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農村局
2020年10月19日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農業農村系統統籌推進農村全面小康補短板和鄉村振興,全力推進穩產保供,確保了農產品市場穩定、供應有序,守住了新冠防疫大后方,有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及自然災害多發等不利因素影響,前三季度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呈現穩中向好態勢:
一、前三季度的工作成績與做法
1、經濟指標有增長。全市前三季度農林牧漁總產值95.77億元,較上年略微增長。其中種植業產值31.42億元、林業29.8億元、畜牧業21.2億元、漁業13.35億元。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強跟蹤招商,重點加強了與中聯農科、湖南光線等7個商家投產企業的聯系。立項爭資現已到位資金17176萬元。1-9月固定資產投資共入庫項目12個,總額21億元。
2、糧食生產發展穩定。目前,全市完成早稻播種面積48.16萬畝,比上年增12.43萬畝,增幅34.8%;比益陽市下達任務40.7萬畝超7.4萬畝。全年任務:糧食生產播種面積110萬畝以上、總產46萬噸以上。2020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123萬畝,總產50萬噸。其中早稻播種面積48.16萬畝,單產375公斤,總產17萬噸。中稻與一季晚稻播種面積25萬畝,單產450公斤,總產11萬噸。晚稻播種面積50萬畝,單產420公斤,總產21萬噸。玉米及其他旱雜糧面積5萬畝,總產1.0萬噸。
今年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人民日報、湖南衛視等媒體多次報道沅江糧食生產、集中育秧等工作情況。糧食生產工作水平處于益陽各區縣市中的上游。
3、禁捕工作有序推進。截止9月底,開展聯合巡查行動360次,出動執法人員9900余人次,動用執法船舶800余艘次、車輛1200余臺次、無人機50余臺次。查處違法案件63起,非法捕撈立案36起,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51人,逮捕10人,移送起訴8人,訓誡教育違法人員70余人,行政處罰34人,沒收、放生違法捕撈的漁獲物1253.2公斤,沒收非法電捕工具17套,沒收并銷毀各類違規釣具227根。全面禁止非法運輸、交易野生水產品,全面清查流通領域,對4678戶市場主體開展勸導檢查,簽訂《承諾書》5000余份,發放《漁類進貨臺賬》2000本、《漁具銷貨臺賬》104本,責令整改門店招牌64處,整改菜單126份,整改企業名稱、經營范圍26家,查封扣押非法銷售電捕漁工具6套,聯合城管拆除違規招牌10塊。召開餐飲行業禁捕退捕約談會1次,建立餐飲行業禁捕退捕微信群22個。同時,在“沅江發布”等媒體宣傳發布禁捕退捕打擊案例,在社會上形成了強大的震懾效果。
4、產業發展持續發力。全市共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8600多個,其中專業大戶6181個、家庭農場1105個、各類專業合作社1327個、龍頭企業50家,其中省級示范社10個、省級龍頭企業6家、益陽市級龍頭企業44家。2020年上半年我市已完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創建70家。合作社創建73家。正在培育益陽市級專業合作社11家、家庭農場15家,形象進度完成過半,力爭先進。
5、持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我市持續推進以“三清一改”為重點的村莊清潔行動,于1月16日召開由各鎮場街道、相關市直部門、部分村級干部參加的 “會鄉友﹒迎新春”村莊清潔行動暨“五城同創”工作推進會。行動期間,我市共懸掛橫幅300余條、張貼宣傳標語1000余張,形成人人參與村莊清潔行動的濃厚氛圍。參與人數30000多人次,清掃重點路段10多萬米,沖洗主要路面2萬多米,清撿、清掃各類垃圾20000余噸。疫情期間,加強對群眾進行環境衛生宣傳。結合各鄉鎮宣傳車、各村村村響以及鎮村干部入戶宣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的同時引導村民對自家的房前屋后進行大掃除、大清理,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避免細菌病毒滋生,營造干凈、衛生的家庭生活環境。共分發宣傳單10000多份,懸掛橫幅200條。外包服務公司1月至9月共收集、轉運生活垃圾64600多噸,清理湖面水葫蘆12500噸,清理湖面漂浮垃圾1500噸,湖岸線生活垃圾、直排垃圾約8300噸。6月底開始在全市29個貧困村開展了以“一規、二拆、三清、四治”為工作重點的集中整治行動,目前工作正在有序的推進中。
2020年益陽市2次雙月考核中,我市3個鎮獲得益陽市十佳鎮。整體處于中等水平。
6、扎實開展重點民生實事。截止9月底,共完成10595戶改建任務,完成率53%。推進“首廁過關”技術培訓,加強質量監管,前期因天氣原因導致施工進度不快,后段將加快施工進度,確保全面完成任務。
7、著力抓好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
一是切實加強了農產品安全質量監管,重點督導各鎮、街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履行監管責任。嚴禁未經檢驗檢測的農產品和檢驗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上市;2020年1-9月,市級共抽檢蔬菜625批次、鄉鎮級共抽檢蔬菜1186批次,農殘合格率達100%。二是開展專項整治,凈化生產源頭。2020年1-9月,開展大的農資打假專項整治行動4次,出動執法人員289人次,出動執法車輛87臺次,檢查農資、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個人)1081個次,立案查處種子、農藥等違法生產經營行為14起,現已結案9起,當場處罰6起,受理舉報投訴13起,沒收假劣農資產品744.1公斤,挽回經濟損失近八百多萬元。三是強化監督檢測。37家企業初步確定進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5家企業已進入省農產品質量“身份證”管理系統。
8、推進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創建。沅江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突出《沅江市現代農業發展2019-2021規劃》為引領,據各鎮場街道上報情況統計,截止9月底,各鎮場街道根據年初制定的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創建工作方案,積極開展了招商引資洽談,各項工作都在有序地推進,據各鎮場街道上報統計,共完成流轉土地面積6.5萬畝,其中新流轉土地面積1.6萬畝,擬定投入資金額度3.14億元。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創建工作成效明顯的有:新灣村創建了2000畝柑桔品改為核心與農旅有機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完成了新品種苗木移栽、定植。成活率達95%以上;南嘴鎮黃金貢柚特色產業園已建成園區基地面積2300畝,規劃總投資5000萬元;陽羅洲鎮七子浹村優質稻標準化生產產業園已全部實現訂單生產;草尾鎮人益村現代農業特色種養產業園落實“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聯動特色種養面積達3000畝;胭脂湖街道回龍山枳殼中藥種植產業園發展枳殼種植面積達3000畝,已種植枳殼7萬株、吳茱萸2萬株。
引進或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方面,湖南農順、中聯農科已拿出了框架文本草案,湖南光線農業10萬噸小龍蝦加工產業項目已正式簽約。6月23日,湖南光線農業“10萬噸小龍蝦、淡水魚加工廠及綜合配套現代農業產業化項目”在沅江高新區舉行奠基儀式。光線農業已在草尾鎮熙和村建設了2000畝生產基地,準備在茶盤洲鎮建設10000畝的生產基地。中聯農科將10月底進駐,在草尾鎮上碼頭村建設了500畝“智慧農業”基地。引導扶持湖南蘆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計劃實現年生產1000萬個菌包生產線,計劃再投資500萬元固定投資擴充廠房設備。
二、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1、現代農業發展的項目支持不足。用于農業生產的項目太少。因近年所有的農業項目的一部分調節到用于扶貧,農業項目及資金大幅度減少。項目建設申報標準太高。省級項目申報中存在申報標準太高、項目少等問題。現在省級項目申報,面積上就要求設施生產面積達到200畝以上或露天生產面積達到1000畝以上,新型經營主體絕大部分都是農民,他們沒有那么多的資金投入或精力能力來管理,無法爭取到相關項目實施。
2、土地流轉困難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規模化、產業化,而要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必須要土地的集中連片,一片集中連片的土地只要有幾戶農戶不同意流轉,就難以招引優質工商資本來發展現代農業。
3、農業基礎設施老化薄弱。現代農業發展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雙重影響,投資風險較大。而目前全市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仍然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的狀況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同時,外資、工商資本和民間資本投入農業的積極性不高,催生的農業大項目較少。
4、農業技術人才到了青黃不接的時期。受招錄條件與農業行業弱勢的影響,近十年來,我市很難招考到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農作、植保、蔬菜、果樹等專業方面的人才,目前從事這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絕大部分都是年近五十或五十多歲的人員了,農業專業技術方面存在人員斷層的危險。同時,鄉鎮農技人員目前歸宿鄉鎮管理,也不利于農業技術人員的交流和工作積極性的提高。
5、現代農業產業缺乏亮點。一是全市缺乏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規模龍頭企業,產業鏈條難以延伸,農產品升值和農民增收難。二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仍然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老化薄弱。三是區域品牌少,特色不“特”,目前僅有“沅江蘆筍”品牌有影響力。
6、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有待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在管理上還不到位,鎮村權責不對等,群眾參與不夠等不少問題,有待進一步加強管理,完善機制,強化考核和監督。
三、后段工作打算
1、進一步抓好糧食生產。重點完成好2020年糧油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暨做優做強湘米工程項目和中國好糧油行動項目的各項工作任務。同時,全力以赴抓好水稻二化螟防控工作,確保全年糧食生產豐產豐收。
2、進一步抓好秸稈禁燒工作。進一步監督、指導、協調各鎮場街道秸稈禁燒執法工作,全力以赴完成秸稈禁燒任務,努力實現藍天保衛戰年度目標任務。
3、進一步抓好產業扶貧工作。強化資金監管,確保產業扶貧成效。
4、進一步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壓實各級工作責任,改善人居環境,全面完成20000個農村改廁任務,助推鄉村振興。
5、進一步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充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力爭招引規模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落戶我市,助力現代農業的發展。
6、進一步抓好農業產業化建設。一是扶持打造有引領示范帶動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二是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和地理標志認證,積極協助完成“沅江大米”和“沅江枳殼”地理標志認證。三是積極引導打造“湘”字號和“湖鮮食品”農產品品牌,穩步推進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
7、進一步抓好質量安全監管。一是抓好農產品“身份證”的管理和農產品質量溯源管理的推進工作;二是加大農資打假專項整治行動,確保農資經營市場安全,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8、進一步抓好機構改革。積極協助市編委完成農業農村局“三定”方案編制,并嚴格按照“三定”方案要求確保機構到位和人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