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插秧、騰空糧食倉庫……連日來,沅江市共華鎮福安村益農服務社,7位平均年齡60歲的種糧人很是忙碌。“他們都是走南闖北的種糧‘老把式’,把村里的種田服務社交給他們準沒錯。”福安村黨總支書記石國慶說。
高峰時福安人在外種田10萬畝
福安村地處洞庭湖區腹地,土壤肥沃,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村”。石國慶介紹,福安人愛種糧、會種糧。全村2700多戶,種糧大戶就有300多戶,一年畝產1000公斤在這里只能算“及格”。
“村里共有1.2萬畝耕地,人均1畝多地,根本不夠種。2004年開始,就有人陸續到外地種糧。”石國慶說,近些年來,200多名福安人的足跡遍布湖南大多數產糧縣,遠的還到了江西、湖北,最高峰時在外流轉的土地總面積超過10萬畝。
“可以說,哪里有拋荒地,哪里就有福安人。”在外種糧多年的曹衛明,今年58歲,他笑著說他種遍了整個洞庭湖區,哪塊地好哪塊地差,心里門清。
科學種糧、管理得當,收成好的時候,曹衛明種100畝田的效益有10多萬元。
家里的田也不能落下
“你們這些大戶出去了,村里的一些田卻拋了荒。”2018年,時任福安村黨總支書記的鐘學安看著村里拋荒的170多畝田,想著跟村里的種糧大戶合計想想辦法。
“在家里種田雖然收入可能低一些,但更有成就感。”曾光明原來就是村干部,退休后出去種了幾年田,聽到鐘學安這么一召喚,覺得家里的田可不能落下。
當年,村里便成立由全體村民持股的益農服務社,試著把閑散土地流轉起來搞規模化經營。
幾年下來,益農服務社已流轉耕地3000畝,曾光明、王佑賢、曹衛明等7名種田能手回到家鄉當起片區“種田經理”。他們每月拿2510元基本工資,種的田超出基本產量標準部分,還能享受10%的獎勵。
“老把式”種田一點不落伍
“播種后1至3天,必須打封閉性除草劑;再隔10天,除稗子,又打一次除草劑”;
“除稗子后,3至4天施氮素肥;20天左右施混合多效唑的復合肥,提苗”;
“9月20日左右,將增加千粒重的藥物加到治蟲劑中噴灑,能提升稻谷產量”……
談起種糧經,這些種田“老把式”有說不完的話。
石國慶告訴記者,雖然這些走南闖北的種糧人都能將田種好,但因每個地方土質不同,個人經驗也就不同,種出來的水稻質量不一。后來大家在一起討論磨合,總結良法,3000畝農田糧食量質齊升,每畝產量比一般種糧大戶高出20%左右,每公斤稻谷價格高出10%。
“別看是‘老把式’,種田一點不落伍。”石國慶介紹,這些年,“老把式”也接受了現代農業科技理念,綠色防控、精準施藥、測土施肥,甚至網絡推廣,哪樣不會學哪樣,“連無人機也玩得溜溜轉。”
2018至2023年,益農服務社給福安村集體經濟帶來300多萬元收入。服務社賺了錢,除一部分用于擴大再生產,其他都用于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養老、助學等民生項目。
(來源: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