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解讀
      發布時間:2025-03-10 16:40 信息來源:政務公開辦 作者:沅江市發展和改革局 瀏覽量:

      一、規劃綱要基本情況

      為做好規劃編制工作,我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第一組長、市長為組長的專門工作機構。歷時一年多,六易其稿。通過企業座談會、現場調研、網上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專家研討會、部門座談會、人大政協意見征求、部門意見征求等廣泛征求意見,通過專家評審,市政府常務會、市委全會審定后,提請2021年1月1日沅江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

      本規劃綱要從沅江實際出發,按照黨中央號召的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要求,系統地對沅江市“十三五”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了總結評估;對沅江市“十四五”期間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形勢、機遇進行了綜合分析判斷;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深入推進“二次創業”、加快高質量發展主題,對沅江市“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及2035年遠景目標進行了科學謀劃。

      規劃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形勢與發展需要,找準融入國家和省、益陽市發展新格局中的“沅江元素”,特別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南時提出的“三高四新”要求,以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格局,力求沅江特色更特,沅江優勢更優。

      本規劃綱要共分九章,1—2章為規劃背景、目標和總體布局;3—5章為沅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市”(產業強市、生態名市、文化特色市)發展目標規劃;第6章為基礎設施規劃;第7章為治理能力現代化規劃;第8章為社會民生領域規劃;第9章為規劃實施保障。共收集了全市360多個重點建設項目,“十四五”期間規劃投資2100多億元。

      二、規劃綱要內容解讀

      解讀一:關于發展基礎與發展形勢

      (一)“十三五”規劃總體評估

      《綱要》從四個方面對“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評估:一是全面小康目標總體實現;二是“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實施“三大戰略(工業強市、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推進“五大建設(基礎設施、城鎮體系、基礎產業、生態環保、社會民生)”重點任務完成情況良好;三是全面深化改革成效顯著;四是三大攻堅戰成果豐碩。

      (二)發展形勢

      規劃綱要從全球視野、國家層面、省市層面分析了未來五年的發展形勢。詳細闡述了我市的發展機遇。我市在長江經濟帶、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長株潭益(益沅桃城鎮群)城市群區位優勢明顯。工業轉型升級、農業提質增效、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經濟體制、土地等各項改革的深入推進,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更加多元。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不少瓶頸制約和突出問題。

      綜合判斷,20212035年,沅江市將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轉型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但挑戰比改革開放以來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復雜嚴峻。為了進一步貫徹新發展理念,提高適應、把握和引領新常態的能力,沅江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及時調整了發展思路。中共沅江市委第十二屆九次全會鄭重提出深入推進“二次創業”、加快高質量發展主題。

      “十四五”時期,我們必須準確把握國際國內省內形勢變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準確把握沅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新的目標要求,深入推進“二次創業”,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解讀二:關于發展思路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創新引領開放崛起,堅持“三高四新”戰略引領,加快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建設“產業強市、生態名市、文化特色市”為目標,深入推進“二次創業”,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加快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沅江。

      (二)總體要求

      ——后發趕超高檔位發展。GDP增速高于國省平均水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明顯縮小,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確保進入環洞庭湖區、益陽縣域經濟發展第一方陣。重躋全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20強,環洞庭湖區前10名;益陽縣域經濟發展前3位。

      ——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創新引領、生態優先、為民利民。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智能制造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升,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出口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增大,對外開放達到新高度,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縣域經濟、非公有制經濟、開放型經濟、金融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補齊短板高標準發展。沅江市最大的市情是水情,要趨利避害,做好水文章。發揮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水體經濟及船舶制造等產業。消除水的阻隔,暢通交通網;根治水患,大興水利;防治水污染,繼續打好洞庭湖水環境整治攻堅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轉換動能高水平發展。大力推進體制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實現動力轉換。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制度性成果,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全面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全面提高。就業比較充分,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高,勞動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三)戰略定位

      1)發展定位:圍繞二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綜合考慮沅江未來十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發展條件,2035年沅江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遠景目標是:瞄準“洞庭湖區縣市區第一方陣”,以將沅江打造成“現代綠色濱湖特色城市”為總定位,具體實現:

      1.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重要城市,以“產業強市、生態名市、文化特色市”為目標,打造以濕地、綠色、生態為特征的“洞庭水上之城”。

      2.建設國家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文明交通城市、生態園林城市、智慧城市,打造“宜居、宜業、宜視、宜游、宜讀”全國一流城市。

      3.建設長株潭益(益沅桃城鎮群)城市群衛星城市,打造長株潭益現代都市區衛星城市

      4.建設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打造國家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城市。

      2)目標定位:“十四五”期間,重點打造“三市”:

      1.打造“產業強市”。堅持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抓好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商業為重點的現代產業體系。主攻新經濟,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文旅康養、文化旅游等新興產業,引進多個游購娛于一體的新業態知名商業綜合體,打造特色街區和商業中心,繁榮商業。加快構建綠色農業高地、加工制造高地、大生態旅游高地。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引進一批移動互聯網、現代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中心企業落戶沅江、聚集沅江。

      2.打造“生態名市”。發揮沅江市自然生態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生態優先為主的方針,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空間格局。以構建“四湖”(五宜湖城、文旅湖島、生態湖洲、魚米湖鄉)格局為抓手,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加大生態系統維護力度,推進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全力打造國內享有盛名的生態沅江。

      3.打造“文化特色市”。沅江文化是洞庭湖文化的代表。充分挖掘沅江建縣1500多年的歷史文化,彰顯具有沅江特色的洞庭湖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漁樵文化及地方特色民間文藝。加大湖鄉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融合發展,以文化創意為依托,推動更多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內涵的旅游景點、旅游品牌。堅定文化自信,以文化增強凝聚力、向心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四)主要發展指標

      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全市“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規劃如下:

      1.地區生產總值。2025350億元,年均增長8%;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70億元、125億元、155億元,年均增長3.6%7.8%11%

      2.三次產業結構:2025年三次產業占比為20:36:44,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80%,比2020提高5.5個百分點。

      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5135.7億元,年均增長8%

      4.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0%

      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51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6%,占GDP比重達到3%以上。

      6.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540000元,年均增長8.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1570元,年均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130元,年均增長8.5%

      7.常住人口城鎮化率:2025年達到59%,比2020年提高4.9個百分點。

      8.科技創新:2025年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達到2.5%,比2020年提高0.4個百分點;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4/萬人;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例達到50%

      解讀三:關于總體布局與區域發展

      立足沅江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優化主體功能布局,構建可持續、綠色、生態湖城空間發展新格局。

      (一)完善生態功能空間布局

      深化國土空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一是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沅江市濕地眾多,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72512公頃。嚴格落實生態紅線分區域分級分類管理制度。二是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大力提升全市永久基本農田49769公頃地力條件,確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三是調整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調整、優化,將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水源保護地等納入自然保護地。

      (二)構建濱湖特色發展布局

      依托沅江市優質的湖水資源,以構建“四湖”發展新格局為著力點,形成獨具特色的濱湖特色發展布局。一是打造“五宜湖城”。以河湖、生態廊道為脈絡,進一步優化城市布局,打造“宜居、宜業、宜讀、宜視、宜游”的“湖上之城”。二是打造“文旅湖島”。以赤山島國際第一大內陸島為引爆點,全力將赤山島打造成生態湖島、文化旅游島。三是打造“生態湖洲”。在嚴格按政策抓好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湖州資源,為建成洞庭湖國家公園作出積極貢獻。四是打造“魚米湖鄉”。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立足優勢資源稟賦,構建湖鄉特色產業體系,推進生態旅游、現代農業、美麗鄉村融合發展。

      (三)優化城鎮體系發展布局

      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引領作用,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和形態,打造集約高效城鎮空間,著力構建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新格局。

      ——科學確定人口發展規模。根據人口增長及遷移情況,到2025年沅江中心城區人口規模約為30萬人,2035年約為36萬人。

      ——打造功能強化、組團集聚的城鎮體系。建立適合沅江市城鄉統籌要求的空間等級體系,將沅江市打造成為人口集聚、經濟繁榮、品質高尚、生態宜居的洞庭水上城市,提升其在益陽市及湖南省的功能與綜合地位。規劃市域、城鎮、鄉村,形成“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鎮中心村基層村”五個規模等級。

      ——推進中心城區布局優化考慮沅江市綜合情況,優化中心城區“東提西擴南進北拓”布局:

      東提:向東提升,推進老城區提質改造工程;

      西擴:向西擴充,開發“兩湖新區”(胭脂湖、浩江湖);

      南進:向南推進,主動融合“益沅桃城市群”(益陽、沅江、桃江),對接“長株潭城市群”;

      北拓:向北拓展,新建沅江中心城區以北沿湖環線公路、沅共大橋、白沙二橋,連通共雙茶垸、大通湖垸,實現環南洞庭湖區域協調發展。

      解讀四:關于主要任務與重點工程

      (一)經濟實力更加強盛。大力實施“產業強市”,打造現代經濟發展新體系。堅持創新引領,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為根本,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推進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持續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園區高品質發展、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體系,加快構建綠色農業高地、加工制造高地、大生態旅游高地,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沅江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農業生產新型主體,走出一條規模、高效、生態、品牌、智慧、一二三產業融合具有沅江特色現代農業之路,實現農民全面發展、農村全面進步、農業全面升級。

      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依托,以打造特色工業小鎮及外協產業承接地為抓手,以培育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產業集群為重點,做大做強船舶制造業、先進裝備制造業、紡織服裝業、湖鮮食品加工業四大主導特色產業,積極培育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企業主體。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攻關,促進制造業鏈條向上下游延伸、集聚集群發展、高質量發展

      堅持把發展服務業作為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的戰略重點,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化、生活性服務業便利化,積極培育新興服務業,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二)社會民生更加公平。堅持發展以人民為中心,增進社會民生新福祉。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教育、醫療、就業、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高。就業比較充分,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三)文化引領更具特色。加快建設“文化特色市”,厚植高質量發展新支點。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推進沅江“二次創業”,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堅定文化自信,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四)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城鄉融合發展新高地。補齊沅江基礎設施短板,構建立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推進水生態和減災體系、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打造“外暢內序、互聯互通”大體系交通發展格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開啟現代化新征程鋪平道路。

      (五)社會治理更加高效。持續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增強創新創業新動能。堅持依法治市,加強法制建設,大力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完善社會治理新機制,全面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優化創業營商新環境。堅持依法行政,大力推進體制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實現動力轉換

      (六)生態環境更可持續。著力打造“生態名市”,彰顯綠色發展新優勢。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到2025年,全市生態環境建設指標排位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建成國家級生態市。

      解讀五:關于重點任務與行動計劃

      ——交通建設:重點推進“兩路兩橋”,拉通常汨高速,新建漉湖特大橋,打通沅江南部外出口;拉通沅江四共軸線,新建防洪蓄洪安全轉移橋沅共大橋,打通沅江內部循環通道。

      ——城鎮建設:重點推進“兩開兩改”,兩開:兩湖(胭脂湖、浩江湖)新區開發;“兩改”:改造老舊城區(街區)、老舊小區。

      ——現代農業:重點推進“兩區兩業”,兩區:南部城郊生態現代農業示范區、北部生態現代農業示范區;兩業:加快發展“四水農業”(生態優質水稻、生態優質水產、生態優質水生蔬菜、生態優質水果);推進蘆葦綜合利用產業,提升主導特色產品品質。

      ——新型工業:重點推進“兩鎮兩鏈”,兩鎮:胭脂湖智能制造工業小鎮、船舶制造特色工業小鎮;兩鏈:湖鮮食品產業鏈、紡織服裝產業鏈,實現從原料基地、產品研發、精深加工、外協配套、營銷推廣全產業鏈條。

      ——文化旅游:重點推進“兩線兩點”。兩線:沿陸路交通線,打造生態廊道,連接沿線景點景觀;水上游覽線:開辟南洞庭湖水上旅游線;兩點:打造南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赤山國際生態旅游島兩大“看點”。

      ——商貿物流:重點推進“兩園兩港”。兩園:商品貨物現代物流園、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兩港:白沙港口、漉湖港口及其航道疏通。

      ——信息網絡:重點推進“兩站兩網”。兩站:5G基站、大數據中心站;兩網:新型智慧城市網、電商互聯網。

      ——水利建設:重點推進“兩安全兩保障”。兩安全:防洪安全、飲用水安全;兩保障:供水保障、河湖生態功能保障。

      ——生態環境:重點推進“兩治兩綠”。兩治: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兩綠:綠水、綠化。

      ——鄉村振興:重點推進“兩建兩改”。兩建:美麗鄉村建設、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兩改: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殯葬改革。

      ——社會治理:重點推進“兩依法、兩優化”。兩依法: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兩優化:優化營商環境、優化資源配置。

      ——社會民生:重點推進“兩體系、兩提高”。兩體系: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建設、突發疾病防控體系建設;兩提高: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解讀六:關于規劃執行與保障措施

      (一)強化黨的核心作用堅持黨的領導,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為推進沅江“二次創業”,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凝聚各方發展合力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推動政府、社會、市場共同參與規劃實施,形成發展合力。第一、強化政府履責。本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以及重大戰略、重大行動、重大工程,要明確責任主體和實施進度要求。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政策合力。第二、動員社會參與。廣泛宣傳“十四五”規劃,動員全社會支持和參與規劃實施。第三、發揮市場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引導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資源向重大規劃項目配置。

      (三)增強宏觀調控實力。一是建立穩定的財政收入增長機制。靈活運用國家財稅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扶持和杠桿作用,把財源建設與產業結構深度調整有機結合,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重點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鞏固主體財源,培育新興財源,優化財源結構,增強全市經濟發展后勁,確保財政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二是積極爭取“三個重大”支持。加大向上級對接規劃、項目的工作力度,積極爭取將沅江更多的重大戰略任務、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政策改革列入益陽市、省及國家給予重點支持。

      (四)加強規劃銜接實施。充分發揮規劃綱要的統領作用,構建以綱要為核心,重大專項為支撐,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

      (五)狠抓重大項目建設“十四五”期間,投資規劃實施重大項目“532”行動計劃。即重點推進“5大工程”、實施300多個重點項目,總投資2000億元左右。將重大項目建設作為規劃實施的工作載體和重要支撐,不斷調整和充實“十四五”重點建設項目庫,完善竣工一批、啟動一批、實施一批的重大項目滾動推進機制,分年度具體實施。

      (六)加強規劃監督評估。完善規劃評估機制,組織開展規劃實施中期和期末評估,分析檢查規劃實施效果,及時發現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加強發展規劃實施的社會監督,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十四五”規劃實施的良好氛圍。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