教育、漁耕民俗、水上體育競技功能于一體的“國際濕地旅游度假目的地”。

      2025年,人均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達3平方米,建成公共文化數字化平臺;構建“15分鐘健身圈”,群眾身體素質符合《國民體位測定標準》合格標準以上人數比例達到92.17%;五年預計接待游客總人次達到32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約110億元,旅游業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爭取成功建設文旅體中心1處、4A景區2家、3A景區和省旅游特色名鎮1家、四星級鄉村旅游點2家、四星級旅行社1家、10個以上星級鄉村旅游點。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100%

      三、“十四五”主要工作任務

      (一)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

      沅江市于公元522年置縣(時稱藥山縣),198810月改縣為市。歷史上沅江是洞庭湖區域的戰略要地,湖湘文化是整個湘楚文化的重要支柱。沅江市優秀的傳統文化生動反映了沅江人民的奮斗史、探索史和自身建設史,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今人們精神的塑造,理想信念的重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實現沅江“二次創業”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挖掘本土文化

      洞庭湖文化:水是沅江市歷史文化,八百里洞庭傳說、洞庭湖演變、洞庭湖博物館、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等。

      沅江市歷史文化:沅江市歷史沿革——藥山縣、安樂縣、喬江縣、重華縣、沅江縣改市;沅江赤山“八景”文化。紅色文化資源:早在19906月,湖南省民政廳就根據湖南省人民政府授權,批復沅江市為“革命老區”(湘鄂西老區)。革命烈士(含革命烈士墓):蠡山陵園“沅江烈士紀念碑”背面所鐫刻的“英名錄”收錄英烈達155名。早期革命烈士蔡杰、徐植蘭、劉武、熊珊、皮昆泉的墓葬,已列為我市的文物保護單位。革命遺址和革命紀念地、抗日紀念地、黨和國家領導人足跡、墨跡等遍布于全市各鎮場街道及部分村、社區。

      赤山島文化:赤山島形成的傳說、赤山島舊石器遺址、古樹名木(樟抱臘,九臂樟)、范蠡偕西施隱居赤山島(蠡山)的神奇傳說、楊閣老“歸寢月形山”;赤山“八景”故事。

      農耕文化:沅江市魚米之鄉、苧麻之鄉、蘆葦之鄉、水稻文化的搖籃、田垸文化一圍湖造田、茶盤洲垸文化博物館、抗洪救災紀實等。

      漁耕文化:漁舟唱晚、洞庭漁歌、洞庭漁火節、開湖捕撈祭神節、扳箏捕魚、湘船文化博覽、漁網編制工藝等。

      名人典故:名人足跡一屈原、諸葛亮、曾國藩、李白、杜甫、王安石等人在這里留下了千古不滅的足跡;偉人毛澤東、蔡和森、帥孟奇、華國鋒、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踏足沅江的情懷;名人故事—范蠡偕西施隱居赤山島的神奇傳說;鐘相、楊幺起義;楊閣老“歸寢月形山”;牛皋拴馬樹;民國將領周維寅故居;當代國學大師張舜徽的家鄉等。地名溯源—慶云山、撂刀口、明朗山、蓮花坳、曬袍咀、子母城、石子埂、莫愁湖等;

      名古建筑:八角亭、慶云山下邊橋、明清民俗街、景星寺、凌云塔、鎮江塔、瓊湖書院等。

      民間文藝:地花鼓采蓮船、蚌殼花鼓戲、開湖捕撈祭神節、洞庭漁歌、白沙洲、三眼塘農民詩社、小河咀畫家村等。

      2.保護利用紅色文化資源

      保護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是當務之急,更是堅定文化自信、奮發趕超之所需。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沅江市保護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以市文旅廣體局為實施主體、鎮場街道密切配合,系統、科學、規范地對全市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利用。二是收集整理文史資料。由市文旅廣體局組織向社會各界廣泛征集紅色文化史料、文物,組織專業人員現場調研,形成詳細的調查資料,整理匯編成《沅江市英烈譜》《沅江市革命遺址調查圖片集》《沅江市革命故事集》《革命老區—沅江》等成果。三是建立保護利用機制。落實市、鎮、村三級保護責任,建立保障機制,動員社會力量,運用市場機制和現代技術手段,對全市紅色文化資源分門別類采取科學、規范的保護措施。通過統一制作“沅江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標識標牌等方式,防止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不可修護性破壞。建設紀念園區、紀念館,做好展覽、陳列、講解,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論壇、紅色文化App等宣傳工具,再現歷史,并結合社會主義文化市場,開發更多紅色文創產品,讓紅色文化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四是建立紅色教育基地。在楊泗橋社區“中共楊泗橋小組”舊址(原看守所所在地及周邊地區),建設全市相對集中的紅色文化紀念園—沅江市革命老區紀念園。同時連接新源路皮昆泉烈士墓,形成紅色文化長廊(北)。

      (二)培育壯大文化產業

      加大湖鄉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以文化創意為依托,推動更多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內涵的旅游品牌。與此同時,發揮旅游的產業化、市場化優勢,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方式、供給渠道、供給類型,帶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市場繁榮。

      1.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十四五”期間,構建和完善以市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為中心,以鄉鎮綜合文化站為陣地,以村級(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支點的市、鎮、村三級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全市廣大人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體育健身、旅游休閑的需要,補齊我市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短板,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促進全市文化體育旅游設施提檔升級和綜合發展。到2025年,全市人均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達3平方米,建成公共文化數字化平臺。

      1)打造現代公共文化體育服務平臺。大力推進沅江市文旅廣體中心建設,建成沅江地標性中心,使其成為文旅體融合發展的綜合平臺。加快文化館、圖書館分館建設,引入5G等新型網絡技術,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便捷實用的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加快公共文化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實現全市全鄉鎮數字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全覆蓋。繼續加強文化事業單位效能建設,大力推進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免費開放。統籌規劃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著力構建市、鎮場街道、村(社區)三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加強社區多功能運動場建設,完善城市社區全民建設室外路徑和農村(行政村)社區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利用赤山島打造生態康養之都為契機,打造一批體育康養旅游示范基地和體育旅游精品線路。

      2)提升現代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水平。現代公共文化體育服務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服務的內容和手段更加豐富,服務質量顯著提升。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面覆蓋,互聯互通,公共文化管理、運行和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格局全面形成,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做強做大做精水上運動節等體育品牌賽事,大力發展傳統型體育運動項目和具有消費引領型的新興體育項目,擴大體育健身休閑產業市場供給,培養一批體育中介機構和體育用品制造企業。鼓勵體育中介組織、體育協會和體育俱樂部積極引進舉辦各級各類比賽。逐步構建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體育賽事活動體系。廣泛開展經常性、普遍性、趣味性的全民建設活動,拓展全民健身活動的深度和廣度。

      3)提高數字節目的制作播出能力。“十四五”前期新建一座高標準發射塔,添置一套電視現場直播設備和建設一個標準數字化電視節目攝制機房,并對采編播設備進行更新,實現電視節目攝制數字化、提高節目制作質量和網絡化應用水平。

      2.推動“文旅體+”產業融合發展。“十四五”期間,堅持以“四湖”發展格局為脈絡,找準融合基點,建設融合項目,建立融合機制,推動“文旅體+”產業融合發展。

      1)找準融合基點,彰顯文化特色。大力挖掘和發展地方特色工藝品、演藝娛樂、文化旅游、特色節慶、特色展覽等特色文化產業,重點建設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打造特色文化城鎮和鄉村,健全各類特色文化市場主體,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促進特色文化上規模、上檔次,推動“文旅體+”產業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化為內核,以館藏文物、景觀景點、陵園墓志等為基點,彰顯文化旅游特色看點。結合重大節日、文體比賽、招商活動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如“沅江洞庭水城”水上運動節、“沅江大頭魚”農民豐收節、“沅江洞庭四珍”采收節等。發動專業人才,著力打造一批具有湖鄉特色的文藝作品。編排多元化、立體交織的極具洞庭湖特色的音樂文化史詩—《洞庭組歌》,全面反映洞庭湖人的精神與特質、苦難與輝煌、思考與期盼。以文藝作品賦能旅游產業,凸顯沅江文化特色。

      2)建設融合項目,打造特色品牌。“四湖”為格局,融合打造沅江特色文化旅游產業。

      “五宜湖城”為平臺,融合沅江歷史、紅色資源、農耕、漁耕文化等特色文化,重點建設文體中心、水上運動中心、沅江市革命老區紀念園、“五湖水城”景觀、瓊湖濕地公園等項目,打造紅色文化、生態文化、體育文化等特色綜合旅游集散中心。

      “生態湖洲”為平臺,融合洞庭湖文化、農耕、漁耕文化、名人典故等,重點建設洞庭湖博物館、大湖堤岸景觀、南洞庭湖“四小島”(蓮花島、管竹山、澎湖潭、明朗山漁島)濕地觀光、特色民宿、漁樵生活體驗等旅游產品、漉湖片區下塞湖生態環境保護警示教育基地等項目,打造洞庭湖水生態濕地旅游品牌。

      “文旅湖島”為平臺,融合赤山島“八景”特色文化、赤山島舊石器遺址文化、特色民間文藝、名人典故、森林公園、古樹名木等,重點建設赤山島環湖公路、赤山島“八景”及湖島景觀等項目,打造湖島特色景觀旅游品牌。

      “魚米湖鄉”為平臺,融合農耕、漁耕文化、民間文化、特色農業文化,名人典故等,重點建設田園綜合體—黃茅洲民心村產業綜合體、美麗鄉村—保民垸村、鄉村旅游—洞庭鄉愁三眼塘等鄉村旅游項目建設,打造湖鄉體驗特色旅游品牌。

      3)建立融合機制,促進文化繁榮。圍繞推動“文旅體+”產業融合發展,建立以“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運營和管理機制,推動沅江文化旅游產業大發展、大繁榮。政府主要在規劃、用地、資金、環境、運營等方面出臺相應的政策,并組織實施。各有關職能部門密切配合,結合自身職能,支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廣泛發動全社會參與,大力吸引專業人才策劃、包裝項目;招商引資引入社會資本建設、運營、管理項目。

      (三)推動全域旅游全面發展

      1.加快建設全域旅游發展體系。通過“三線一中心”完善旅游交通體系、外部旅游導視系統和旅游集散網絡,依托“文旅體中心”打造旅游集散中心和智慧旅游數據中心,繼續推進我市旅游廁所、停車場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洞庭鄉愁三眼塘、新灣商圣小鎮和民心綜合產業園的游客中心和內部旅游導視系統建設。

      2.構建全域旅游發展布局。圍繞“一大島、四小島、一公園”空間布局,深入實施“三線一中心”交通連線,加快推進旅游產業集聚特色發展,全力打造“國際濕地旅游度假目的地”。

      3.推進等級景區創建。推動“旅游+”(特色文化、體育、農業、工業、商貿、名鎮、名村、名垸、名人、交通、生態環境等)融合發展,大力提升旅游“名氣”與“看點”。“十四五”期間,力爭把洞庭鄉愁三眼塘打造成為國家研學旅行示范基地和4A級旅游景區,升級城區五湖生態水城為4A級旅游景區,完成新灣鎮省級特色旅游名鎮和3A級旅游景區創建,打造民心田園綜合體、小河咀畫家村四星級鄉村旅游點。指導旅行社、賓館開展提質升星工作,創建一個四星級旅行社。

       

      專欄:全域旅游發展行動計劃

      “一大島”,即赤山國際旅游島。赤山島,是中國第一大內陸湖島,現已初步開發新灣商圣小鎮、閣老墓園等景點。計劃依托當地資源,以生態康養為主要發展方向,打造生態康養之都。

      “四小島”,指處于洞庭湖腹地的蓮花島、管竹山、澎湖潭、明朗山等漁島。利用長江流域禁漁禁捕契機,修建漁民新村,將漁民集中安置、轉產轉業,實現漁民“退房、退地、退人、退島”。在漁島上發展濕地觀光、特色民宿、漁樵生活體驗等旅游產品。

      “一公園”,在南洞庭湖濕地漉湖片區下塞湖區域,修建攝影觀鳥臺、旅游棧道等設施,建設湖洲濕地公園,以下塞湖案為背景,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警示教育基地。

      “三線一中心”的旅游線路:指陸路交通線、堤岸景觀線和水上游覽線,“一中心”是指沅江城區旅游集散中心。

      陸路交通線:以G234沅江段、樂漉線、茶草線等交通干線為軸,以全域旅游的思維,串聯沿線旅游資源、打造生態廊道、豐富道路沿線景觀、發展旅游業態、凸顯本地生態文化,使這些道路成為帶動我市全域旅游發展的交通軸線、串聯我市重要景區的連接線、自帶文化旅游審美功能的景觀線,形成“點、線、面、片”聯動發展的格局。

      堤岸景觀線。對主要旅游資源富集地和重點防洪地段的堤岸進行提質改造,做好美化綠化,使其具備景觀功能,形成堤岸綠道系統。計劃建設環赤山島堤岸綠道、保民垸堤岸綠道、環城區堤岸綠道、兩湖運動小鎮堤岸綠道及環漁村綠道。

      水上游覽線。開辟沅江至明朗山(資江口)、沅江至下塞湖(可延長至城陵磯)、環赤山島三條外湖水上交通游線。串聯“一大島、四小島、一公園”等重點打造的濕地景點。結合“兩湖運動特色小鎮”和五湖水城景區,升級“五湖連通”為“七湖連通”,將浩江湖、胭脂湖和黃家湖通過人工運河連通,打造內湖水上交通游線和廊道。同時在“水上運動特色小鎮”規劃建設中,在浩江湖區域規劃建設內外湖連通涵閘,實現內外湖水體倆通,實現內外湖水上交通游線的無縫對接。

      游客集散中心。以城區五湖水城景區和兩湖運動特色小鎮為中心,建成旅游綜合接待服務中心和休閑度假景區,其服務功能輻射全沅江市,承擔整個沅江旅游咨詢、游客集散、旅游購物、后勤保障等功能。近期重點以運動和康養為發展主題,打造兩湖運動特色小鎮,建設特色漁民新村,輔以船艇制造、運動裝備(含運動服裝)生產等產業。

      四、主要措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提高主導服務水平。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文旅體產業發展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制定落實《規劃》措施,建立工作責任制。強化政府管理職能,加強宏觀調控,逐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以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效能、提高服務水平為中心,改革行政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管理方式,建設為民、務實、清廉、高效的服務型政府機關。逐漸增強文旅行業主管部門對市場與資源的監管力度,形成權限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監管體制。

      (二)落實產業發展政策,加大產業資金投入。落實國家文旅體產業發展政策,加大對公益性事業的投入力度,加大對文化、旅游、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扶持力度。用好各類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基金,充分發揮各類項目資金的引導性和帶動性,吸引更大規模的社會資金參與文旅體產業發展,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更大的資金支持。形成以政府投入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穩定的文旅產業投入機制。

      (三)培養引進專業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抓住培養、引進、使用三個環節,增加人才總量,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素質。堅持按需引進的原則,重點引進緊缺的旅游專業人才和創意產業人才。建立健全在職人員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邀請專業人員培訓文化、藝術、設計、旅游、規劃相關專業課程,增設文旅賦能專業課,鼓勵在職人員自學成才,造就一批懂旅游、會融合、善運作的優秀文旅人才。

      (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推資金項目落地。把招商工作列入重點工作,根據沅江市文旅資源實際情況和發展具體要求指定科學可行的招商政策,力爭與項目匹配的優質投資商與運營商,保障地方企業和本地居民的相關利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