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檔時間:2022-04-11
      防疫有我 切莫讓“痰”生百病
      發布時間:2020-04-15 17:06 信息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李賽暄 張 紅 瀏覽量:


      今年4月是我國第32個愛國衛生月,今年的主題是“防疫有我,愛衛同行”,重點內容包括改善環境共享健康,向不衛生不文明的陋習宣戰,持續推進重點場所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行動。人人都知道“不要隨地吐痰”。但在城鄉街頭還常常可以看到“痰跡”。一些人尚未認識到這是“小惡習,大危害”。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指出,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新冠肺炎主要的傳播途徑。

      打噴嚏時如果用手去擋,病毒可以在手上存活70個小時。在自然狀態下,男性噴嚏中的可見物質能噴射達2~4米,女性為2~3米。在人口密集的區域,一個噴嚏能夠在5分鐘內把“病毒”傳染給150個人。小小的一個噴嚏就有這樣大的“威力”,更何況是一口痰呢?

      痰是怎么來的?痰從人的呼吸道產生。正常呼吸道里都有著一層黏膜,在黏膜下層中含有能分泌黏液的細胞和腺體,平時分泌少量的黏液以潤澤呼吸道并粘附空氣中的雜質、灰塵及細菌。如果把呼吸道分泌的黏液咳出來,那就是痰。

      健康人呼吸道分泌的黏液很少,因此平常很少咳痰。吸煙、煤煙塵或其他氣體的刺激,以及吃過量的辛辣食物等也會引起咳痰。通常只有呼吸道發生病變才可引起咽部或氣管發炎而吐痰,如病毒、細菌引起的氣管炎、肺炎及肺結核病等。

      咳痰常常是機體正常、保護性的生理反應。當外界環境如粉塵、二氧化硫、氨、氮氧化合物、硫酸二甲酯和吸煙等有害氣體的刺激,以及各種病毒、細菌等感染呼吸道、肺部均能夠刺激呼吸道黏膜,使細胞分泌增多、纖毛運動加快,咳痰使這些病毒、細菌和有害氣體更加集中。如果隨地吐痰,這些集中后的有害物質,隨著空氣飄散,會被再次吸入人們的呼吸道,進一步危害人的呼吸系統。

      “小小一口痰,細菌千千萬”。正常人一口痰液中至少含有500萬個細菌(包括無害甚至有益的細菌),病人的一口痰液中含有細菌的數量要在兩億個以上。除了肺結核病外,其他呼吸道傳染病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感冒、流感、氣管炎、肺炎、麻疹、百日咳、白喉、上呼吸道感染等的病原體也是由于咳嗽、隨地吐痰而傳染給健康人的。

      有痰時應當怎樣吐呢?保持環境衛生不可以隨地吐痰,但是絕不能強忍著咽下,因為痰里面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或者有害物質,如果咽下去后有少部分細菌可能會被胃液殺死,但是絕大部分的細菌卻仍然活著,它們會進入腸道,從而引起腸道的疾病,而如果痰中帶有結核桿菌則可能會引起腸結核病。這些細菌、病毒等還有可能通過血液傳播到肝、腎、腦膜等部位,從而引起這些部位的疾病。專家指出,有痰憋住不吐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衛生而又文明的吐痰方法是:咳痰時用隨身攜帶的紙巾捂住嘴,這樣做既能避免飛沫影響他人,又能干凈利落地讓紙巾零距離地接住咳出的痰,然后將包成團的紙巾投入垃圾箱或垃圾簍中。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痰中病菌傳播的可能。

      中國是一個古老、文明的國家,傳統文化強調“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2020年新冠肺炎已經給我們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和沉痛的教訓,因此,我們個人要做好自身衛生清潔,從拒絕隨地吐痰做起,杜絕隨地吐痰的不良行為,切莫讓“痰”生百病。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