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沅江市財政局!

      加入收藏 | 返回主站

      最是迷人好家風

      來源: 沅江市財政局 作者: 日期: 2020-03-02 17:34
      【 字號:
      打印

        中國人歷來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家庭、國家與世界,在我們的祖先看來其實是有著極為天然的密切關系。每個人都應該“慎獨”,追求自我完善,在家里履行家庭的義務與責任,傳習那些利于社會進步的使命,為走向社會做必要的準備。因此,中國人歷來講究讓家庭成為通往社會的橋梁,而非只是繁衍人口的一般存在。那些能夠在家庭里習得一些好的本領與規則,到社會上立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便也積累了優秀的、成功的家教,樹立了為后人可取的風范。外國作家莫爾曾經說過:“走遍天涯覓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的人,回到家里就發現它了。”那是因為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所形成的感人風氣,具有很強的黏合力、凝聚力,是構成自己文化、道德素養和心靈依傍的重要部分。每個人與生活打交道能力的提高,與家風有著緊密聯系。我們能不能搞好自身的修養,能不能擁有治國平天下的志向,和自己的家庭是不是有美德風范、是不是具有一些鼓舞人奮進的品格和力量大有關系。古人講究家規,社會的先進分子、老一輩革命家嚴家風、樹家風,同時,每個普通中國人的家庭都是很講究家風的,其普遍性、傳承性、先進性,是中國家庭文化的恒久亮色。如何讓這個亮色傳之久遠、得以弘揚,風成化習,是要有好辦法的。

        中國散文學會、江蘇作家協會和江蘇省高郵市紀委就想了個筆墨賽事的好辦法,他們聯合舉辦“珠湖清風杯”全國清廉家風故事征文大賽,把群眾發動起來,讓大家拿起筆,將自己家庭的家風家教與人生過往聯系起來,把昔日難忘的經歷落在紙上,以切身體驗和人生經驗講述家風的中國故事,回望中華美德,弘揚家風傳統,很有創意,也很有意義。我讀著那些獲獎作品,樸實的文字、真摯的情感,讓我受到很大感染與啟迪,一時忘掉了窗外的喧囂。獲獎作品結集為《清廉家風最迷人——清廉家風故事百題》,為之作序,我很愿意。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是否健康要看家風是否醇厚、正直、綿長。一個家族能夠形成子孫后代恪守的好家訓、清廉家規,那是足令每代家族成員自豪的源泉,這筆精神資源不一定看得見摸得著,但給予人的實惠卻是久遠深刻的,并且到一定的時候,在一些重大人生抉擇的關頭一定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家風往往具體而微,能讓人感同身受,是長期形成的具有鮮明家族特征的文化傳承,久而久之就落實為一個家庭里最寶貴的“核心競爭力”。好家風是最能陶冶性情、培養品格的無形資產,會成為一代代反復回味與遵循的尺度、標桿。比如,山東菏澤孔金泉以《一畝三分地》為題,講述了一個母親在全家搬到城市生活之后,非要留下“一畝三分地”的故事。這位母親每逢節假日和收種季節就讓全家人親近這一畝三分地,當一家人與土地相處久了,便自然而然地愛上了土地、勞動與大自然,而這種愛便深情而綿長。“一畝三分地”傳承的是有根的生活,這塊地讓家人不驕不躁、不卑不亢,牢記勞動、勤儉、愛糧食,牢記土地對人的賜予,對人有終生的恩澤,讀來感人至深。再比如,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些人對做老實人、辦老實事不感興趣了,這說明社會風氣出了問題。湖北棗陽楊瑩的《膽小者的小幸福》反復講母親教自己膽子小一些的故事,“不管多少錢,不是你的,你拿著,早晚都像有牙在咬你的手。退回去,讓你每晚都能睡個安生覺,值得!”母親還教育作者“不要丟自己的人”,這些教誨的核心就是崇尚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做事,只要清白做人、老實做事,讓父母安心,便是最大的孝。故事的寫作者沒有什么文學功底,不會講究修辭,但他們用故事說話,從人生經驗提煉哲理,很感人、很讓人服。

        這些獲獎作品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善于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入手展開敘事,敘事落點小,行文細,通過慢慢鋪展生活中的一個個細節,講述家風的延續。如江蘇邗江紀傳如寫外婆針線笸籮中有把一尺長的木制黑尺,別看不起眼,傳承的卻是勤勞、愛心、不自私、顧他人的家風。如安徽合肥張恒寫母親,其一片苦心,教育方法別具一格,母親提醒兒子在人生路上勇往直前,是從讓他穿著新鞋抬便桶澆地寫起的。為什么非要穿著母親辛辛苦苦做好的新鞋去澆地呢?母親就是想要兒子明白,現實并不像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走過泥濘,才能使自己有所收獲,為此,不要瞻前顧后。全文沒有一字講大道理,全憑細節說話,無聲勝有聲。再如河北石家莊陳云芳講的“一桿秤精神”,告訴我們,清廉的核心是公正、誠信和無私。“祖父過的秤很公平,秤也很靈,幾兩幾錢都清楚,幾毛幾分,哪怕一分錢,都不少給。”不占便宜便是清廉的開始和本質,從祖父那里留下來的“一桿秤”精神,讓公平、敦厚和為人以誠,顯得格外芬芳。

        獲獎的清廉家風的故事,把人們帶回到了那些難忘的艱苦歲月,帶回到我們國家經歷過的戰亂、饑荒與動蕩歲月。在經歷過經濟困難、物資匱乏以及災荒的磨難之后,我們的民族依然屹立于東方,而且于世界之林樹立起了自己的民族風范,就在于我們民族有信念,有不渝的清廉堅守。黑龍江哈爾濱王德君為我們講述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場“酒事”,正是許許多多艱難困苦中的一場難忘的家風演練。歡送即將離別鄉村的三個知青,爺爺一家人為讓離別宴的氣氛濃烈一些,想盡了辦法。大家吃驚地發現,飯桌上的魚和雞,是奶奶用地瓜面捏的,它們有嘴有翅,有模有樣,燜過燉過,撒了鹽,味道極好,一頓飯大家喝得東倒西歪,又哭又笑,其實那一碗碗“酒”,都是從老井里新汲上來的井水,“清爽哇涼,還帶著一絲絲兒透心的甜潤”,大家吃得香,喝得高興,那里面有四五年的情分,有對集體利益的維護,才使人如醉如癡。中國老百姓向來就會以苦為樂,情分對他們來說異常值得重視,在他們心里,沒有什么比勞動中建立的友情更重要,但無論是誰,都不能慷國家之慨,“別說一壇子酒,就是一根草,也是村集體的,不能亂動。”作者的爺爺當年對知青孩子說,國有法,村有規,是規矩就得守著、敬著,才不會惹禍上身,才能問心無愧。第二天,三個知青走了,爺爺去村口送他們,這爺兒四個全把腰身挺得像白樺一樣直。

        “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而同時也蘊藏著甜蜜之愛的地方。”英國作家蕭伯納曾這樣說。我們愛家、留戀家,是因為我們反反復復地看到,那些正直、清廉、符合人性和道德律令在無形中會為家庭不斷樹起值得效仿的風范。獲獎作品告訴大家,無論是“餓死迎風站,不侵一穗谷”“人不清白不當干部”,還是“父親教我要清貧”“最是清風能致遠”,都生動地說明,只要立世做人的風范得以傳承,家就有凝聚力,只要堅持從點滴做起,就能看到積涓涓細流以成江河的美好現實。中華民族從來沒有被任何形式的壓迫所征服,就是因為在我們的傳統中、在我們骨髓里,沉淀著光榮、堅毅的品格,有每個家庭對“苦日子里的財富”的執著珍重。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諧、民風社風更醇厚,人人有責,家家有責,這是中國夢的應有之義,同樣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所在。有位外國作家曾說,你將擁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那個家庭重要,這很有道理。對于每個有了自己家庭的新一代年輕人來講,愿意傳承父輩的好家風很重要,敢于和善于樹立新時代屬于自己的家風,則更緊迫。我們在江蘇邗江畢葉《給女兒的一封家書》里,看到了青年人樹立家風新標桿的努力,傾吐了屬于新一代的心聲,同樣很令人欣喜。

        有了新人的成長,清廉良好的家風一定會在中華大地代代相傳。(中國文化報 梁鴻鷹)



      稿件來源:河北文明網


      關閉本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