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高新區2020年工作要點
(2020年1月)
2020年,沅江高新區工作指導思想是: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三、四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省委、益陽市委、沅江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搶抓經濟發展新機遇,以產業興市為主線,以產業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快產城融合步伐,積極推動“二次創業”,著力打造“富有活力、富有競爭力”的美麗園區,全力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
一、促增長,確保園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長較快
1、全力完成全年主要經濟指標。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30億元,同比增長20.66%,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95億元,同比增長21.25%,規模工業增加值65.62億元,同比增長21.49%,上繳稅收2.6億元,同比增長20%。
2、扎實完成園區大會戰目標任務。針對產業園區綜合評價18項指標,積極強弱項,補短板,確保園區在發展實效、發展質量、發展動力方面高于益陽市平均水平。確保綜合評價在全省144個產業園區中排名前40位,(2018年全省綜合排名65名,2019年考核結果尚未公布),省級高新區排名前25位,力爭進入前20位。
二、強基礎,全力提升產業承載能力
1、抓好規劃設計。進一步完善沅江高新區控制性詳規,力爭2020年一季度成果正式出臺。抓緊“一園一策”制定工作,2020年一季度完成沅江高新區“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抓好園中園規劃工作,盡快出臺赤塘工業小區1平方公里專用汽車產業園建設規劃和中聯、三一配套產業園建設規劃;盡早規劃建材產業園;完善船舶園建設規劃,以船舶園獲評湖南省特色產業園和銀魚三角帆蚌國家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調規獲批為契機,盡快完成沅江市港口總體規劃、河湖岸線規劃的調規審批,抓緊推進園區環境影響評估和防洪影響評價,促推船舶產業快速發展。
2、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抓好園區生產性配套設施和生活性配套設施建設,著力改善園區形象,建設美麗園區。首先,要抓好生產性配套,計劃投資1億元,主要抓好四大工程。一是抓好路網建設與改造升級。新建旺豐東段、楓楊路東段、南岸山路、丁家壩路北段、中聯智能大道南側道路;完成楓楊路、文明路、青年路1.008萬㎡以及2015年、2016年、2017年建成標準廠房廠區道路2.5萬㎡的白改黑工程。二是抓好園區美化工程。完成狀元路、文明路、天順路、楓楊路、青年路、中南船舶配套園等道路和園區標準廠房廠區的亮化、綠化,完成園區主干道標示標牌、自來水管道、燃氣管道、弱電管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園區新進企業電力配套設施的建設。三是抓好安置區及配套工程建設。重點解決重拆輕安問題,逐步解決拆而未安問題。完成雙鳳丁家壩安置區土地平整、安置區內道路、給排水管道建設。四是抓好物流平臺建設。積極引進1-2家較大物流公司入園運營,暢通園區物流通道,提升物流能力。其次,加快生活性配套設施建設步伐,推進產城融合。加快金融中心、商業中心、農批市場、公共租賃住房建設,積極引進文化娛樂、體育、教育、衛生醫療等生活配套項目,努力提升服務產業的水平。
3、抓好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園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步伐,重點抓好高新區企業服務中心、沅江市青年雙創基地、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確保年內建成并盡快運行。盡快建立園區招工平臺、金融服務平臺、企業家活動平臺,引入專業運營公司對園區各類服務平臺進行規范管理與運營,服務園區實體經濟發展。
4、抓好閑置標準廠房以及“僵尸企業”和閑置土地的清理工作。目前,園區有存量標準廠房10萬㎡,且分布較亂,不利于招商;有9家僵尸企業占地402.6畝,有7宗低效或閑置土地193.7畝。針對這些情況,要積極采取措施,出臺相關處理辦法,配合相關部門有針對性的盡快進行處置,力爭今年有實質性進展。一是盡快清理閑置標準廠房,進一步規范管理,將租賃標準廠房的企業進行有效整合,分類分棟集中,逐步實現整棟租賃使用。對租賃了標準廠房處于停產狀態的企業,限期開工復產,超過期限一律收回,嚴禁標準廠房轉租。二是鼓勵騰籠換鳥,抓好資產整合。鼓勵部分僵尸企業引進新的工業項目投資人進行置換,盤活資產,實現雙贏。三是推行“退二進三”,實現土地有效利用。對不能重新啟動生產的僵尸企業由產業投對資產予以收購處置,由國有土地儲備中心收購土地重新規劃,實現土地再利用,盤活土地資源。四是采取強制手段。對長期處于停產狀態的企業,限期恢復生產,不能復產的依法收取土地閑置費,對項目用地長期處于閑置狀態的一律依法收回。
5、抓好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完善園區污水管網建設以及園區涉水企業污水納管工作,堅決做到應納盡納。督促企業加強環境治理,使用環保設備,研發環保產品,全力提升企業品味。積極引入環保第三方管理,努力提升園區環境治理水平,確保園區環境保護工作躍上新臺階。
6、抓好安全生產工作。一是要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層層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把安全生產的責任落實到每個環節、每個崗位、每個人。二是要加強安全生產知識教育培訓。積極組織開展安全生產知識培訓和安全生產月活動,強化企業安全生產意識,營造園區安全生產人人有責、齊抓共管的濃厚氛圍。三是要全面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重點加強對建筑施工、特種設備、危險化學品、紡織服裝、消防、粉塵防爆、有限空間作業、高空墜落、機械加工等行業領域的檢查,發現隱患應立即上報,及時落實或督促整改。四是要強化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按照國家提出的建設“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應急預案體系的要求,抓好應急預案的編制和管理工作。五是要開展企業標準化建設達標活動。組織規模以上企業開展標準化創建活動,提高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預防和減少企業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三、抓項目,努力增強園區發展新動力
1、全力招商引資。激活園區招商內生動力,實行全員招商,充分激發干部招商積極性。重點圍繞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船舶制造等四大主導支柱產業和本地優勢企業,發展支鏈產業和配套項目。通過園區龍頭企業以商招商,著力強鏈補鏈。探索引入中介招商方式,加強與上海東方龍等中介機構的合作,充分利用其影響力,力爭引進3億元以上項目2個以上、1億元以上項目5個以上。積極與市駐廣州、上海、武漢招商小分隊銜接,大力引進優質項目入園。充分利用現有標準廠房定向招商,縮短項目落地投產時間。利用熟地招商,計劃投資1.5億元,預征地300畝,完成拆遷與三通一平,虛位以待,確保項目盡快落地建成投產。建立招商評價機制,招真商,招好商,確保落地一家,發展一家。
紡織服裝方面,計劃新引進羊毛衫,運動鞋制造企業8家。加大以泉奇服飾牽頭的童裝品牌培育,著力引進國內知名品牌企業3家入駐服裝產業園。食品產業方面,針對本市農副產品特點,積極引導沅江蘆菇、南洞庭水產等食品項目向食品產業園集中。裝備制造方面,重點依托中聯重科、三一重工進行外協企業招商,承載更多的外協訂單,形成規模集聚效應。船舶制造方面,持續加強與中遠海運對接,落實技術備忘錄中的相關合作內容,助推中遠海運與船舶企業的業務合作與技術服務。充分利用疫情對武漢船舶產業不利影響和轉移效應,重點引入相關上下游產業,計劃新引進項目4個。引導船舶企業圍繞“綠色環保、新能源、軍民融合、智能智慧” 主動轉型升級,助推沅江船舶產業“二次創業”。
2、全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重點項目建設責任制,力求人人有項目、人人有責任,并將項目建設與績效考核掛鉤,加強重點項目的調度,及時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全力完成22個重點項目建設年度任務。7月份啟動10萬噸小龍蝦及淡水魚加工廠綜合配套現代農業產業項目主體工程建設;8月份啟動虹光集團紅木家具項目建設,指導鋼質船舶企業淘汰“采用整體造船法建造的鋼制運輸船舶”落后產能,選址現鎮波船廠周邊區域,引導12家關停的灘頭船廠組建具有高技術水準實行綠色環保分段制造的鋼制船舶制造企業集團,年內啟動建設。11月底前完成農批市場建設項目農產品交易集散中心和副食品糧油貿易中心主體工程建設,完成興潮湖鮮食品園新建門店500家和冷庫設備建設任務,完成通達板材1.8萬㎡標準廠房及部分配套設施建設,完成海荃游艇7000㎡標準廠房及部分配套設施建設,完成德旭新能源1萬m3LNG岸基母站建設與相關配套設施建設。11月底前完成新馬二期、精良科技、食用菌產業集群、恒瑞管樁二期4個項目主體工程建設。11月底前建成金江水產、精一科技、廣隆包裝3個項目。11月底前,中聯重科沅江智能制造園、鑫海股份二期第一期項目、食品工業園、生物質碳汽聯產集中供熱項目、年產1.5萬噸塑膠顆粒項目、億加壹米粉、鴻耀制衣機械設備制造項目、蘆筍食品科技項目等8個項目建成投產。根據招商引資情況,適時啟動新引進項目建設。
四、優服務,著力營造園區發展優良環境
1、努力提升服務水平。成立高新區企業服務中心,搭建工作班子,安排工作人員,明確工作職責,迅速開展工作,為項目實行全程代辦。及時收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與困難,建立臺賬,實行銷號管理,全力幫扶企業發展。
2、全力幫扶重點骨干企業。重點幫扶中聯重科、辣妹子食品、新馬制衣、華興玻璃、恒瑞管樁、鑫海股份、亞光科技、海荃游艇、金航船舶等重點骨干企業,切實解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用工不足、資金短缺等困難,進一步做大做強機械、食品、紡織、船舶等四大主導產業,推動園區產業高質量發展。鼓勵支持引導新馬制衣、鑫海股份、桃花江游艇、海荃游艇等企業盡早上市。
3、切實落實優惠政策。落實好"支持工業二十條""優化營商環境二十條"和"一園一策"等相關支持政策,充分發揮“工業產業扶持基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特別是對高科技人才引進、研發成果、品牌創建、專利申報、高新技術認證實行獎勵支持,建立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在企業租賃標準廠房、公共租賃住房、子女就學等方面給予全方位的支持,為吸引高層次人次,積極謀劃興建人才公寓,無償提供給企業高層次人才使用。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平臺、企業家活動平臺、園區招工平臺、軍民融合平臺、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雙創基地等各類平臺的作用,為園區企業提供高水平的服務。
五、謀創新,努力激發園區發展新活力
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革除體制機制上的弊端,充分激發園區內生動力。
1、充分調動園區企業積極性。建立以稅收貢獻大小論英雄的機制,對稅收貢獻大的園區企業給予大力扶持。在兩代表一委員及勞模、工匠等的評選上一律向稅收貢獻大的企業傾斜,給貢獻大的企業家應有的政治待遇和社會地位。全面落實涉企優惠政策,對企業實行差別化管理,對創稅大戶予以重獎,在子女就學、公租房租賃、標準廠房租金減免等方面優先考慮,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全面激化企業創新創業的活力。
2、著力加強園區內部管理。改革財務管理辦法,實行預算制,分線分局室預算經費,超支不補,厲行節約。建立干部全員服務機制。將園區全體干部下派到企業、項目進行幫扶,年終進行考核,并將結果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實行干部末位淘汰制。積極爭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對年底績效考核排名后三位的干部實行末位淘汰,建議市委市政府將其調離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