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加快推進教育強市、教育現代化建設,讓教育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根據《加快推進湖南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結合“十三五”規劃實施情況,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教育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2020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98所,其中完全中學3所、普通高中2所、中職類3所、初級中學9所、小學65所(含小學教學點1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3所、十二年一貫制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師培訓學校1所;共有在編在職教師5443人,在校學生77132人;公民辦幼兒園138所,其中公辦園54所,民辦園84所,在園幼兒16457人。
(二)主要成績
1.教育事業穩步發展。2020年,全市學前教育幼兒在園幼兒數16457人,毛入園率為85%;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5%;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9.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5%。
2.教育設施明顯改善。近年來,興建了南洞庭實驗學校,擴建了萬子湖等學校,完成了沅江市城南實驗學校、泗湖山鎮中心小學、陽羅洲鎮中心小學等校的擴容提質工程,推動了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建設。沅江市一中、沅江三中等學校或運動場地,或設施設備、校舍等進行了升級改造,全面改善辦學條件,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中職學校辦學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完成了職業中專實習實訓等工程建設。
3.教育公平取得進展。全市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與當地居民子女同等享受義務教育。全面消除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大班額現象,并已啟動高中階段的大班額化解工作。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進一步完善,實現了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的全覆蓋。“十三五”期間我市共資助各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0.57萬人次。
4.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十三五”全市教育經費總投入達到38.74億元,教育經費落實了“兩個比例、三個增長”。在城區新建南洞庭實驗學校、玉潭學校;在鄉村新建教師公租房20棟、食堂26棟、教學樓及綜合樓5棟;建成實事公辦園8所,完成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2所。2020年,我市投入1.1億元,動工新建沅江市芙蓉學校。全市統籌使用3072萬元用于三通兩平臺建設,使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初具規模。
5.教育體制活力凸顯。“十三五”期間,繼續以課堂教學改革為核心推進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創建了一批省市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和省市級課改樣板學校。繼續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等活動,促進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應用深度融合。繼續強化中職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推進校企合作育人。繼續改革學校招生和考試制度,進行教師人事制度改革,推進崗位管理、教師交流、考核激勵等改革措施,城鄉教師交流力度加大。
6.教育實力日趨增強。堅持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實施了師德師風建設“5321”工程。開展中小學教師師德師風專項整治行動,全市師德師風面貌整體向好。5年內委托培養定向師范生485人。盡管退休教師人數年年增加,2016-2020年全市共新增教師1265人,其中招錄特崗教師511人、分配定向師范生92人、通過人社招(選)教師662人。加大教師培訓力度,累計培訓教師38350人次,組織64名優秀教師赴邊遠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三區”支教。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從2017年秋季開學起,啟動教師交流輪崗工作,2019年全市共交流輪崗教師212人。中職學校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中職學!半p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的比例達61.3%。
7.教育質量明顯提升。近年來,職業教育對口升學居益陽市前列、對口就業率達90%以上,職業技能培訓年培訓人數超3000人,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服務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大幅提升。義務教育和普高教育質量持續攀升,中考3年居益陽市第一,高考二本以上上線率每年遞增5個以上百分點,3人錄入清華、北大等名校。特殊教育、特色教育成績斐然,東方壹號學校養成教育經驗在全國推廣。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實施了城鄉義務教育聯盟辦學,有效推動城鄉教師交流、教學交流、資源共享,城鄉教育質量整體得到提升。素質教育深入推進。堅持規范辦學行為,開齊開足部頒計劃課程;落實陽光體育運動、高雅藝術進課堂;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引導學生個性發展、特長發展。
(三)存在的問題
“十三五”期間,我市教育得到顯著發展,但我市教育歷史欠賬、底子薄弱,整體優勢不顯,與先進地區相比,與群眾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還很突出。主要表現在:
(1)辦學條件亟待改善。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31棟教學樓,建筑年限在30年以上的有70棟,20年以上的有102棟,其中58棟安全等級為C等,絕大部分為磚混結構,陳舊破敗,拆除重建或維修壓力巨大。目前鄉村學校僅有一所學校(南嘴中學)有塑膠跑道。農村薄弱學校數量多、教育硬件落后,大部分學校配套設施急需添置或升級更新。
(2)城區學位供不應求。隨著人口生育政策的調整,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區學位供給壓力不斷加大,優質教育資源緊張。特別是新城區人口迅速增長與學校布點不足,對義務教育學位供給與質量帶來巨大壓力,教育負載量加大與資源供給緊張問題較為突出。目前學位缺口小學2862個、初中1090個。
(3)學前教育結構失衡。學前教育存在“兩頭短板”,公民辦幼兒園發展不平衡,城區公辦中心幼兒園所數嚴重不足,招生不堪重負。大部分農村幼兒園尚未創等級。幼兒師資存在學歷低、培訓率低、持證率低的三低現象。園網布局不配套與布點重疊問題突出。
(4)隊伍建設有待加強。教師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教師隊伍平均年齡偏大,50歲以上的教師占比達30%,45歲以上的教師占47.3%,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學科專業教師不足,培養與管理機制不夠完善。鄉村學校受條件、交通、待遇等原因影響,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師訓工作針對性差,校本培訓缺乏整體規劃。
(5)體制改革亟需深化。制約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亟需破解,教育發展內在活力仍需激發。
二、“十四五”教育發展主要思路
1.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發展抓公平,改革抓體制、安全抓責任、整體抓質量、保證抓黨建,更加注重防范和化解風險,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以教育“創先爭優”為總抓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優化教育結構,全面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依法治教,著力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四個一流”的目標,即圍繞建設一流學校、培養一流師資、營造一流氛圍,創造一流質量的目標,再創沅江教育新輝煌。
2.基本思路
(1)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著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堅持辦學以人為本,以教師為主體,強化人力資源和教師隊伍是各級各類教育發展關鍵要素的理念。
(2)擴大教育公平。堅持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鞏固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大力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努力辦好每一所家門口的學校,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校際差距。更加重視教育過程公平,關注弱勢群體,努力使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3)聚焦教育質量。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深化教育結構性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深化教育內涵發展、特色發展與多樣化發展,構建開放共享、多元參與的教育體系,為所有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可選擇的教育服務。提升服務能力以提升知識創新、知識服務水平和人才適應性為重點,加快完善引導和服務機制,為沅江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動力與支撐。探索創新發展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完善現代教育治理體系。
3.發展理念
堅持多樣成才的理念,著力構建以“多種選擇、多元發展、多樣成才”為價值目標的學生成長成才道路及和諧發展的育人環境。堅持改革創新的理念,著力破解束縛教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持依法治教的理念,不斷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堅持共享融合的理念,著眼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加大教育融合力度,推動教育在服務經濟社會方面作出更大貢獻。
4.發展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原則,著力加強教育系統黨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堅持優先發展原則,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才資源開發需要。堅持立德樹人原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教育全過程,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堅持改革創新原則,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解決發展難題,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堅持依法治教原則,為教育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堅持促進公平原則,統籌推進市域內義務教育一體化和優質均衡發展,使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服務、接受到更有質量的教育。
5.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25年,構建銜接溝通全市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建立更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形成更加廣泛的公平教育體系,健全更加多元開放的教育體制機制,提供更為優質的教育保障服務,全力推進實現教育現代化。
教育機制更加靈活。各級各類教育協調貫通,辦學體制機制科學合理,教育供給形式內容更加豐富。學前教育普惠化,義務教育從均衡發展邁向城鄉一體化,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中職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
教育資源逐步優化。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斷擴大,教育結構和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建成覆蓋城鄉、開放便捷,滿足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的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素質教育導向的教育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和制度環境逐步完善。完善幼兒保教體系,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0%以上。堅持九年義務教育,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并向城鄉一體化教育發展。高水平高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穩定在95%以上。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以上。
育人質量全面提高。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更加健全,教育經費使用績效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結構逐步優化,整體水平不斷提升。中職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中小學德育一體化體系基本形成,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升,中小學生體育素養合格率達到80%以上,開放融合的現代中職教育體系基本形成。
治理水平日益增強。形成各類教育主體各司其責、協同推進改革發展的“管辦評”制度體系,建立高效協調的市級統籌機制和依法行政的權力清單制度,形成完善的財政保障體制,形成分學段、分類別的教育現代化標準體系,以信息化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形成健全的社會參與評價制度。
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強化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加快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職教育體系,充分發揮職教中心的作用,使之勝任一戶一產業工人的培養能力,成為引領沅江創新驅動發展的引擎。
(2)分項目標
學前教育。進一步加大公辦幼兒園的財政投入,加快公辦園的建設進程,實現公辦園村覆蓋,使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優質、普惠。繼續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進一步豐富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全面普及三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0%,推動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有較大發展,基本滿足學齡前兒童“有園入、入好園”的需求。
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10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9%以上。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并進一步向城鄉一體發展,全面建設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統籌全市公辦民辦義務教育協調發展,合理控制民辦義務教育辦學規模。
高中教育。全面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保持95%以上,全面消除高中階段的大班額,聚力提高普高教育教學質量;統籌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進一步提高中職教育辦學實力和服務能力。
特殊教育。嚴格落實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實施方案,特殊教育融合發展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提高殘障學生的受教育水平。確保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99.9%以上。
終身教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中職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繼續教育參與率大幅提升,辦強社區教育學院和成人教育指導中心,構建普通教育、中職教育和繼續教育三大體系的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新增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8年左右。
6.重點任務
(1)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健全完善中、小學德育體系。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構建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創新中小學德育課,使學校德育在課堂中得以滲透,在細節中得以體現,在活動中得以發展。打造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牢固樹立“三全”育人的觀念,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德育滲透,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不斷強化學生們的愛國意識和民族意識。實施校園文化品牌戰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具有時代特色、體現時代要求的校園文化。進一步完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聯動機制。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廣泛開展勞動教育。
(2)提升學前教育水平。加快提升公辦學前教育資源總量。制定全市幼兒園總體布局規劃,合理確定公辦園布局,加強城鄉幼兒園規劃和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和管理,加大農村公辦園建設力度,逐年安排新建、改擴建一批公辦園。保證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超50%。扶持普惠性民辦園發展。積極鼓勵公辦、民辦幼兒園創建優質園,建立健全學前教育管理機制。強化對幼兒園教師隊伍、辦園行為、保育教育等方面的動態監管。有序推進民辦幼兒園的分類管理改革,堅決遏制民辦幼兒園過度逐利行為。
(3)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加強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實施標準化學校建設,確保到2025年全市所有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在辦學條件等方面達到底線要求。加強學校校舍和教學儀器設備建設,到2025年90%的義務教育學校達到標準化學校要求。全面推進全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依法保障進城務工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權利。繼續推廣“城鄉學校教育聯盟”模式。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支持沅江市特殊教育學校建成招收視障、聽障、智障三類殘疾學生的綜合性學校。
(4)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優化普通高中學校布局,形成滿足需求、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普通高中學校格局。切實改善薄弱高中基本辦學條件,積極扶持農村高中學校建設。全面提升高中階段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二本以上升學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探索培養創新人才的科學途徑,突出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支持普通高中學校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核心,深入開展現代教育實踐建設。實施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計劃。辦優沅江一中、沅江三中,鼓勵、支持和推進沅江二中、沅江四中、瓊湖書院走藝體發展的道路。
(5)加快發展中職教育。把中職教育放在與普通高中教育同等的地位,重點辦好沅江職業中專。力爭中職學校在校生規模與普通高中大體相當。進一步完善中職教育體系結構。實施中職教育產教融合工程。實施“特色專業體系建設計劃”,加強中職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積極推動“1+X”證書制度試點,促進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銜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深入推進校企合作。積極發揮職教中心作用,強化城關職高的培訓職能,開展“點菜式”培訓,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6)規范發展民辦教育。加大對民辦教育支持力度,完善促進民辦教育發展政策體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政府補貼和購買民辦學校服務制度。創新民辦教育辦學模式。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允許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之間相互購買管理服務、教育資源、科研成果等。保障民辦學校教師合法權益。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依法保障民辦學校教師享有與公辦學校教師同等權利。民辦學校應依法聘用教師,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并按合同規定及時兌現教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為教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等。加強對民辦學校教師合法權益落實情況的督查。
(7)統籌終身教育發展。創新繼續教育工作機制。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支持、全面參與原則,依托和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廣泛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積極探索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加快普及社區教育。加強社區教育資源庫建設,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終身學習需求。積極探索社區學院建設模式,利用已有的各類教育資源,依托具備條件的教育機構,建立融職業培訓、自學助考、現代遠程教育和其他成人教育于一體的社區教育平臺。大力推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家長學校教育。
(8)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著力教育評價體系改革。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使各級黨委和政府科學履行職責水平明顯提高。改革學校評價,使各級各類學校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更加完善。改革教師評價,使引導教師潛心育人的評價制度更加健全。改革學生評價,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辦法更加多元。切實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創新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推進中職教育優質資源跨行業共建共享。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教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改進教育管理方式,綜合運用法律、政策、規劃、標準、財政撥款、信息服務和監督評價等措施,引導和督促學校規范辦學。
(9)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引導教師樹立教師良好的社會形象。持續開展中小學在職教師參與有償補課專項治理活動。深化教師管理體制改革。加大定向師范生培養力度,爭取達到200人以上/年。五年時間內通過多種途徑補充教師1300人。全面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制度,改革教師職稱和考核評價制度,優化義務教育教師資源配置,實行教師聘期制、校長任級制管理。加大鄉村教師培訓力度。加大教師繼續教育管理和經費投入力度,每年按不低于中小學教師工資總額的1.5%的比例和學校公用經費8%的比例,安排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經費。加大公費定向師范生培養力度。實施名師培育工程,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和待遇。完善中小學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出臺鄉村教師地方性獎補政策。保障編外聘用教師待遇,合同制聘用教師工資水平不低于上年度當地鄉鎮非私營單位職工平均工資水平。
(10)構建教育信息網絡。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信息化環境,基本形成“一站式”教育信息化云服務體系。全面落實國家互聯網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持續推進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條件建設,全面實現農村中小學及教學點“三通工程”全覆蓋與融合應用。進一步優化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深入應用,基本形成與學習型社會相適應的支撐服務體系。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建立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設項目專項審批制度,避免重復建設;完善全市統一運維機制。深化智慧教育建設。促進教師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法、學校管理方式發生轉變。發揮信息技術優勢,部署智慧教育建設。
三、保障措施
1.強化政治保障。堅持黨對教育的領導,強化“四個意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教育系統黨員領導干部對黨忠誠、立場堅定。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意識形態工作,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辦學治校能力。重視學校共青團、少先隊工作。切實加強作風建設。鞏固主題教育活動成果,嚴肅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九項規定”的行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格組織生活、黨建工作述職評議等制度規定,提高黨內生活規范化水平,健全黨建工作考核評價機制,確保制度落實到位。強化責任追究。進一步規范權力運行,落實各項監督制度,深入推進黨務、政務、校務公開,切實防控廉政風險。鞏固深化正風反腐成果,努力打造風清氣正的教育政治生態和育人環境。
2.優化發展措施。完善并落實目標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及時解決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保持教育優先和適度超前發展,完善教育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大教育行政部門履行統籌規劃、政策引導、監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務的職責。系統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實施教育重大改革與發展問題的社會公示制度,建立決策信息收集反饋機制。擴大人民群眾對教育事業的知情權和參與度,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對教育工作的監督作用。優化教育發展環境。在全社會加強對建設教育強市的宣傳。積極倡導科學的人才觀,著力營造尊師重教、推動教育優先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的良好輿論氛圍。維護教育系統安全穩定。實施“平安校園建設工程”。完善教育系統應急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校園安全預防監測和處置機制,實現學校安全應急演練常態化。加大校車日;芾,確保學生交通安全,逐步實現校園安全管理現代化。
3.夯實發展基礎!笆奈濉逼陂g,擬投入硬件建設資金26.799億元,用于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健全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加強學雜費收繳管理,確保應收盡收,全額用于教育支出。加大對教育事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健全非義務教育階段成本分擔機制,擴大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途徑。優化教育投入機制。按照“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原則,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經費保障水平,探索“兩免一補”補助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制度。探索建立生均經費正常增長機制。研究制定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學前教育經費保障制度。積極推動化解普通高中債務。完善教育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構建以績效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機制。完善科學、規范的教育經費管理制度體系,積極防范和化解教育財務風險。加強教育規劃與經費安排的銜接,統籌實施各類教育重大工程項目。加強學校建設項目規劃設計和建設標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完善各級各類學校校長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健全財務公開制度,確保管好用好教育經費,發揮最大效益。
4.提升法治水平。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依法擴大和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建立學校規范性文件依法審查機制,健全依據章程自主管理體系。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規范學校決策和決策執行程序,健全校內民主監督機制,實現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相對分離。加強教育行政執法。探索教育行政執法體制機制改革,落實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健全教育法律法規違反和侵權查處機制,依法維護學校、學生、教師、校長和舉辦者權益。健全調研、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等規范性文件制定和重大決策程序。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追責制度和責任倒查制度。進一步做好教育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