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則農業興,產業旺則農村旺。近年來,沅江市福安村緊貼實際情況,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圍繞特色產業做文章,鞏固集體經濟發展基本盤、打造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共享集體經濟發展的開門紅,有力的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繁榮。2020年集體經濟收入79萬元、2021年集體經濟收入突破百萬大關,達到103萬元。
擦亮“糧”的底色 穩住集體經濟發展基本盤
如何做到穩定脫貧摘帽,讓村民富起來。這是擺在2017年換屆后的新一屆村“兩委”班子面前的一道必答題。福安村有“人”,種糧大戶遍布全省;有“地”,土地尤其是耕地多。經過重重考究,村“兩委”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總基調,決定發展生態水稻。為了實現規模效益,2018年,村里將爭取到的50萬元產業扶貧專項資金注冊成立福安村益農服務社,推動流轉村民土地集中種植。
村內土地基本集中在種糧大戶手中,新流轉土地難度大。這是福安村剛開始發展集體經濟時面臨的困惑。貧困戶劉建陽、孫克昌主動找到村里,愿意將土地先賒給服務社,等賺錢后再收取土地租金。看到了村“兩委”發展集體經濟的決心,越來越多的村民愿意以賒欠的方式將土地租讓給服務社。2019年流轉土地173畝,當年就為村集體經濟增收 7.1萬元。
小試成功后,村“兩委”邀請種糧大戶加入合作社繼續擴大生產面積,流轉農戶土地2365畝。發展從土地流轉→種植→烘干→加工→終端銷售為一體的訂單式農業,主動與當地知名連鎖商超、門店、飯店、企業簽訂大米供應協議,年供應大米約360噸,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實現了多贏局面。
突出“蘆”的特色 打造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
近年來,隨著洞庭湖區蘆葦造紙產能退出,蘆葦產業亟待轉型。村“兩委”積極響應上級黨委號召,提出了打好生態牌,做強“蘆”品牌的思路,全力打造一條“蘆菇”→“蘆肥”→“蘆米”+果蔬產業帶;組建“兩廠一站”,即:蘆菇培養基質(蘆葦)發酵廠、有機菌肥廠、蘆菇種植技術推廣和蘆菇回收質檢站,把好產品質量關,增強市場競爭力。
同時,為培育村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福安村開始探索村企合作模式,一方面在種植上與湖南光亞食用菌公司合作,推行“稻稻菇”種植模式。另一方面與沅江市辣妹子公司合作,上下游共建,探索農業發展新模式。
目前,服務社通過租賃空心房發展室內蘆菇種植,雇傭在家勞動力打理,室內蘆菇面積已達1200平方、大棚20多畝,年產量8000余公斤,2021年為集體經濟增收12萬元。
做足“好”的成色 共享集體經濟發展的紅利
“村集體經濟有底子,為民辦事才有底氣,現在有了村集體經濟的收入,我們腰板也挺起來了,投入村公益事業的力度也增大了。”村黨總支部書記鐘學安深有感觸地說。
村“兩委”創造性地提出“養老補助金”概念,將村民土地流轉年限與養老待遇標準掛鉤,對70歲以上的土地流轉村民,除土地租金外每年額外發放1000元養老補助金,并根據服務社的盈利情況以100元/年的標準逐年提高補貼,引導村民積極流轉土地,2021年享受養老補助金的村民達200余人。“我年紀大了,體力大不如前,沒想到將土地流轉給服務社后,除了土地租金還能額外拿到一筆養老金,村民舒壽君從黨總支部書記鐘學安手中接過養老金后笑呵呵地說道。”
村“兩委”拿出服務社的部分投資收益10萬元用于幫助家庭困難學生和獎勵成績優秀學生,每年受益學生60余人。“咱家娃娃學習成績越來越好了,今年考上了重點大學,為我們家里爭了光”。以優異成績考上國防科大的柳嘉誠的父親在獎學金領取現場喜笑顏開地說道。同時,益農服務社還承擔著全鎮產業扶貧任務,每年拿出13.5萬元對脫貧戶進行產業分紅,惠及全鎮11個村650余人。
福安村始終堅持“集體收入、集體受益”的原則,通過逐步改善村民老無所養、扶貧助學等問題,讓廣大村民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同時,將集體經濟收入用于基礎設施、農田水利、村容村貌建設等方面,擦亮村莊美麗底色,共建美好家園,擘畫出一幅福安村鄉村振興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