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時代大潮,不論是紙質書、電子書,不論是看書、聽書,不論是新聞、小說、理論讀物,只要靜下心來、學思踐悟,都可提倡。
近日,社區組織了一場好家風交流會,居民老張介紹的“早上聽廣播、晚上看聯播、中午讀報看全國”的經驗引發點贊,老張說,家風要好,精神營養一天也不能少。
如今我們在身邊不難看到:有些家庭的裝修豪華,但留給書架的位置越來越小,書也讀得越來越少,許多甚至成了擺設,上面布滿塵土;有的家庭吃穿玩樂非常大方,可用在訂閱報刊、讀書學習上的卻比較摳門;有的家庭熱衷娛樂八卦、張口閉口小道消息、鄰里是非,卻對國內外大事漠不關心;有的家長要求孩子認真學習,自己卻幾不讀書……相較于老張的家風,這些疏于讀書學習的家庭現狀值得引起思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好家風無疑是家庭最好的精神遺產,也是對子孫最大的饋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的家訓便有“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古往今來,很多人才輩出的家庭、家族,都有著優良的讀書傳統。錢穆、錢玄同、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家人才輩出,其中奧秘為何?原來,“子孫雖愚,詩書須讀”的錢氏家訓世代流傳,“宣明禮教,讀書第一”的家風功不可沒。
“讀書第一”在當下并不過時,在貧困里、苦難中,需要讀書圖強、改變命運;在富足和成就時,更要堅持讀書,讓發展得以穩固、持續、長遠。可是,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8本,其中還包含教材和教輔類書籍,讀書的現狀的確并不可觀。原因為何?原來當前不少人認為,自己生活越來越富足,可以“安于現狀”,似乎就不用通過讀書尋求多大的改變;或者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讀書的成果又不能在短時期“變現”,于是拿起書籍、報刊的時間越來越少。
豈不知,讀書涵養氣質、豐富精神,讀書滋養家風、影響久遠。有學者指出,雖然讀書很多時候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不能馬上改變人們的生活狀況,但受到它潛移默化積極影響的人,往往可以獲得更大成就,眼前的“無用”實際上是長遠的“大用”。這也難怪古人以“書香”謂之,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也才能更好修身、齊家。
當然,讀書并不必拘泥形態和形式。近年來我國國民人均的電子閱讀量逐步上升,成年國民每天接觸新興媒介的時長整體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手機閱讀接觸時長增長顯著。順應時代大潮,不論是紙質書、電子書,不論是看書、聽書,不論是新聞、小說、理論讀物,只要靜下心來、學思踐悟,都可提倡。當前,國家對全民閱讀日益重視,我們大可在此時把讀書的家風培育起來、傳遞下去、澤被后人。
作家梁曉聲曾說過: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讀書傳統的家風;書架,應該是一個家庭最好的不動產。誠如斯言。(于保月)
稿件來源:河北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