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小區改造 既改“面子” 又改“里子”
      發布時間:2025-02-25 09:33 信息來源:新沅江 作者:曹建華 瀏覽量:

      小巷變寬路,樓棟換新裝,小區整潔干凈,暴雨季節積水“頑疾”得到根治,文化活動豐富多彩,鄰里關系和諧融洽……走進韓家汊小區,道路寬闊平整,綠化帶里鮮花綻放,停車位整齊劃一,新建的休閑涼亭和文化廣場上,居民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沐浴著陽光,聊天、下棋,一派祥和景象。

      曾經的韓家汊小區,可不是這樣干凈整潔的模樣。

      “人們穿過雨靴,把澡盆當作船來劃,還搭過便橋,真是想盡了各種辦法。”79歲的袁獻平描述以前小區暴雨受淹時,居民們各顯神通的出門方式。袁獻平所住的二輕局院子建于1992年,因為地勢低洼,過去每年雨季都會淹幾次,短則數小時,長則一兩天,水最深時有1米多。韓家漢小區內有多個像二輕局這樣集中連片的院落,大多建于20世紀90年代,歷經三十多年,道路破損情況嚴重,雨污水管道經常堵塞,亂搭亂建,亂停亂放,雜亂不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上班開車車難行,下班車輛無處停。”人們對此頗有怨言。

      為了增加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背街小巷的改造迫在眉睫。

      拆圍墻,拆違建……韓家漢小區在提質改造中先后拆除圍墻500多米,拆除違建1400平方米;新增公共面積2000平方米,利用騰出的空間,新增綠地面積300平方米,停車位80余個,建成袖珍公園、健身場所等休閑娛樂場所十多處,直接惠及7個庭院,20棟樓棟,650余戶居民。  


      “原來這個位置有一個柜子,里面放著長中短三套雨靴,最長的是齊胸的腰靴,小雨穿短靴,大雨穿長靴,暴雨穿腰靴。小區改造后,再也沒有被淹過了,柜子靴子一起送了人。”袁獻平在自家陽臺上告訴記者。         


      糧食局院子也有三十多年歷史了,一樓住戶在自家門前建圍墻、圈菜地、搭雜屋,樓上住戶擴陽臺,道路破損,交通擁堵等老舊小區的“通病”在這里一樣不缺。“最大的問題是公共區域被擠占,道路變窄,停車困難。”72歲的熊雪梅是這個院子的老住戶,也是這里的樓棟長,他告訴記者,現在還有一家單位在這里辦公,上班人員的車輛加居民車輛遠超院子的容納能力,停車難一直困擾著住戶。

      圍墻拆了,原來每個小院窄小的空間連通起來面積就大了。這里不但建起了生態停車位,還修建了休閑涼亭。環境改善了,居民的心情也舒暢,鄰里之間的關系也融洽了。“最明顯的是電梯的安裝,不同樓層意愿不同,原來難統一意見,通過小區改造過程,從意見分歧到思想統一的磨合,這事順暢多了,我們這個院子現在符合條件的樓棟都裝了電梯。”熊雪梅介紹道。這個院子的住戶,三分之二是原來單位的同事,很多人隨兒女住到了外面,小區改造后,又有六戶搬了回來。“我們院子的二手房很好賣,改造之后的環境不比新建小區差,加之老小區的容積率低,房子都是南北通透,住著舒服。” 熊雪梅說道。


      “老舊小區改造最難的工作是違建的拆除。腳步為親,以心換心,先從黨員、熱心群眾的工作做起,群眾一發動,思想一統一,先從容易的開始拆,到后面別人都拆了,最難的也就拆下來了。”網格員湯偉是小區居民的“老熟人”,他一邊與居民打著招呼,一邊介紹著經驗。


      “我們在老舊小區的改造過程中發現,拆圍墻,先得拆‘心墻’。讓老舊小區改造既改‘面子’、又改‘里子’,既改在小區‘顏面上’、又要改在群眾‘心坎里’。”韓家汊社區黨支部書記李浩波一語點出要害。

      “小區改造本來是好事,做好事的過程不能讓群眾再生積怨,拆的雖然都是違建,但沒有一處是強拆。拆之前得把思想工作好,要讓群眾拆得心甘情愿。”李浩波說道。整個拆違工程,最難的是一位下崗職工靠圍墻搭建的一個攤位棚,因為位置較好,每年有幾萬元收入,社區工作人員多次上門做工作,都無功而返,一時陷入了兩難:不拆影響改造整體規劃,拆了斷了人家財路,而且事主思想還沒做好,怨氣難消,阻力較大。為了這事,社區組織事主及居民代表開會討論,把改造方案及拆違困難擺在大家面前,大家拿主意,想辦法。居民代表們一邊強調一定得拆,一邊幫事主為以后的生計想辦法出主意,最后事主在大家的勸說下,同意拆除攤棚,兩夫婦另謀職業。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小區居民共商改造方案,共面拆違困難,加強了聯系,融洽了關系,同時,在互相監督與約束下,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我留意到一個細微卻明顯的變化,如今亂扔垃圾的現象少了很多。以前小區環境臟亂差,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大家亂扔垃圾的習慣。但現在小區環境如此整潔,讓人都不好意思再亂扔了。現在小區內的環境清掃,基本上清掃的就只有樹上掉落的樹葉。”網格員湯琪說道。

      小區改造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居民們內心的文明之門。韓家汊小區通過物化改造,不僅硬件設施得以更新換代,老舊小區煥發新顏,居住環境大幅改善,居民的精神風貌也發生了蛻變。

      嶄新的健身器材錯落分布在綠意盎然的休閑區域,精致的文化長廊展示著美德故事與文明標語。居民們在使用新設施、欣賞新景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開始關注自身行為對城市形象的影響。方方面面點點滴滴的改變,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養,讓文明之花在小區每一個角落悄然綻放。

      責編:黃澤東  審稿:黃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