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中央、省、市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聚焦農業農村工作,加快推進我市農業全面發展。
一、2023年工作總結
(一)夯實糧食生產,緊抓安全不動搖
一是沅江市現有耕地面積為88.68萬畝,其中水田面積為78.71萬畝。2023年上級下達我市糧食生產任務面積為108萬畝(其中早稻面積40.8萬畝),總產量45.66萬噸,集中育秧的任務面積為31萬畝,我市為貢獻糧食生產重點縣的責任擔當,2023年實際完成早稻集中育秧面積31.6萬畝,完成糧食生產面積113.75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達45.7萬噸。二是出臺了《沅江市2023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施方案》,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三是推進農業廢棄物處置。2023年全市地膜覆蓋面積8.7萬畝,全市地膜使用量396.8噸,地膜回收量334.1噸,地膜回收率為84.2%。四是探索植物疾病防控體系建設新模式。完善了《沅江市農業生物災害應急預案》,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90%,打造了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示范區10個以上。扶持省級統防統治服務組織16家,取得國家級榮譽6家。五是已完成化肥淡季儲備任務,制定了2023年沅江市化肥減量化實施方案(沅農發〔2023〕14號),完成了2023年我市化肥減量化目標任務,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213萬畝次以上,技術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六是今年我市輕中度安全利用區通過“六改”農藝技術措施全面落實共計完成輕中度安全利用區治理任務10228畝,完成了益陽市下達我市安全利用類10000畝工作任務,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以上。1000畝嚴格管控區耕地已全部按要求退出水稻種植。
(二)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圓滿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3.44萬畝,6月完成了縣級初步驗收,10月25日通過市級竣工驗收。2023年投融資創新面積5.8萬畝,已按程序開展項目評審,正在進行第二輪初步設計方案優化調整。沅江市2023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涉及2.84萬畝,兩個標段項目已開工,正有序推進,整體形象進度8%。二是做大做強“兩蘆”特色產業。今年來,蘆小妹公司“蘆小妹”沅江蘆筍榮獲湖南省知名品牌,并建立了沅江蘆筍湖南省專家工作室;博大天能公司“春之蔬”蘆筍面榮獲湖南省知名品牌,通過了湖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復審,同時完成了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三大體系認證。全市蘆筍生產和銷售企業有16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7家),固定資產投入達5億多元,年產量約3萬噸。已發展蘆菇生產企業7家,蘆菇種植合作社6家,蘆菇種植面積500畝,蘆菇產量達1500多噸,2023年兩蘆產業預計可實現綜合產值約38億。根據省、益陽市“四級同創”文件精神,制定了沅江市“四級同創”文件(沅農聯〔2021〕)20號)做好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產業園、產業強鎮創建,并力爭市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1個。三是推進院地合作。大力推進與省農科院合作建立統防統治技術研發與服務體系平臺、聯合中麻所開展沅江市“四水農業”技術集成與示范工作。建立了鄉村振興學院、省農科院再生稻研究院、蘆葦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柏連陽院士工作室、博士工作站等省級科研平臺。四是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按照“堵疏結合、以疏為主、以堵促疏、綜合利用、變廢為寶”的工作思路,2023年沅江市投入秸稈綜合利用經費850萬元(均為社會資本),扶持秸稈收儲中心10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2個,培育秸稈原料基地12個,建設秸稈還田生態效應監測點1個。新引進秸稈飼料化處理企業4個,新增消納處理秸稈能力3萬噸以上。五是推進農業面污染治理。湖南省2023年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項目已經進入造價預算階段。
(三)開展鄉村建設行動,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一是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質增效。今年相繼開展了村莊清潔行動“春季戰役”和“夏季戰役”和“百日攻堅”行動,自年初到8月份以來“三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及人居環境突出問題集中整治“百日攻堅”行動在全市14個鎮(街道、中心)全面開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五年行動計劃,農村垃圾實現“集中收集、集中壓縮、集中轉運、集中處理”,收運處置體系和運行維護管理機制基本形成,村莊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面建成農村生活垃圾“日清日潔”的長效保潔機制。生活垃圾清運率達到10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二是推進美麗鄉村創建。投入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7500萬元,探索總結美麗村莊“八個一”、美麗庭院“六個一”創建標準化模式,投資5000萬元打造“一鎮兩村”示范點,2023年成功申報省級和美湘村創建示范村1個,益陽市級美麗鄉村創建示范村4個。三是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已向上級部門推薦八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列入本年度集體中央、省級經濟扶持對象候選名單;已完成三季度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數據統計與上報。四是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基本完成全市165個村級組織的自查自糾工作,已摸排上報問題線索7863條,已整改問題7280條,處理雙重成員身份16547人,查清漏登資產9706.8萬元,權屬不清資產240萬元,收回違規發放資金60.12萬元,收回增加村級負擔資金2.432萬元。
(四)強力推進農業綜合執法,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一是強化禁捕退捕。出臺《中國漁政亮劍2023元江系列專項執法行動方案》《沅江市垂釣管理辦法》等文件,嚴格落實相關部門主管責任,全方位、無縫隙開展水上執法巡查。今年以來,累計出動執法人員14850人次,查處非法捕撈案件30起,沒收并放生非法捕撈的漁獲物565.84公斤、收繳“三無”船舶81艘、勸退垂釣人員6022人次,持續形成高壓嚴打態勢。對沿湖各鎮(街道、中心)垸內溝港渠道的“電毒炸”“絕戶網”“地籠網”等非法漁具,開展拉網式排查,實行清理整治。依法查處銷售、加工、采購禁捕水域非法捕撈漁獲物和未落實進貨查驗要求的非法水產品。進一步加快推進漁民新村建設進度,啟動漁民分房,加快推進管竹山、蓮花島、澎湖3個湖心島漁民整體搬遷。二是強化秸稈禁燒。11月13日,沅江市政府第十八屆42次常務會議,會議聽取了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情況匯報,審議并原則通過《沅江市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方案》。出動宣傳車 8891臺次。根據《2023年益陽市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工作“特護期”專項督查方案》(益農發〔2023〕115號)文件的規定的7項督查內容,市禁燒辦立即組織相關部門對各鄉鎮的秸稈禁燒資料進行檢查,確保其按照要求進行整理和規范。對于存在問題的鄉鎮,我們將提供必要的培訓和指導,確保他們能夠正確整理和報送資料,做到規范有序。三是強化村民建房管理。對全市農村宅基地管理開展政策落實、責任體系建設、審批機制、安全生產等工作的檢查督查,分批次在全市開展宅基地制度與審批管理培訓,累計培訓人數100余人次。四是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對種子包裝不規范、未按規定備案和未按規定執行農藥采購臺賬、銷售臺賬制度的24家農資經營單位責令整改,立案調查銷售假劣農資的經營主體4起。
(五)創新構建特色品牌體系,助力形成沅江特色。
一是探索優勢特色產業集聚發展新模式。我市共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55家,其中國家級1家(辣妹子食品有限公司)、省級8家、市級46家,其中糧食產業龍頭企業19個,蘆筍蘆菇產業龍頭企業11個。由省級龍頭企業牽頭帶動家庭農場、合作社的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示范聯合體9家,市級龍頭企業牽頭帶動的市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0家,大部分為糧食和蔬菜企業,辣妹子公司銷售收入已達近十億元。以“辣妹子”、天下洞庭糧油、鑫海為龍頭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成為沅江現代農業走向世界的標志。二是重視企業品牌建設,打造出了很多可以代表企業品牌形象的品牌及周邊產品。目前,我市已打造“沅江辣妹子”“沅江蘆筍”“沅江蘆菇”“沅江大米”“沅江枳殼”“沅江大頭漁” “四季紅腐乳”“陽羅面條”等八大特色農業品牌。全市有注冊商標145個,24個農產品獲得綠色認證。“二品一標”有效期獲證企業8家,獲證產品57個產量15.2萬噸。開展綠色水稻基地認證25.3萬畝,“沅江蘆筍”為湖南省首屆十大區域公用品牌;“沅江蘆筍”“四季紅腐乳”“沅江大米”已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三是發展休閑農業集聚發展示范村,省級“一村一品”重點村,推進休閑農業提質升級發展。不斷培育提升我市“一村一品”,壯大農村經濟發展。具體有共華鎮八形汊村發展特色種養業(稻鱉、稻蝦);茶盤洲鎮南洲街社區發展農副產品加工(菜籽油、壇子菜);胭脂湖街道三眼塘村發展文旅產業(研學基地);瓊湖街道小河咀村(農家樂);胭脂湖街道南竹山村電商產業。(洲上農家、綠洲農業);四季紅鎮陽鵲紅村發展艾草加工、合作經營發展印刷產業;瓊湖街道萬子湖村的發展退捕漁民勞務輸出產業,瓊蓮勞務派遣公司;草尾鎮勝天村菜心加工;共華鎮雙阜村(稻菇種植);草尾鎮民主村大蒜種植;陽羅鎮七子浹村香稻種植;胭脂湖街道先鋒村。
(六)積極探索新型緊缺型人才,落實培育新舉措
深化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在數量、規模、經營范圍上不斷突破。至2023年底,我市有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共6515家。積極推進示范“四級聯創”工作;創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7家,省級示范合作社6家;創建市級示范家庭農場9家,創建市級示范合作社8家,創建縣級示范家庭農場35家,縣級示范合作社25家。今年我市重點培育高素質農民培訓任務420名(其中經營管理型140人;專業技能服務型含植保無人機飛手70人、新農商帶頭人70人、農村創新創業70人、種養加種植能手70人)。
二、存在的問題
(一)遏制秸稈禁燒執法壓力大。部分鄉鎮對秸稈禁燒責任不明、巡查處罰不到位;部分村組干部認識仍有誤區,態度不明朗、不堅決,導致秸稈焚燒現象仍有發生。
(二)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我市集農產品收貯、加工、流通、科研、服務于一體的農業龍頭企業少,產業鏈條不長,產業融合程度較低,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當有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的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
(三)市鎮村聯動不夠。鄉鎮執法大隊力度不夠,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導致執法行動落實不到位。人居環境整治鄉鎮積極性不高,黨員參與度不夠,嚴重影響整治進度。各鎮宅基地管理執法機構沒有組建到位,日常巡查不到位,不能及時發現違建問題。
(四)底線工作任務重。當前農業農村部門任務重、壓力大、風險點多,像糧食“雙穩”、化肥減量、禁捕退捕、農村宅基地管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耕地“非糧化”整治等相關工作已經納入績效考核、巡視巡察、督查激勵等工作的重要內容,接受各類督查考核的頻次多,且都有問責要求。
三、2024年工作目標
(一)緊盯底線工作不動搖。堅持問題導向,把督查、核查、審計、巡查等交辦問題的整改工作做深、做實、做細,確保接受各類督查考核不問責。扎實開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嚴厲打擊非法占用農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整治耕地“非糧化”,落實1萬畝受污染耕地“六改”農藝和1000畝嚴格管控區管控;強化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落實好《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方案》,全年衛星火點數量控制在12個以內,秸稈綜合利用率87%以上;規范涉農資金審批管理,扎實開展惠農惠民資金管理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防范三農領域資金風險。
(二)緊抓“四水”產業不懈怠。協助支持畜牧水產部門發展百億水產產業,支持發展稻漁、稻蝦產業40萬畝,推動水產院士科研樓落地;緊握糧食安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鼓勵激勵農民多種糧、種好糧,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級下達的糧食面積、產量任務。推廣優質稻訂單生產30萬畝,推廣新型農機具100臺(套),推廣“十代”服務模式2萬畝,打造“沅江大米”品牌,實現彎道超車;支持市場主體開展柑橘品改和發展枳殼產業,探索出臺《沅江市枳殼管理辦法》《產業發展工作方案》;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持續打造沅江特色品牌。支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主產區建設加工產業園。做強“一縣一特”蘆筍、蘆菇為主的水生蔬菜,同步推進冷鏈物流建設,培育5家龍頭企業發展“四水”農業,強化產業發展聯農帶農,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持續壯大鄉村富民產業,支持農戶發展特色種養、手工作坊、林下經濟等家庭經營項目,鼓勵以出租、合作開發、入股經營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村資源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三)緊跟項目建設不掉隊。高標準推進2.8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2023年國債增補投資高標準農田1.6萬畝和5.8萬畝投融資建設任務,力爭把永久性基本農田全部打造成良田;全面推進8.7萬畝農膜科學利用重點縣項目、完成3.5萬畝綠肥生產、全國土壤第三次普查。依托產油大縣、產糧大縣、棉花大縣項目,推進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建設。
(四)緊扣精準執法不偏向。扎實開展農業領域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堅持人崗相宜、交流輪崗調優執法隊伍,激發執法隊伍活力,打造農業綜合執法鐵軍;加強執法人員素質培養,不斷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從構筑制度防線、工作標線、問題底線、支撐專線入手,全面提升種子、農藥、化肥、獸藥、飼料、屠宰、漁政等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水平。加大農業執法力度,開展聯合執法專項行動2次以上,完善交界水域監管體系,通過查辦一批典型案例,達到震懾四方的效果,強化智慧漁政平臺質效,做好長江流域十年禁漁工作。加強食用農產品產地質量安全控制和產品檢測,認真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各項工作,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及“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等專項行動,杜絕了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提升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五)緊密合作創新不停步。充分利用本土資源,深化與中國科學院麻類研究所、湖南農科院、湖南農大等院校合作,提前謀篇布局打造數字鄉村,加強所有科研成果與服務體系成果運用,確保年底農業農村工作“交卷打高分”。
(六)緊系創新爭優不放松。聚焦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業綜合改革、禁捕退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優勢板塊,創新推廣高標準農田+數字農業、改革重點任務“揭榜掛帥”+自主創新、禁捕退捕+智慧監管平臺、美麗庭院經濟等經驗模式,力爭在省級內刊發表典型案例、文章1篇以上,確保成功申報1個省級美麗鄉村創建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