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預計80億元,預計同比增長3.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預計收入13841元,預計增速5.4%。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全力穩產保供,堅決扛牢糧食主產區政治責任
糧食生產穩中有進。2025年上級下達我市糧食生產任務是108萬畝,產量45.66萬噸,計劃落實全市落實糧食播種面積111.6萬畝,其中水稻播種面積106.6萬畝(早稻播種面積40.8萬畝,中稻與一季晚稻播種面積22.55萬畝,雙季晚稻播種面積43.25萬畝),其他旱雜糧播種面積5萬畝。二是單產提升進展順利。以“萬千百畝示范創建行動”為抓手,以水稻、油菜、為重點作物,通過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融合、耕地質量提升和糧油生產環節技術管理,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產。在泗湖山鎮、共華鎮、陽羅洲鎮、草尾鎮、南大膳鎮、黃茅洲創建了6個水稻萬畝示范片,全市創建了25個水稻千畝示范方,132個百畝示范攻關田。目前我市早稻已經全面開始收割,預計在7月20日左右全市“雙搶”工作進入尾聲,早稻平均產量在5公斤左右。三是“十代”服務穩產增收。截至2025年6月,沅江市農機總動力122.65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9.30%,農機合作社進一步壯大。
(二)著力項目建設,持續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2025年投融資創新項目建設面積5萬畝,目前已完成項目初步設計專家評審,預計月底完成批復,項目初步規劃能新增耕地500余畝。2025年超長期國債項目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5萬畝,其中新建3萬畝、改造提升2萬畝,項目總投資1.36億元。目前已完成初步設計,預計月底完成項目批復。
(三)推行綠色生產,不斷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效益
一是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推廣應用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為加快全市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步伐,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新建水稻綠色防控核心示范區2000多畝,輻射帶動周邊區域10000畝,新建油菜綠色防控核心示范區1000多畝、玉米綠色防控核心示范區100多畝;完成化肥淡季儲備實物量9500噸;全市大力推廣綠肥種植近7萬畝。二是受污染耕地安全治理提質。通過“六改”農藝技術措施的全面落實,共計完成輕中度安全利用區治理任務6000畝(總任務面積10000畝);1000畝嚴格管控區耕地已全部按要求退出水稻種植,完成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2%的治理目標。三是農業廢棄物治理扎實推進。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項目已完成,累計推廣使用加厚高強度地膜6.3605萬畝、全生物降解地膜6.54萬畝,累計使用加厚地膜約385噸、回收加厚地膜321.12噸,全市農膜回收率達83.4%,有效降低了耕地污染風險。四是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制定了《沅江市2025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露天禁燒工作實施方案》(送審稿),其包含獎懲措施,待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同時制定了一村一策實施方案和百個單位聯村實施方案,召開了秸稈綜合利用與露天禁燒工作實施方案的征求意見座談會。目前,我市已完成建設1個縣級標準化秸稈收儲中心和6個秸稈收儲網點,年秸稈收儲能力達10萬噸以上。
(四)突出產業振興,著力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一是培育做大產業龍頭。培育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86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9家,益陽市級44家。二是不斷創新產業形態。突出打造了以“數字大米”、育秧工廠基地為輻射的“生態優質水稻”產業帶,成功創建省級庭院經濟試點縣,南大膳鎮獲評“國家農業產業強鎮”,沅江市入選“洞庭湖小龍蝦”集群項目實施區;依托省級庭院經濟試點縣政策,實施“百村萬樹”行動,推行“枳殼+”模式帶動636戶脫貧戶增收。三是持續擦亮“沅”字品牌。“沅江蘆筍”“四季紅腐乳”“沅江大米”已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沅江大米”躋身世界稻米地理標志品牌百強榜,“蘆筍膳食纖維面”“蔡娭毑紫砂壇腐乳”“藜蒿粑粑”3個農產品榮獲2024第二十五屆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金獎產品。四是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全市現有蘆筍生產和銷售企業共16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7家),固定資產投入達5億多元,年加工蘆筍達1.5萬噸;全市蘆菇種植面積約1000畝,蘆菇產量達1500多噸,“沅江蘆筍”于注冊了“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先后獲得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國家知識產權局“地理標志產品”認定,是湖南省唯一獲得三個地理標志認定的農產品品牌,并被農業農村部列入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南荻(沅江蘆筍)特色食品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項目榮獲“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和“2024全國特色食品傳承與創新成果獎,”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評定“沅江蘆筍”品牌價值為8.71億元。
(五)聚力多元驅動,煥發和美鄉村建設活力
一是狠抓“居”的品質。預出臺《沅江市2025年和美鄉村建設方案》,初步規劃20個村;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健全完善清掃清運機制,提升服務外包質量,提高鎮村工作積極性,實現全市169個村(社區)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全覆蓋。二是加大“查”的力度。下鄉暗訪220余次,發現4125個問題,清理27150噸垃圾,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集中攻堅暗訪及全市涉農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庭院及房前屋后人居環境指導工作等行動,核查農村橋梁1000余座,其中361座需維修或重建,村容村貌大為改觀。三是提升“治”的效能。6月1日起開展“雷霆行動”,從宣傳引導、農業船舶管理、“三無”船舶清理、水面清理整治、執法行動等全方位監管執法,效果明顯 :共投入執法力量4750人次,查處違規垂釣45起、非法捕撈9起,勸離1006人次,暫扣釣具198根、風箏盤75個、遙控船9艘,違規現象顯著減少;查獲非法捕撈案,繳獲漁獲物471公斤,2人被刑拘;出動警力48人次,核查信息31條;查扣“三無”船舶53艘,清剿禁用網具1904條,完成水域巡護16次,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檢查市場主體1660家次,監測電商平臺8個,下達整改通知2份,簽訂承諾書950余份,市場秩序規范;懸掛橫幅300余條,設立標識標牌130余塊,發放手冊5000余本,推送短信10萬余條,提升政策知曉度,形成全民參與共識。
(六)全面深化改革,破解農村經濟發展障礙
一是積極探索化解村級債務路徑。制定實施《沅江市村級債務化解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6年)》,截至3月31日,已完成全市165個涉農村級組織的債務清查,核定2024年末村級債務總額54793.61萬元(含2.332億元鄉村振興共享貸),債務數據精準到村、到賬;并根據2024年全市債務率情況劃分債務風險等級村,其中:相對安全村29個,風險三類村34個,風險二類村55個,風險一類村47個。二是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定實施《沅江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管理辦法》《沅江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制度》,自今年5月份起,開展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自查自糾工作和“駐場解剖麻雀”式排查共發現問題212條,整改119條。三是“四地一水面”改革有序開展。2024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8.5萬噸,漁業綜合產值達到94.5億元,同比增長5.6%,位居全省前三。相繼出臺《沅江水產百億產業規劃》《沅江市支持發展水產百億產業若干措施》《沅江市加快推進水產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支持水產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市試點工作,出臺了《沅江市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并成立了二輪土地延包組織機構。穩步推進林業項目建設,申報入庫林業生態保護修復、南洞庭流域河湖濕地保護修復等項目2.6億元。引進林木種質資源新品種50種,全市花卉苗木生產面積3839畝,綜合產值4190萬元。四是農村集體經濟持續向好。我市2024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總額2807萬元,6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20萬元,22個村超30萬元。
二、下階段工作安排
下階段,我局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結合沅江農業農村實際,補短板強弱項,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
1.夏糧搶收保產。加強夏糧作物田間管理,加固農田排灌設施,分區分類開展葉面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最大限度促進作物生長、減少災害損失。落實好支持夏糧生產各項政策,實施好各項穩產增產舉措。
2.產業項目提速。建立“一縣一特”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機制,進一步提升對本地原材料的利用水平。做大做強“四水農業”產業,持續發展壯大“沅”字號等特色品牌,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抓在建、促開工、趕進度,盯住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關鍵節點、關鍵事項,關鍵問題,疏通施工堵點。全面完成2025年立項爭資、招商引資目標任務,積極爭取更多更好項目落地。
3.拓寬增收路徑。強化聯農帶農機制,發展休閑農業、冷鏈物流等新業態,創造本地就業崗位;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模式,開展隱性收入普查,納入庭院經濟、電商微商等非記賬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