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沅江處于“二次創業”、經濟轉型、生態重塑、奮力趕超的關鍵期。為適應新時代,把握新機遇,明確新任務,實現新發展,制定《沅江市“十四五”庫區移民后期扶持發展規劃》。
一、“十三五”庫區移民后期扶持發展發展現狀
“十三五”期間,全市完成了水庫移民貧困人口脫貧解困任務。通過扶持移民產業、開展移民培訓等舉措,全面促進了水庫移民增產增收,推進了移民產業的發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和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切實改善了移民人居環境,建成了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移民鄉村,推進了水庫移民美麗家園建設。
1、移民直補資金發放情況。“十三五”期間,共發放直補資金3099.42萬元,其中2016年發放636.54萬元;2017年發放629.04萬元;2018年發放620.7萬元;2019年發放609.42萬元;2020年發放603.72萬元。
2、項目實施情況。“十三五”規劃期間,全市計劃項目總投資20356.88萬元,計劃項目1043個,至2020年項目及投資全面完成。其中2016年完成投資4182.12萬元,完成項目201個;2017年完成投資4284.62萬元,完成項目244個;2018年完成投資3432.96萬元,完成項目189個;2019年完成投資4327.24萬元,完成項目217個;2020年完成投資4129.94萬元,完成項目192個。
3、后扶規劃及項目實施效果
(1)庫區移民小康目標全面實現。通過后期扶持“十三五”規劃的實施,庫區移民群眾的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2020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99元,比2015年14370元增長52.4%;庫區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4元,比2015年12015元增長71.1%,增幅比當地農村居民快18.7個百分點,移民生活收入水平與當地農村居民水平差距逐步縮小。
(2)庫區基礎設施進一步得到改善。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由2015年的75.36%增加到2020年的80.25%,基本實現了旱澇保收;生產道路方便性占比也由66.67%提高到71.22%;道路硬化率由56.83%增加到81.31%,大大方便了移民的交通出行;飲水自來水由75.85%增加到89.32%,移民的飲水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鋼混或磚混結構住房比例由2015年的83.87%增加到2020年的88.59%,住房條件得到了不斷改善和提高。
“十三五”期間,沅江市庫區移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和提高,但目前仍然面臨一定的困難,與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存在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移民增收產業轉型升級困難。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沅江市雨水充沛,水面資源較為豐富,氣候適宜,適宜種植、養殖項目,但部分渠道、生產道路、排灌站、山塘等農業基礎設仍需要進一步改造或維護,與發展現代農業仍有較大差距;二是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夠,農業產業結構欠合理。農業生產經營仍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比重較高,經濟作物的比重較少,畜牧業和現代養殖業及農業加工相對落后,農產品加工深度不夠,加工轉化和增值率較低。
2.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諸多短板。一是部分村飲水設施需要改造,如四季紅鎮安心村等村的自來水管網為八十年代鋪設的鑄鐵管,水質經常渾濁泛黃;二是部分交通設施需要維護或改造,如胭脂湖街道南竹山村等村主干道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存在交通隱患,同時也不能適應鄉村旅游、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進行拓寬、“白改黑”;三是移民村人居環境需要全面提升,特別是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離“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仍有較大差距。
3.移民創業就業能力仍然較弱。一是部分移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專業技能,只能從事簡單的收入微薄且工作環境差的體力勞動;二是鄉村創業就業服務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移民富余勞動力存在結構性問題、土地流轉和農業季節性問題使農村移民就業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二、“十四五”庫區移民后期扶持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圍繞《國務院關于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發〔2006〕17號)確定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中長期目標,聚焦移民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滿足移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采取得力舉措,精準發力,補短板、促升級、增后勁、惠民生,促進移民產業升級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倡樹文明新風、創新社會治理,不斷增強庫區移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庫區。
(二)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25年,庫區移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移民村社會治理能力得到提升;移民產業升級發展加快,收入水平持續增長。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社會和諧穩定,移民發展動力更足、增收渠道更寬、產業效益更高、人居環境更美、生活品質更優。
2、發展指標。在沅江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的背景下,庫區移民可支配收入同當地農村居民一起保持持續增長。在當地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率的基礎上,通過后期扶持項目的實施移民每年額外增加7.5%的收入,不斷縮小移民與當地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確保2025年移民收入水平達到或超過當地農村居民平均水平。到2025年,庫區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25元,比2020年17648元增長39%,增幅比當地農村居民快2個百分點。
(三)主要任務
“十四五”期間,沅江市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發展主要任務:堅持以產業轉型升級為重點,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推進美麗家園建設為契機,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標桿,促進就業創業能力建設;以精準解困為補充,促進移民收入穩定增長。規劃投資估算總額為45286萬元,其中直補資金發放規劃投資2887.5萬元;移民產業轉型升級規劃投資16697.5萬元;美麗家園建設規劃投資23561萬元;勞動力技能培訓及職業教育培訓投資1800萬元;移民脫貧解困規劃投資340萬元。
1、以產業轉型升級為重點,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堅持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移民所在村為主體,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發揮比較優勢,大力支持移民村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壯大村集體經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增強移民發展內生動力,促進移民持續增收。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依托當地主導產業發展糧食作物、中藥材、油茶、果業、蝦稻共作等產業;支持農業旅游、倉儲、農村信息站等新型業態。
“十四五”期間,規劃移民產業轉型升級項目563個,包括土地開發與整理300畝、中低產田改造8000畝;改擴建排灌站(機埠)3670kW、機井24座、渠道222.54km、涵閘103座、堤壩5km、山塘(水庫)97座、農田水利類其他94宗、生產道路43.9km;建設糧食作物基地45450畝、中藥材5000畝、油茶2000畝、其他林業5000畝、果業37925畝、蝦稻共作16650畝;開發農業休閑旅游等二三產業、農村信息站等項目。規劃總投資16697.5萬元,其中農業基礎設施規劃項目11388.5萬元、現代種養業項目4572萬元、二三產業及其他項目737萬元。
2、以推進美麗家園建設為契機,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精準扶持推進重點移民村建設,使之達到“產業興旺、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聚焦民生福祉,助力移民村美麗家園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創新移民村治理體系,增強移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移民100人以上至300人的移民村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移民300人以上的重點移民村統籌資金實施整村推進全覆蓋,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根本解決移民飲水安全問題,實現移民飲水安全,改造飲水管網20km;庫區和移民安置區交通設施進一步完善、對規劃區內主要交通干道進行提質改造,新(改)建公路500km。公共服務設施持續發展。在移民所在行政村新建醫療衛生室,根本解決移民就醫難問題,進一步完善文化活動中心或文化廣場,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新(改)廣播建設190處,改造學校1.5萬m2、衛生室(院)180m2,完善其他公共服務設施70宗。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開展環境整治1300處、建設路燈5500盞、改水改廁500座,建成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移民新村。“十四五”期間,規劃美麗家園建設項目598個,其中基礎設施項目239個、基本公共服務設施71個、人居環境整治項目288個。規劃總投資23561萬元,其中基礎設施項目10136萬元、基本公共服務設施3429萬元、人居環境整治項目9996萬元。
3、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標桿,促進就業創業能力建設。堅持以市場需求和移民需求為導向,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創業就業培訓,提升移民自我發展能力。全面提升培訓水平和質量,確保有外出務工意愿的移民戶每戶至少1人得到就業技能培訓;確保從事產業開發的移民家庭,得到1次以上的實用技術培訓并掌握相關技術。到“十四五”末期,規劃培訓移民14800人次,新增移民就業技能培訓2800人次、實用技術培訓10000人次,中長期職業培訓2000人次,提高移民就業創業能力,增加收入。努力提升移民勞務創收能力,創造條件促進移民積極就業,使未從事產業開發和創業的移民戶每戶勞務輸出1人以上。規劃總投資1800萬元,其中農業技能培訓400萬元、轉移就業技能培訓600萬元、中長期職業教育800萬元。
4、以精準解困為補充,促進移民收入穩定增長。一是開展避險解困,解決移民居住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和生產資源匱乏不搬遷難以為繼的問題。避險解困規劃涉及16個村,規劃搬遷移民85人。規劃總投資340萬元。二是對移民人數較少且居住分散的散居移民戶實行靶向扶持,幫助移民解決生產生活不便的難題。三是對喪失勞動能力、弱勞動力且低收入的移民戶在獲得社會保障等穩定收益的基礎上,從集體經濟收益中獲得適當的幫扶補助。“十四五”期間,沅江市后期扶持資金發放到人9913人,規劃發放資金2887.50萬元,其中2021年594.78萬元,2022年586.02萬元,2023年577.38萬元,2024年568.86萬元,2025年560.46萬元。
三、實施“十四五”規劃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為保障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規劃的實施,沅江市縣鄉兩級落實“責任主體、工作主體、實施主體”責任,確保“十四五”規劃實施工作的順利開展。沅江市1996年成立水庫移民開發管理局,屬于參公管理單位。2019年3月,機構調整沅江市庫區移民事務中心,為水利局所屬正科級事業單位,主要負責全市水庫庫區移民有關規劃計劃編制、移民工程建設、扶貧開發等工作。在各個鄉鎮,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由鄉(鎮)長負責,并指定一名副鄉(鎮)長分管,確保后期扶持政策在基層的順利實施。
(二)確保資金投入
各部門安排的項目資金,在堅持項目資金的管理主體不變、投入渠道不變、資金用途不變、使用性質不變的原則下,采取項目統籌整合、資金拼盤投入,按規劃安排。各級各類資金按責權統一、管理規范的要求,由各級各部門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以確保項目資金發揮綜合效益。堅持移民工作經費納入當地財政預算,并積極爭取國家、省專項工作經費補助,確保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規劃全面實施。
(三)健全監督機制
(1)稽察、審計機制。自覺接受上級部門開展的稽察、審計工作,同時接受財政等部門的監督檢查。
(2)監測評估機制。配合監測評估單位對后期扶持政策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監測,保障資金使用安全和后期扶持政策的順利實施,對維護移民群眾合法權益、促進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3)群眾監督。在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扶持方式確定時,要充分發揮移民群眾的監督作用,保障人口核定的準確性。在后期扶持項目確定時,要征求移民村(組)群眾的意見;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引入村民自主理財小組,以對項目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反饋。
(4)完善內部監督。加強內部監管是保障后期扶持政策實施的重要保障。通過實行工程監理、項目竣工審計、工程造價咨詢、財政評審等方式加強對移民資金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