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沅江市瓊湖街道保民村,有這樣一位“新農人”,他憑借現代化的經營頭腦和樸實善良的愛心,帶領村民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他就是沅江市保民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王劍良。
初見王劍良時,他正在新建的十畝大棚內駕駛旋耕機。剛剛結束春耕育秧工作的他,沒有片刻休息,便馬不停蹄地開始翻地,準備種植西瓜。今年,他還將在大棚內嘗試種植蘆菇,確保大棚365天全面利用,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
王劍良的創新精神不僅體現在種植作物的多樣化上,更體現在他對農業資源的整合利用上。今年,合作社創新推出了“水泥地育秧”和“稻草上種土豆”的新模式。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更帶動了合作社的整體發展。
回望過去,王劍良的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10年,他萌生了聯合群眾創業致富的想法。經過幾年的籌備,2013年,王劍良在街道、村支兩委的支持下,聯合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資金30多萬元,購買了四臺聯合收割機,正式成立了保民農機合作社。經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合作社服務面積已達21000畝,年經營收入高達1800萬元,參加合作社的農民112戶。
“我和王總在2013年一起成立了這個合作社,一直走到現在。王總為人極為正直,一心撲在合作社的事務上,甚至常常將自家的事擱置一旁。他時常打著赤腳在田間忙碌,親自參與并管理各項農事,精心照管著田里的一切。”保民農機專業合作社會計鄒伏秋說道。
在合作社發展的同時,王劍良始終不忘回饋鄉親。他深知,合作社的成立和發展離不開鄉親們的支持和鼓勵。因此,他始終把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作為自己的使命。合作社規模大了,效益好了,參加合作社的農戶都得到了預期的經濟回報。
“以后還是要發展更多的新興產業,帶動更多的村民增收和就業,真正實現鄉村振興。”王劍良說道。
責編:黃澤東 審稿:黃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