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2-11-18 15:14 信息來源:沅江市人民政府 作者:市衛健局 瀏覽量: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湖南省委省政府和益陽市委市政府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決策部署,推動沅江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國辦發〔20225號)、《湖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湘中醫藥函〔202192號)、《益陽市“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益政辦發〔20217號)和《益陽市貫徹落實〈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益政發〔201711號)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十三五”工作基礎

      1.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成效矚目。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關口前移、早期介入、全程參與,全市重點人群均采取中醫藥湯劑早期介入預防,成效明顯。積極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優勢,全面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共發放中醫藥預防湯劑4萬余劑。

      2.中醫藥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把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十三五”期間制定并印發《沅江市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協調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市衛健局內設中醫藥管理股,配備了專職工作人員。

      3.中醫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中醫醫院完成整體搬遷,2018年成功創建為二級甲等中醫醫院,2020年啟動中醫院門急診大樓建設工程。積極牽頭組建縣域醫共體。全市現有9個鎮中心衛生院和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了標準化的中醫館,大部分中醫館運行良好,建成率86%20208月,沅江市婦幼保健院中醫館正式啟動運行。增設備案制中醫診所6家,中醫綜合診所3家。

      4.中醫藥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中醫體質辨識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納入公共衛生管理,全市0-3歲兒童、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健康管理覆蓋率分別達到75%65%以上,優于全省平均水平。中醫藥專科優勢不斷增強,新增市級中醫重點專科2個。

      5.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人才隊伍有序增容,素質逐年提高。組織開展了湖南省基層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項目,培養學術經驗繼承人3名。“十三五”期間共完成2名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中醫類別醫學生的招錄工作。

      6.中醫藥產業發展不斷加快。我市中醫藥資源優越,有沅江枳殼、吳茱萸等中藥材區域品牌,是有名的“枳殼之鄉”。沅江枳殼中藥材正積極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和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7.中醫藥文化傳播不斷提速。我市成功舉辦“中醫中藥中國行”等中醫藥健康文化大型主題活動共6次,組織大型中醫藥知識培訓4次,各相關單位共開展中醫藥知識宣傳和義診活動百余次,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群眾受益明顯。

      專欄1 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指標

      類別

      具體指標

      2015

      實際值

      2020

      完成值

      中醫醫療資源

      中醫類醫院(所)

      1

      2

      中醫類醫院床位數(張)

      120

      336

      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醫類醫院床位數(張)

      0.21

      0.56

      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0.16

      0.29

      衛生機構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人)

      95

      174

      衛生機構中藥師(士)(人)

      28

      47

      中醫醫療服務

      中醫總診療人次數(萬人次)

      --

      10.76

      中醫醫院診療人次占醫院診療人次比重(%

      --

      9

      中醫醫院出院人數(萬人)

      --

      0.35

      中醫醫院出院人數占醫院出院人數比重(%

      --

      1.2

      (二)“十四五”發展機遇

      中醫藥被列為國家發展戰略,中醫藥價值和獨特作用日益顯現,中醫藥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

      黨中央、國務院把中醫藥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強調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國家、省、市把人人享有高質量中醫藥服務作為重大民生問題加以解決,社會各界對中醫藥工作高度關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的經驗為中醫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人民群眾對中醫藥需求的不斷增長為中醫藥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市的中醫藥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提高,中醫藥事業發展處于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

      (三)主要挑戰

      1.中醫藥管理體系和統籌協調機制不夠健全,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還未落地落實。

      2.中醫藥服務體系不夠完善,中醫醫療機構服務占比偏低,中醫藥作用發揮不充分,專科專病影響不大。中醫藥融入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機制有待完善,中醫藥機構應急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滯后等。

      3.中醫藥產業發展缺乏有力統籌,政策支持乏力。中藥材種植分散,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水平較低,品牌知名度不高,資源優勢發揮不充分。中藥材種植規模不夠大,競爭能力不夠強,核心技術缺乏,創新能力不足。

      4.中醫藥人才匱乏。人才總量不足,隊伍年齡普遍偏大,斷層嚴重,基層人員、高層次人才尤為緊缺。沒有形成長期的、穩定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三高四新”戰略要求和益陽市委、市政府有關中醫藥工作的統一部署,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帶來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以服務人民健康為中心,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主線,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為動力,堅持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和多元價值作用,推進全市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推進健康沅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全民共享發展。以保障人民健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加強中醫藥質量監管,保障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醫藥服務。

      堅持中西并重發展。貫徹落實中西醫并重衛生健康方針,把中西醫放在同等位置,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推動二者優勢互補、統籌發展、協同創新。

      堅持傳承創新發展。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堅持中醫藥原創思維,加強沅江名醫、名家、名科的學術傳承和名術、名方、名藥的挖掘應用,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推動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

      堅持統籌協調發展。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積極推動創新平臺、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積極推動中醫藥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培育和引進高新技術企業,探索中醫藥產業綠色發展的新模式。

      堅持改革持續發展。建立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完善適合中醫藥發展的評價體系和標準體系,促進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發展目標

      以傳承創新為動力,以服務“健康沅江”建設為總目標,著力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以益陽市建設湖南省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先導區為契機,我市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到“十四五”期末,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基本健全,中醫藥繼承與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到2025年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類醫院床位數達到0.95張,每千人口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62人;中醫藥健康質量和效能顯著提升,中醫藥健康發展的體系建設更加完善,中醫藥公共衛生的應急能力大力提升,中醫總診療人次占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比例達到17.40%以上;中醫和中藥、事業和產業協調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總規模年均增速達10%以上;0-3歲兒童、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分別達到85%75%;加強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普及力度,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達到28.78%,實現中醫藥強市的穩步發展目標。

      專欄2 主要發展指標

      序號

      類別

      主要指標

      2020

      2025

      屬性

      1

      衛生健康資源

      中醫類醫療機構數(個)

      11

      15

      預期性

      2

      中醫類醫院數(個)

      2

      2

      預期性

      3

      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類醫院床位數(張)

      0.56

      0.95

      預期性

      4

      每千人口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0.29

      0.62

      預期性

      5

      衛生健康資源

      每萬人口中醫類別全科醫生數(人)

      0.28

      0.6

      預期性

      6

      二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醫院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比例(%

      50

      60

      約束性

      7

      設置治未病科的二級及以上中醫類醫院比例(%

      --

      100

      預期性

      8

      衛生健康服務

      設置康復(醫學)科的二級及以上中醫類醫院比例(%

      100

      100

      預期性

      9

      設置感染性疾病科的二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類醫院比例(%

      --

      100

      預期性

      10

      衛生健康服務

      設置老年病科的二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類醫院比例(%

      --

      100

      預期性

      11

      設置中醫類臨床科室的二級及以上公立綜合醫院比例(%

      100

      100

      預期性

      12

      設置中醫類臨床科室的二級及以上婦幼保健院比例(%

      100

      100

      預期性

      13

      公立綜合醫院中醫床位數(張)

      20

      50

      預期性

      14

      設置中醫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比例(%

      86

      100

      預期性

      15

      中醫總診療人次占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比例(%

      9

      17.4

      預期性

      16

      中醫類醫院出院人數占醫院出院人數比例(%

      9

      20

      預期性

      17

      0-36個月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率(%

      75

      85

      預期性

      18

      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

      65

      75

      預期性

      19

      中醫藥產業

      中醫藥健康服務總規模年均增速(%

      --

      10

      預期性

      20

      健康

      文化

      中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

      --

      28.78

      預期性

      三、重點任務

      (一)全面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1.加強中醫藥應急與救治能力建設。建立中醫藥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網絡和應急救治工作協調機制,發揮中醫藥應急救治和重大傳染病防治能力。建立健全“平戰結合、中西醫并重”防控機制,組建中醫疫病防治隊伍和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培養4名以上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制定診療方案、組織專家團隊和醫療救治、指導社區防控等,支持醫療衛生機構在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

      2.提升中醫藥綜合服務質量。優化市中醫醫院醫療服務,以骨傷、針灸、推拿、康復等特色專科為重點,爭創1-2個省級重點專科,2-3個市級重點專科;強化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作用,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推進市中醫醫院設置治未病科室,推廣一批治未病干預方案;開展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柱側彎、0-3歲兒童、孕產婦、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中醫健康評估、干預調理、健康管理等治未病服務;推進市中醫醫院設置發熱門診。

      3.強化基層中醫藥服務內涵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建制鎮(中心)衛生院實現“中醫館設置”全覆蓋;推進基層中醫藥技術人員“縣管鄉用”管理機制;加強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的培訓和指導,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中心)衛生院能夠開展10種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8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提供中醫藥服務,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診療量占比不低于35%

      4.推進中西醫協同服務行動。強化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和專科醫院中醫類臨床科室和中藥房建設,加強臨床科室中醫醫師配備,打造中西醫結合團隊,開展中西醫聯合查房、會診和中西醫協同的多學科診療模式,推廣“宜中則中、宜西則西”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鼓勵科室間、院間和醫聯體內部開展中西醫協作,發揮中西醫結合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創新婦幼中醫藥服務模式,為婦女兒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中醫藥預防保健和疾病診療優質服務。

      5.提升中醫醫療信息化水平。深化中醫藥信息化技術應用,推進以中醫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實施“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服務”行動,構建市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推進中醫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

      專欄3 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

      1.中醫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建設。做優做強中醫優勢專科,爭創1-2個省級重點專科,2-3個市級重點專科。

      2.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中心)衛生院能夠開展10種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8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提供中醫藥服務,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診療量占比不低于35%

      3.中醫醫院應急救治能力建設。培養4名以上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防治骨干人才。

      (二)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

      1.健全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市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市中醫醫院硬件設施,加強名科建設,提升服務能力,支持市中醫醫院建設2個中醫特色優勢專科,建設成為市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基地。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市血吸蟲病專科醫院均設置標準化中醫藥科室,鼓勵民營中醫醫療機構連鎖經營。推進中醫館建設,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制鎮(中心)衛生院中醫館全覆蓋。對已經建成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中心)衛生院中醫館提質升級,力爭30%的中醫館建設成“旗艦中醫館”,對15%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開展“中醫閣”建設。有序發展中醫診所、門診部、名醫堂以及中醫特色專科醫院、中醫康復醫院。

      2.推動中醫醫聯體和醫共體建設。強化市中醫醫院牽頭組建縣域緊密型中醫醫共體,促進優質資源下沉,建立雙向轉診制度。市中醫醫院建立制劑室,自主研發制劑,支持中藥自制制劑在醫聯體等范圍內調劑使用。

      3.建立健全現代中醫醫院管理制度。持續推動市中醫醫院探索建立體現中醫醫院特點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完善中醫醫院章程。常態化推進市中醫醫院績效考核工作,建立完善中醫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

      專欄4 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

      1.加強市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市中醫醫院硬件設施,加強名科建設,提升服務能力,支持市中醫醫院建設2個中醫特色優勢專科,建設1個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基地。

      2.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市血吸蟲病專科醫院均設置標準化中醫藥科室。

      3.100%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制鎮(中心)衛生院建成中醫館。對已經建成的中醫館提質升級,力爭30%的中醫館建設成旗艦中醫館,對15%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開展中醫閣建設。

      (三)注重人才培養,激發人才隊伍新動能

      1.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國家中醫藥人才培養項目,強化中醫思維培養,培養高水平中醫藥特色臨床領軍人才和多學科交叉的中醫藥創新型領軍人才。加強市、鎮、村衛生技術人員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培養基層實用型人才。大力構建中藥材種植、傳統制藥、鑒定、炮制技術和老藥工經驗技術傳承、中醫藥健康服務等中醫藥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梯隊。鼓勵符合條件考生報名參加中醫類別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和中醫類別本土化人才培養,鼓勵各醫療機構非中醫類別醫師參加“西學中”培訓。加強中醫護理人員配備與開展中醫護理骨干培養,提高中醫辨證施護和中醫特色護理水平。

      2.加強中醫藥學術經驗傳承。支持市中醫醫院建設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立高年資中醫醫師“師帶徒”制度,與職稱評審、評先評優等掛鉤。規范民間中醫醫療工作,鼓勵確有專長的中醫人才發揮一技之長,促進民間特色技術療法的傳承發展。

      3.健全中醫藥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完善以品德、能力、實績為導向的中醫藥人才評價機制,加大業務能力和工作實績在中醫藥職稱評聘中的比重,對長期服務基層的中醫醫師職稱晉升適當放寬條件。鼓勵退休中醫醫師到基層服務,提倡中醫醫師開展多點執業。建立中醫藥人才獎勵機制,開展本市名中醫評選和省、市名中醫推薦。建立人才引進、定向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等體制機制,完善人才薪酬、社保、醫療、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務措施。

      專欄5 中醫藥人才培養工程建設

      1.每年有計劃引進10-15名中醫類別執業醫師。

      2.鼓勵各醫療機構非中醫類別醫師參加西學中培訓,支持培訓50人次。

      3.鼓勵符合條件考生報名參加中醫類別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和中醫類別本土化人才培養。

      (四)促進中醫藥產業健康發展

      1.強化中藥材種植標準化建設。依托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科學布局,按照益陽要求的“一縣一特”的產業發展模式,充分挖掘利用特色中藥材資源,加強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逐步形成中藥材品種種植優勢產業帶。促進中藥材產業的規模經營,發展“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完善中藥材企業和合作社與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組織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提高中藥材種植的標準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水平。支持農民跨區域成立藥材產銷合作組織,鼓勵農民優化土地要素配置,降低中藥材生產的綜合成本,提高中藥材種植的旱澇保收能力。積極推進中藥材的設施化育苗、標準化栽培、機械化耕種、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模式與技術,不斷提高中藥材種植的綜合生產能力。

      2.加強中藥材品牌建設。培育、保護、推廣沅江枳殼、吳茱萸等中藥材區域品牌,支持沅江枳殼中藥材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和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打造環洞庭湖區中藥材產業帶。支持有條件的鎮和村開展自采、自種、自用中藥材,鼓勵有條件的鎮和村開展中藥材基地建設,生態化、規范化種植與當地相適應的中藥材。積極推廣“沅江枳殼”等道地中藥材,創建省級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基地、道地與特色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推進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3.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中藥材加工業和制藥工業,著力培育和扶持產業龍頭,不斷提高中藥材精深加工水平,不斷拓展藥材加工領域,實施龍頭帶工業、工業促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戰略。利用中藥生物工程等新興技術,加強對中藥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推動高質量發展由中藥原料向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中成藥、保健品、日化用品等全產業鏈延伸。

      4.推動中藥流通市場專業化。在高度重視種植、加工業發展的同時,積極培育中介組織和藥材、藥品營銷經紀人,建立健全流通體系,加強產銷對接,加快市場升級,不斷拓寬銷售市場,實施大產業、大市場發展戰略。

      專欄6 中醫藥產業振興工程建設

      1.加強中藥材品牌建設,打造至少1個道地中藥材品牌。

      2.加強中藥材基地建設,建設1個道地藥材示范基地,積極創建省級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基地、道地與特色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

      (五)實施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

      1.提升中醫藥文化內涵。建設中醫藥文化廣場,打造中醫藥文化地標,加強市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展示沅江中醫藥文化魅力。創新科普形式,廣泛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資源,創作具有特色的中醫藥文化科普精品。

      2.加強中醫藥精華傳承研究。開展中醫藥專長絕技收集整理工作,搜集整理中醫藥經典名方、民間驗方、秘方和傳統療法,加大傳統制藥、鑒定、炮制技術和老藥工經驗技術傳承力度。完善學術傳承制度,實現數字化、影像化記錄和存儲。

      3.創新中醫藥醫養結合模式。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療和康復中的獨特作用。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太極拳、八段錦等養生保健方法。推廣市中醫醫院“醫養結合”經驗,促進中醫醫療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居民家庭,打造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示范機構。

      4.促進中醫藥與多產業融合發展。促進中醫藥產業與旅游業有機融合,推進“生態旅游+中醫藥+康養”等多元化健康產業模式。推出康復理療、健康養生等精品旅游線路,打造中醫藥特色小鎮和特色街區,助力鄉村振興。

      專欄7 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建設

      1.中醫藥文化宣傳基地建設。市中醫醫院建設1個中醫藥文化廣場,基層醫療機構建設3個以上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

      2.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示范單位建設。爭創1家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示范機構。

      (六)建立全過程的監管體系

      1.加強中藥藥事管理。加強醫療機構中藥飲片質量控制,對中藥飲片供應商資質進行評估,執行藥品采購、驗收、儲存養護、調配、中藥煎煮、處方專項點評等制度,定期對中藥飲片質量進行監測,促進合理安全使用中藥。

      2.加強中藥材監管體系建設。強化中藥材道地產區環境保護,嚴格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使用管理,分區域分品種完善中藥材農藥殘留、重金屬限量標準。鼓勵醫療機構應用傳統工藝配制中藥制劑,強化中藥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加強道地中藥材種植、加工、流通、使用全過程溯源管理,重點品種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

      3.加強市場安全監管。加強特色中藥資源監控和保護,對中醫藥系列產品的過期、假劣等重點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完善“三位一體”藥品風險防控體系。推進“智慧+信用”監管,全面提升藥品監管效能,加強藥械化監管隊伍建設,多部門協同監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全面加強黨對中醫藥工作的領導,把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確中醫藥管理責任,形成權責清晰、管理順暢、運行高效的中醫藥管理體系。完善市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按照職能分工,落實各級黨委、政府發展中醫藥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強溝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進中醫藥發展的強大合力,促進中醫藥事業產業協調發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用好用足各方面鼓勵和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衛健、醫保、財政、發改、科工、農業農村、市場監管、人社等部門要加強與省、益陽市有關部門銜接,努力在基礎設施、人才隊伍、醫療改革等方面爭取更多支持。落實省、益陽市有關醫療機構中醫藥報銷、中藥飲片炮制使用、中藥制劑管理等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中醫藥管理政策。建立持續、穩定的中醫藥發展多元投入機制,在衛生健康投入中統籌安排中醫藥事業發展經費并加大支持力度,探索設立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運作的中醫藥發展基金。

      (三)營造良好氛圍。綜合運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數字智能終端、移動終端等新型載體,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知識,宣傳中醫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強中醫藥科普專家隊伍建設,支持市中醫醫院與文旅廣體局聯合出版中醫藥科普手冊、制作中醫藥科普視頻、開展健康科普講座等活動,推動中醫藥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形成全社會“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的濃厚氛圍和共同發展中醫藥的良好格局。

      (四)強化規劃實施。將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衛生健康發展規劃,統籌布局、協同推進。做好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統籌考慮中醫藥產業布局和資源配置,優先保障重大項目的建設用地需求。中醫藥管理部門要加強對轄區內中醫藥工作的培訓、指導和督查,各相關單位要結合實際制定年度任務目標,扎實推動各項工作落實,促進規劃順利實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