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門概況
(一)單位基本情況。
1、機構設置和人員情況:沅江市科學技術和工業信息化局是2016年由沅江市科學技術局和沅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撤并組建而成,2019年知識產權的職能劃歸沅江市場監督管理局。
沅江市科學技術和工業信息化局內設股室10個,下設4個二級機構,全部納入2020年部門預算編制范圍。2020年度有編制32個,其中行政編制14個,事業編制18個。實有人數170人,其中在職人員55人,離休人員2人,退休人員113人。
2、主要職責:
(一)擬訂全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和政策措施并組織實施,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綜合管理全市工業經濟,指導、協調和服務工業企業;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推進全市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二)貫徹落實國家、省和益陽市產業政策,制定優化產業結構的配套措施并監督執行,研究規劃全市產業投資布局,指導全市工業產業優化升級;負責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國防動員工作;指導工業企業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工作;聯系指導工業和信息化領域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
(三)擬訂并組織實施工業經濟運行目標、政策和措施,負責全市工業經濟的日常運行,監測分析全市工業經濟運行態勢,進行預測預警和信息引導,協調解決工業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并提出政策建議。
(四)負責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法律法規和規章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協調減輕企業負擔工作;指導工業企業(市國資委負責的除外)法律顧問工作;會同有關部門負責工業企業維穩工作。
(五)負責指導全市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工作,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推進以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出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方向的建議,組織實施有關科技重大專項,指導新興產業發展,推進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指導行業質量管理工作。
(六)擬訂促進全市非公有制工業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制定中小企業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并組織實施,指導中小企業改革工作;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推進全民創業。
(七)參與擬訂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規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節能行動方案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擬訂并組織實施工業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政策,組織推進清潔生產工作;參與編制全市生態建設規劃,參與協調工業環境保護;組織協調相關重大示范工程和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推廣應用。
(八)組織擬訂信息化發展戰略、專項規劃及相關政策,協調解決重大問題;促進通信、廣播電視和計算機網絡融合,推動跨行業、跨部門的互聯互通和重要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共享推進全市信息化建設。
(九)統一配置和管理無線電頻譜資源,依法監督管理無線電臺(站),協調處理軍地間無線電管理相關事宜,負責管理無線電監測、檢測、干擾查處,協調處理電磁干擾事宜,維護空中電波秩序,依法組織實施無線電管制。
(十)協調公用通信網、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和其他專用通信網的規劃和建設,促進網絡資源共享;依法監管信息服務市場。
(十一)負責組織擬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戰略、專項規劃及政策,推動軟件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軟件業、信息服務業發展,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指導協調相關技術開發和產業發展。
(十二)負責裝備工業和輕工、紡織、醫藥、食品、家電、冶金(含黃金)、石化(不含煉油)、化工(不含煉制燃料和燃料乙醇)建材等工業和信息化行業管理,擬訂有關工業行業產業發展政策和規劃。
(十三)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擬訂全市科技發展、引進國外及國內智力規劃和政策并組織實施。
(十四)統籌推進全市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會同有關部門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優化科研體系建設,指導科研機構改革發展,推動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承擔推進科技軍民融合發展相關工作,推進全市重大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建設。擬訂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規劃、政策。
(十五)牽頭建立統一的市級科技項目管理平臺和科研項目資金協調、評估、監管機制。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優化配置科技資源的政策措施建議,推動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建設,協調管理市級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并組織實施。
(十六)擬訂科技創新基地建設規劃并組織實施,參與編制科技基礎建設規劃和組織實施,牽頭組織科技創新基地和平臺建設,推動科研條件保障建設和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十七)編制全市科技項目計劃并組織實施,統籌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研發和創新,牽頭組織重大技術攻關和成果應用示范。
(十八)組織擬訂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科技促進農業農村和社會發展的規劃、政策和措施。組織開展重點領域技術發展需求分析,提出重大任務并監督實施。
(十九)負責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促進產學研結合的相關政策措施的落實。指導科技服務業、技術市場、科技金融結合和科技中介組織發展。
(二十)負責科技監督評價體系建設和相關科技評估管理,負責科技評價機制改革,統籌科研誠信建設。組織實施全市創新調查和科技報告制度,負責全市科技保密工作。
(二十一)擬訂科技對外交往與創新能力開放合作的規劃、政策和措施,組織開展國際和區域科技合作與科技人才交流。負責對外科技合作與科技人才交流工作。
(二十二)負責引進國外和國內工作。擬訂引進國內外專家總體規劃、計劃并組織實施,建立國外和國內科學家、團隊吸引集聚機制和國內外專家聯系服務機制。擬訂出國(境)培訓總體規劃、政策和年度計劃并監督實施。
(二十三)會同有關部門擬訂科技和工業信息化領域人才隊伍建設規劃、負責人才開發與培訓工作,建立健全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組織實施科技人才計劃,推動高端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開展人力和智力對外合作交流。
(二十四)負責省科學技術獎的推薦工作。
(二十五)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任務。
(二十六)職能轉變。圍繞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加強、優化、轉變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務職能,完善科技創新制度和組織體系,加強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減少微觀管理和具體審批事項,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和科研誠信建設。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深入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建立公開統一的市級科技項目管理平臺,減少科技計劃項目配置中的重復、分散、封閉、低效現象。進一步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政策,統籌市內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和引進國外智力工作。
(二十七)職責調整:劃入外國專家管理職責。
(二)項目績效目標
1、推進市級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
2、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
3、大力服務和推動大眾創新創業
4、抓好信息化與工業融合發展
5、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
二、績效評價指標分析情況
(一)項目資金情況分析
1、項目資金到位情況分析
2021年我局預算項目資金385.08萬元,主要用于科技三項經費、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大賽、企業改制以及新型墻體、電力執法、項目績效管理等。年初預算安排僅限于沅江市級預算資金。
2021年初我局結余的項目資金共計2.69萬元。其中:科普知識宣傳2.69萬元。
2021年我局實際收到財政撥入項目資金共計1520.9萬元,其他租金454.95萬元,其中:2021幼教職工補助12.73萬,科學技術支出1615.36萬元,衛生健康支出30萬元,資源勘探工業信息支出207.76萬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0萬元,其他支出100萬元。
2、項目資金使用及管理情況
2021年我局項目支出共計 1978.54萬元,其中:2021幼教職工補助12.73萬,科學技術支出1618.05萬元,衛生健康支出30萬元,資源勘探工業信息支出207.76萬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0萬元,其他支出100萬元。
2021年末我局項目資金結余 0萬元。主要原因:我局財務制度健全,管理規范,賬務處理及時,會計核算規范。專項資金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項目資金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我局《項目申報、實施、資金撥付管理制度》的要求管理使用,以確保資金的專款專用。
(二)項目績效情況分析
1、開展科技普及,主題和方式立足創新。以科技活動周、知識產權宣傳周、科普日、科普大篷車為載體,積極開展科技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活動,實現科技零距離服務,以解決科技服務群眾“最后一步”的問題。
2、強化科技服務,助推全社會創新創造,高新技術企業申請服務。進企業宣傳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政策,印制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的資料送到相關企業,并對企業進行業務培訓,企業認識提高。通過培育,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家,截至年底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49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的比例為29.8%。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增30.6%。科技型中小企業8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14%。
3、集聚創新要素,產學研合作廣泛而深入。按照“產學研”結合的要求,組織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創新項目和技術對接,2021年湖南鑫海股份有限公司被中國紡織協會評為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十三五”科技創新企業、工信部授予金航船舶為國家級“小巨人”企業、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組委會評選湖南羅博思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入圍第十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全國賽。
三、綜合評價情況及評價結論
2021年我局的專項資金項目總體評價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項目科學合理,項目管理規范,項目監管到位,項目質量較高,各項效益明顯,保證了各項重點工作的完成。
四、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1、隨著人民群眾科技技術需求的不斷增加,科技項目和資金供給與實際需要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2、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
3、項目資金的使用監管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相關建議
1、豐富科技技術服務內容,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科技技術需求。
2、高度重視人才在科技技術過程中的重要性。
3、加強項目資金監管,督促項目單位抓緊項目建設,如期完成項目計劃,規范資金使用,進一步提升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
沅江市科學技術和工業信息化局
2022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