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檔時間:2024-08-16
      中央黨校教授為沅江鄉村振興把脈支招
      發布時間:2023-06-02 10:44 信息來源:湖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 作者:沅江發布 瀏覽量:

         2023年第9期《中國鄉村振興》發表中央黨校謝志強、戚敬淵、邢繼雯等教授、專家調研文章《湖南省沅江市推進湖區鄉村振興的探索與思考》,介紹沅江市立足“與水相依”的發展定位,從黨建引領、產業先行、人才支撐、鄉風鄉貌和綠色發展等方面奮力打造洞庭湖區乃至全國湖區的鄉村振興樣板,并從全面鞏固脫貧成果、全面發展鄉村經濟、全面推進鄉村建設、全面培育現代農民等四個方面為沅江繼續推進鄉村振興支招。

      湖南省沅江市地處洞庭湖之南,因沅水歸宿之地而得名,素有“魚米之鄉”“蘆葦之鄉”“洞庭名郡,水城沅江”之稱。近年來,沅江市立足“與水相依”的發展定位,從黨建引領、產業先行、人才支撐、鄉風鄉貌和綠色發展等方面聚力高質量發展,在統籌兼顧“護水”和“富民”任務中,努力挖掘打造優勢特色,推動共同富裕,做好鄉村振興“水”文章,奮力打造洞庭湖區乃至全國湖區的鄉村振興樣板。

      圖片

      推進鄉村振興的探索與經驗

      沅江市堅持鄉村振興一盤棋的發展理念,通過高標準定位和高位推動,以“水”為底色,找準了鄉村振興的著力點、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契合點、產業興旺的增長點,準確把握和處理好了城與鄉、工與農、點與面、進與退,以及環境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保障的辯證關系,真正體現了沅江水城湖城特色,在統籌發展中推動城鄉融合,扎扎實實抓禁捕退捕等難點重點工作,以過硬的舉措和具體指標抓集體經濟發展、抓支部書記帶頭人的領頭雁作用、抓團隊建設、抓能人返鄉創業等重要工作,探索了許多湖區鄉村振興、工農互動、產業融合、城鄉融合等方面的典型經驗,收獲了不少點贊。

      抓實基層黨建,凝聚發展合力。沅江市將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和“紅色引擎”,以高質量黨建統籌各方力量推動鄉村振興向縱深發展。一是以市委領導掛帥、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等方式著力解決基層黨建難點、痛點、堵點,并嚴格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形成職責清晰、各負其責、合力推進的鄉村振興責任體系,壓實“責任鏈”。在湖南省率先實施“百企千人聯村,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整合駐村工作隊、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指導員、結對幫扶干部、百家企業“五支力量”下沉一線,創新打造常態化、全覆蓋幫扶機制升級版。二是強化基層組織服務功能,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全面打造覆蓋鎮、村、組的網格化管理體系,以“五個到戶”和村(居)民代表聯系服務群眾制度為抓手,深入開展黨群連心活動,將黨組織嵌入鄉村治理結構,不斷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三是整合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市現代農業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的領導力量,以“三塊牌子、一套人馬”促成高效率決策和部署,成立沅江市統籌推進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綜合改革工作辦公室(簡稱市統籌辦),組建專業班子,配備專門力量,以“黨建+”工作模式集中解決鄉村振興重點領域的難點問題。

      堅持產業先行,實現融合發展。沅江市堅持將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和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前提。一是以“一鎮一品、一村一特”發展獨具特色的村級集體經濟,大力發展“四水農業”(生態優質水產、生態優質水稻、生態優質水生蔬菜、生態優質水果)。“沅江大米”“沅江蘆筍”“四季紅鎮腐乳”等品牌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四季紅鎮陽雀洪村稻蝦種養專業合作社、全國最大的叢生全冠香樟培植基地胭脂湖街道先鋒村等產業發展頗具特色,有效實現了吸納就業、集體增收和農民富裕。二是深化農村改革。以經營制度、土地制度等為重點深入推進農村改革,采取“政府建園、企業入駐、統治統銷”等模式,大力發展腐乳、工藝品、特色種植養殖及文旅產業等。三是堅持示范引領。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典型,如四季紅鎮、瓊湖街道小河咀村、胭脂湖街道先鋒村“一鎮兩村”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通過點帶線、線連片的方式帶動了全域特色鄉村建設。此外,沅江還主動把握承接東部產業、益陽市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及長江經濟帶等戰略機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70家,已形成特色鮮明、層次清晰的六大產業發展新格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加快形成。

      聚焦引智聚才,賦能鄉村振興。將做好“凝聚沅江人、深耕沅江文、用活沅江水、創好沅江業”四篇文章作為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尤其將凝聚沅江人作為重中之重。一是精準“選”。通過從“五方面”(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優秀村黨支部書記、到村任職過的選調生、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員)人員中擇優提拔干部,充實鎮(街道)領導班子,并實施“百企千人聯村,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推動資源下沉、工業下鄉、工農互動。二是大力“育”。深化與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湖南農大、省農科院等的合作,建設沅江現代農業技術培訓中心、沅江市鄉村振興研究院,將基層干部培育成為鄉村振興主力軍。三是注重“引”。制定和完善吸引農民返鄉和人才下鄉、資本下鄉、技術下鄉的配套政策,每個村建好一套鄉賢臺賬,大力吸納鄉賢返鄉創業,目前已挖掘、儲備鄉村工匠、電商人才、新鄉賢等12類1061人,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嶄新活力,較好地解決了鄉村振興的主體問題。

      建設和美鄉村,推動移風易俗。一是沅江市在積極探索中制定了美麗村莊的“八個一”標準(一個村集體經濟產業、一條休閑道路、一個健身廣場、一支志愿者隊伍、一面文化墻、一個鄉賢榜、一個數字鄉村平臺、一間農家書屋),通過突出規劃引領、高標準建設“七張網”、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條件等,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創建了“一鎮兩村多園”等一批和美鄉村,有效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二是以踐行禁捕退捕要求、移民安置等為契機,在傳承中激活優秀文化魅力。如,四季紅鎮發揚移民精神,將傳承優秀文化與鄉村提質發展相協調,全面建成愛國愛家、衛生整潔、環境優美、共建共享的移民鄉村文明新風尚。三是堅持“群眾認可、務實管用、富有特色”的原則,開展移風易俗、志愿服務、傳承家規家風、選樹道德榜樣等活動,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夯實鄉村振興的“軟實力”。

      踐行綠色發展,促進轉型升級。針對過去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問題和現階段禁捕退捕的嚴格要求,沅江市先后關停蘆葦造紙等吸納大量就業的傳統優勢產業,扶持引導全市11個漁村1萬多名漁民進行轉產轉業,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安置住房、發放補助和建設“智慧漁政”執法平臺等,以退為進謀求綠色發展。如,投資9.98億元新建全國唯一的洲島漁民整體搬遷安置區,對居住在湖心島、退捕后不能維持基本生計的洲島漁民,實施集中安置,配建漁文化博物館、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等設施,著力打造“洞庭湖區漁民生活安置樣板區、漁民轉型發展示范區、漁鄉文化綜合展示區及洞庭湖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基地”。同時,沅江市依托洞庭湖生態人文資源,找準生態保護、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的結合點,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通過生態農業、特色養殖、文旅產業等實現農民增收。如,針對小河咀村禁捕退捕后的轉產轉業問題,沅江市委提出要充分利用小河咀村深厚的漁鄉文化底蘊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農旅、商旅、文旅”相結合的休閑農業,打造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旅相結合的畫家村。該村通過項目投入建成沿湖環線1500米、親水平臺2個、魚骨集市1處、生態停車場2處,聘請專業設計團隊將村民空置民房改造成漁家民宿,將漁民文化、黨建文化、傳統文化等融入景點建設中,并通過媒體宣傳力量向外界呈現小河咀村的漁鄉風貌,持續釋放美麗洞庭湖的生態紅利。

      繼續推進鄉村振興的著力點

      立足新時代,針對存在的在外人員返鄉動力不足、“三農”融資困難、老齡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中西部地區推進鄉村振興的突出問題、普遍問題,沅江市錨定城鄉發展差距、農業的弱質性、農業投資的長周期與高風險、金融的逐利性等深層次因素,牢牢把握好“水”這一最大市情和最重要的發展底色,全力做好鄉村振興“水”文章,全面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建設,全面培育現代農民,奮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

      著力點一:全面鞏固脫貧成果。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強化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做好兜底保障,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著力點二:全面發展鄉村經濟。大力發展“四水農業”,保障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生態農莊、智慧農業等新業態,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模式,著力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高質高效。

      著力點三:全面推進鄉村建設。加強村莊規劃建設,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范點,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持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

      著力點四:全面培育現代農民。建立鼓勵各類人才參與鄉村建設的激勵機制,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工作隊伍。出臺吸引農民返鄉和人才下鄉、資本下鄉、技術下鄉的配套政策,細化政策留人、情感留人、事業留人措施。

      (作者:謝志強 戚敬淵 邢繼雯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原司長蘇國霞、住建部中國城市科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方明、《新型城鎮化》雜志編輯部主任楊代宗參與了調研和討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