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大美沅江 > 圖說沅江
      沅江這條老街,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你知道在哪里嗎?
      發布時間:2021-01-26 16:40 信息來源:沅江新聞網 作者:張連喜 傅莉莉 瀏覽量:

      沅江市城南,有一條深藏的小街,是民國初年建的。因相對于瓊湖鎮老街,她的名字便叫新街。雖幾度繁華似錦,也幾度風吹雨剝,歷經滄桑巨變后,新桃也換了舊符,但人們一直“新街”“新街”地叫著,一百多年都不曾改口。

      話說光緒年間,沅江縣令見境內的洞庭湖水面,裸露的湖州日漸顯多,便組織民眾圍湖填洲、造田建屋起來。在縣城南部,資水匯入洞庭處,有一天然湖灣,叫魯狄湖,本是來往船舶的避風港,這一番圍湖興洲后,大堤上還建了一座五米長的麻石橋,天然良港也就成了沅江最熱鬧的商業碼頭。

      魯狄湖右岸有一座“飛鳳山”,因山成雞嘴狀,老百姓便將這里叫成了“雞公嘴”。光緒二十二年,即公元1896年,縣府就在這嘴上建了一座簡陋的無線通信臺,次年這兒便成了沅江縣最早的電報局。

      1903年,一個叫賀鴻賓的基督教徒,在離雞公嘴南兩里處的古城塘,即現在的瓊湖磚瓦廠處,建了一座天主教堂。塘以古城命名,乃因歷史上這里確有一座古城池。

      據清嘉慶《沅江縣志》記載,三國時期,昭烈帝劉備巡視武陵、長沙、桂林等地,見此地北通岳陽,南極瀟湘,檣櫓林立,商賈似云,是處重要的戰略樞紐,便筑土圍城,建成了沅江最早的城池——昭烈古城。古城為沅江八景之一,于明代被廢。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新街居民易德軍在房屋改造時,還挖出了當年的城墻磚。

      民國初年,縣府為拓展沅江縣城,安置外來經商者,決定在雞公嘴與古城塘之間建一條兩里長街,取名為“新街”。街道由麻石和青石板錯陳鋪就,房屋和鋪面大都是竹木結構,屋挨屋、鋪連鋪,新街與縣城瓊湖鎮主街相連。

      民國初年,沅江縣設置十保,保下設甲,縣城屬市保,轄六甲。至民間二十七年,即1938年,實行鄉(鎮)保甲制,新街劃為古城鎮,次年與瓊湖鎮合并。

      1912年,繼電報局后,古城塘邊又建起了沅江縣國民第五私立小學(今棉麻公司內)。后搬遷至魯狄湖左岸。接著,幾個鐵匠和鑄造師傅在雞公嘴辦起了一個“袁同和鑄造廠”,開始了簡單的機械制造。

      當時的雞公嘴還是個刑場。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敗,沅江革命烈士蔡杰、徐植南、劉武、陳文慶等,就被國民黨殺害于此。共產黨就是憑藉早期農民運動的影響,憑藉類似沅江英烈的千百萬革命烈士的鮮血,新民革命才得以成功!

      1937年,首次拉通沅益公路時,在雞公嘴還設了一個車站。新街一時成了沅江的繁華之地。

      1944年4月,侵華日機轟炸沅江,與美空軍援華的飛虎隊激戰。沅江城南遭重創,滿目瘡痍。同年6月4日,日軍進犯沅江縣城,駐扎于新街、新沅村一帶(今屬新興社區)。現年八十三歲的周秀英老人曾親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種種暴行。

      老人說,日軍占領新街后,在街后修建了營房、彈藥庫、姑娘樓(慰安所)、操場等,大肆燒殺擄掠,抓捕婦女充當慰安婦,新街許多商家就此逃離了沅江。

      日本投降后,新街開始重建。新街不遠的馬公鋪有一姓聶的大戶,因宗祠常遭火災,經風水先生點撥,祠堂要沿水而筑,于是,聶家在魯狄湖左岸建置了新的聶家宗祠。從此,聶姓這個大家族就在新街附近置地建房,休養生息。

      在聶家的影響下,一叫文南英的麻商,邀集沅江部份商家在聶家宗祠旁開設了“沅江端泰祥麻行”,麻行下轄十三家鋪面,在新街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棉、麻銷售一條街。

      由此,新街的店鋪便次第延伸。光周秀英老人記得的就有:劉保和藥鋪,熊萬泰、熊萬興百貨鋪,曹順記、謙益祥、劉吉泰、益和祥等南貨鋪,還有聶普生、王冬生、聶香滿等多家屠宰行,聶興泰、聶保生的油榨坊,昌升盛的書紙鋪,蔡怡茂的鞭炮鋪,謝桂秋的雜貨店,曾新橋酒家,彭家餃子鋪,彭家鐵鋪,王德和米鋪,另有客棧、茶樓、春樓、賭場、戲班、壽器等。此外,農貿市場上的谷、米、棉、麻、桔、茶、筍、魚等交易,也十分紅火。

      河南的“嚴滄海”來了,山東的“牛霸蠻”來了,江西的“曾吉昌”來了,寧鄉的“馬大肥”來了……這些商號的名稱都大智若愚,大雅若俗,很接地氣。當年的新街呀,簡直繁榮得不得了。白天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晚上燈籠高掛,光彩陸離。每當逢年過節,來這里購貨的人特別多,什么金針(黃花)、古月(胡椒)、山珍海味、紅白片糖,寸金交切等副食品十分火爆。農貿市場捉雞抓鴨,殺豬宰羊,一派繁忙。各酒店劃拳行令,宴飲作樂,熱鬧非凡。

      新街上的市民呀,有歡聲笑語,有酸甜苦辣,如同市場上的調味品五味六和,一應俱全。白天忙于生意,一到晚上,有的走街串巷,有的聽戲唱曲,不時東家還有吵架聲,西家傳來“叫床”聲,喜怒哀樂,人間悲歡,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周秀英老人說,當年一名姓唐的老爹,常年四季提著個香煙籃子,穿梭于新街之上,叫賣“香煙洋火桂花糖,檳榔瓜子麻香糕”,一只竹籃子養活了六口人。

      還有,“曾新橋酒家”馳名縣內外,跑堂的伙計會吆喝,什么“醬汁面、牛肉面,外搭一個免碼面!寬油面,都加碼,還要細面帶迅干,外加一個炒豬肝”,聽得人口水直流。當年沅江縣城有位“民國詩人”叫聶大英,是這里的常客,他為這個酒家寫過一首詩,“竹連桿上飲和軒,佳肴美酒把盞添。赤地遷移丁壩客,子姜黃醋白魚丸”,更使這酒家名聲遠播。

      詩中的“丁壩”,乃與堤岸相接呈“T”字形的保護堤岸的建筑。當時的政府可能是鼓勵民眾將房子建到堤岸邊,于大興土木時,而使酒家的生意格外興隆吧!

      “文三才客棧”的老板娘更會拉客,只聽她每天都在門邊吆喝:“新被窩幾熱和和,不要我老板娘把你拖,客幾客幾莫嫌棄,進到店里就是我的親哥哥……”

      新街還有個叫“許大棒”的漢子,夫婦倆帶著一雙兒女,從東南湖的蘆葦蕩來到這里做米生意,生意雖好,就是兒女的婚事費神。不過最終,兒子許沖天還是娶了陽羅街上開米店的魯老板家的千金小姐魯秋香,女兒許春姑則嫁給了五斗村的楊柳,于是兩個親家都搬到新街來,共同開了一個大米店。

      后來,許沖天外去當兵了,楊柳去上海發財了。剩下了老人和秋嫂、春姑。秋嫂、春姑這對妯娌本就是新街的兩朵金花,新婚燕爾,本該和新郞耳鬢廝磨呢,可兩個男人都外出了,這就給新街的人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也給了那些百事不探的男子有了孝敬堂客的機會,一個個爭相到米店來買米了……一時關于她倆的故事,攪得整條新街夏天涼爽爽,冬天暖洋洋。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新街也時有陰云來襲。時年,一李姓鄉長來逛街,看上了山東漢子牛楚東的老婆。這女子雖說非傾國傾城,美若天仙,卻也天生麗質,嬌艷如花。怎奈百般挑逗,千般引誘,人家都不入彀,這位鄉長沒法,只好串通官府,抓住他生意上的一點問題,欲將牛老板問官司。未料牛家寧愿出上千大洋,也沒讓他得逞。后牛楚東惹不起躲得起,帶著老婆和孩子離開了這傷心之地,回了山東老家。

      這李鄉長倒是有點墨水,見竹籃打水一場空,便寫詩一首聊以自慰:“北去山東心未寧,玉影君隨不消魂。但愿此去仍回返,定俘為奴做房親。”也不知是哪方面的保密未做好,這首詩后來竟流落到了新街,像兒歌一樣,連三尺童子都能唱。

      還有外地一位劉屠戶,跑到新街“偷”別人的老婆,卻不料被駐扎在新街的國民黨6642部隊魏連長知道了。這丘八連長不知想了個什么計謀,這天帶上勤務兵,竟詐了他半邊豬肉。可謂偷腥不成反蝕魚,弄得劉屠戶不爽了大半年。

      江西來的曾吉昌本是國軍士兵,來到新街后,先是做點買賣,抗戰時,當上了汪偽政府的瓊湖鎮維持會會長,橫跨一支駁盒槍,風光一時,也害人不少。解放后,人民政府給出路,讓他“趕腳豬”為生,晚上還兼打更,以致新街便多了一句關于他的順口溜:“曾吉昌,小漢奸,日趕腳豬夜敲梆。”

      小小新街也走出了不少名人志士。

      古城塘義茶亭邊(今新興社區衛生室旁),有個后生子叫張農,1894年出生,特會讀書,后留學法國,獲得了農業博士學位,是中國早期農學家,著名的民主人士,參加過“五四運動”,并與陳延年、周恩來等一起組織過“五卅運動”,為青年學生的總領隊。后又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結識了毛澤東。解放后,受到毛主席接見,并互通書信。晚年息足古城塘邊。

      1935年,張農回家省親時,曾與母親一起種了一棵桂花樹,后來,這棵大樹在古城塘邊挺拔了半個世紀。每年桂花開時,香溢四方,新街人喜歡在這棵樹下乘涼休息,談古論今,于是,沅江便有了“桂花樹下”這個地名。1963年,張農病逝,新街的人將他葬于桂花樹旁。

      竇安敦,字少南,1853年出生,清末貢生、教諭,負責挑選州府考試中的成績和德行優異者,并掌文廟祭祀。后回家鄉新街,主講于瓊湖書院多年。他目睹洞庭湖風高浪急,來往船只時有傾覆的危險,于光緒三十一年,聯絡地方士紳成立“首士會”,為首募捐創建“洞庭救生義渡”,造大型渡船十多艘,往返于白沙、草尾、塞波、陽羅等地,免費為民眾服務。自此,湖區的人民南來北往,人貨安全,改寫了沅江水路運輸的歷史,他本人也譽滿洞庭。

      1912年,竇少南去世后,義渡總局在蓮花塘的大佛堂增設了“竇公少南牌位”,常年香火不斷。牌位兩側還有木刻對聯:“南渡北,北渡南,渡南渡北,南北幾時同一渡。國憂民,民憂國,憂國憂民,國民何日免重憂。”

      為紀念這位竇老先人,新街的竇家老屋至今亦保存完好,2007年,被沅江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竇家在新街后人輩出。“文革”時,為簡化漢字,竇姓多改為杜姓了。

      解放后,人民政府廢除了保甲制,成立了新街居委會。并將街道管轄范圍擴大,往南到了楓樹汊,往東到了下瓊橋。1956年,全縣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走合作化道路。1958年大躍進,瓊湖鎮政府在新街先后辦起了鞭炮廠、化工廠、紙箱廠、磚瓦廠、玻璃廠、皮件廠等鎮辦企業,安置了大批居民就業。

      那時出現了兩個女強人:一個是化工廠廠長蔡樂兵,一個是玻璃廠廠長郭伏蘭,她們為發展街辦企業,造福街道居民作了大貢獻。到如今還有人在提起她們。也可見,毛主席1955年提出的“婦女能頂半邊天”,是真正的普世價值!

      新街有著悠久的棉麻、柑橘交易歷史,縣政府在此建立了國營棉麻公司、楠桔辦、園藝場、沅江麻紡廠等企業,另外還有縣肉食水產公司、區衛生院、儲蓄所、楓樹汊供銷社、肉食站等。昔日雞公嘴上的黃楚才,民國時為縣政府科員,他家的老木屋被政府征用后,改成了鑄造廠,后又改為沅江第一機械廠,現如今成了湖南專用汽車制造廠,為中聯重科的股肱企業。

      國民第五私立小學和聶家宗祠合成了魯狄湖小學,后改名勝利小學。孩子們穿梭于新街,唱歌跳舞、跳繩、跳行子,還啪紙炮、滾鐵環、跌彈子,熱鬧非常。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新街重心向沅江市中心轉移,這里除保存了一個南貨店、一個百貨店、一個面館外,其它已不復存在。沿街的民房,也近乎半數是空的。有點像曹雪芹形容賈府,“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

      像回光返照似的,某天,這里突然出了個女名人,姓劉,說自己夢到“戴公附體”,便取了個法名叫“戴公爹爹”,她以超凡的智慧和如簧的口舌,用天下人都不懂的“取數”“算卦”等方法,為群眾看病,調理患者的心理,竟深得民眾喜愛。沉寂了多時的新街又名聲大振,門庭若市,方圓數百里,來找“戴公爹爹”看病的,如過江之鯽。

      如今的新街呀,水泥路代替了麻石路,老竹木屋間雜著新修的磚瓦屋,到處是殘垣斷壁,歷史的痕跡猶存。現在,新街在行政上已并入了新興社區。因城市建設西移,往日喧囂的新街鉛華褪盡,新街的后人向往新的生活,紛紛搬遷到了市中心。

      新街垂垂老矣,但仍有許多老人留戀這條街巷,他們拒絕兒女的要求,堅定地留守在自己的老屋里。天氣好的時候,什么李爹呀,劉爹呀,竇娭毑呀,時不時還柱著拐杖,咚、咚、咚地敲打著水泥路面,相互走走,或出來曬太陽。拐杖的余音雖沒麻石街那樣清脆,但也能傳去好遠,好遠……

      作者簡介:

      張連喜,沅江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沅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傅莉莉,沅江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沅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沅江市女作家協會副主席。

      責編:喻浩    審稿:黃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