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DR-2019-01001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蘆葦場,市直各單位,垂管單位,駐沅單位:
《沅江市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與實施辦法(試行)》已經市人民政府2019年第6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沅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9年10月15日
沅江市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與
實施辦法(試行)
為全面落實中央、省、益陽市關于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準確反映我市高質量發展成效,進一步推動我市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制訂本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與實施辦法。
一、總體要求
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深入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發展戰略,緊扣“一個要務、三個生態”核心思路,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創新引領、生態優先、為民利民,深入實施產業興市、創新驅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全力打好“三大攻堅戰”,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守底線,推動沅江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二、基本原則
(一)突出發展高質量,體現市情。注重質量效益、創新引領、生態優先、為民利民,實現創新為第一動力、協調為內生特點、綠色為普遍形態、開放為必由之路、共享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二)突出新目標要求,體現統籌。著重體現高質量發展新任務、新要求、新動力,圍繞產業興市、創新開放、三大攻堅戰、鄉村振興等,落實“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發展要求。
(三)突出群眾獲得感,體現民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關注的事情。在各指標體系中,突出反映基礎設施、生活環境、就業收入、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公共服務和民生保障類指標,讓群眾享受高質量發展成果。
(四)突出科學合理性,體現實用。突出全面性、系統性、科學性,監測考核指標數量適度、簡明直觀,便于考核,全方位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選取的指標具有較強的公認性和針對性,具有較為完備的統計制度保障,數據獲取具有較好的延續性、可操作性。
三、主要內容
該指標體系主要作為全市高質量發展的宏觀引導,側重發揮綜合導向功能,圍繞“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沅江”,從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生態環境、城鄉建設、人民生活、社會安全等方面設置6大類57項主要指標。
(一)經濟發展類
主要從綜合效應、持續發展、開放發展等方面,反映經濟發展水平、效益、質量、創新、持續、開放等內容。共設置19項指標。
(二)資源利用類
主要從園區單位建設用地稅收收入、當年新開工工業項目投資強度、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比、單位GDP能耗降低率、耕地面積保有量、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等方面,反映用地投入效率、耕地保護、能耗控制、農業基礎設施支撐能力等內容。共設置6項指標。
(三)生態環境類
主要從城鎮污水集中處理、垃圾分類集中處理、森林覆蓋、空氣質量、地表水、III類水體比例、地質災害隱患消除等方面,反映污染物處理、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等內容。共設置8項指標。
(四)城鄉建設類
主要從行政村公共交通、綜合性文化服務、自來水普及、衛生廁所普及、常住人口城鎮化、光纖和4G覆蓋等方面,反映村級基礎設施、農村自來水、農村衛生廁所、公共交通、農貿市場建設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共設置11項指標。
(五)人民生活類
主要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醫保參保率、養老保險參保率、城鎮登記失業率、農村貧困發生率、社區(村)養老院覆蓋率、萬人常住人口全科醫生數、高中毛入學率等方面,反映居民收入、社會保障、精準扶貧、醫療資源、教育水平等內容。共設置8項指標。
(六)社會安全類
主要從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群體性事件、生產安全事故、火災事故等方面,反映防范化解風險、生產安全、社會公眾安全、交通安全等內容。共設置5項指標。
四、監測辦法
(一)評價范圍。市本級及各鎮、場、街道。
(二)評價頻率。每季度調度一次數據,每半年開展一次監測評價,每年進行一次考核評比。
(三)評價方法。根據各指標的重要程度賦予不同的權重,分別計算各指標的當期實際完成情況,采用綜合加權評分的統計方法計算綜合得分,以綜合得分評價分析高質量發展進程,開展監測考核,具體監測考核細則由市發改局牽頭制定。
市直相關責任部門動態把握《沅江市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試行)》相關指標在益陽市的排名,指導相關部門單位完成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年度目標任務。
五、工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監測評價工作由市人民政府牽頭,市發改局、市統計局共同組織實施,市直有關部門和單位共同參與。市發改局、市統計局負責監測評價工作日常管理,共同對監測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動態修訂;市直部門負責制訂本部門承擔監測相關指標的實施細則,并做好統計制度設計和實施、指標動態修訂、指標數據分析和報送。
(二)健全工作制度。建立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由市發改局牽頭,市直有關部門組成,共同監測分析全市高質量發展情況,定期部署推進相關工作。
(三)開展監測評價。監測數據均由市直部門按照分工負責采集。市直相關部門對本部門提供的指標數據負總責,包括建立完善指標數據統計調查制度,強化監測評價的規范化、制度化,確保數據客觀真實。市統計局對各部門數據進行匯總處理。
(四)強化成果運用。市發改局、市統計局根據高質量發展監測統計數據,形成全市高質量發展監測報告報送市委、市政府、市人大,作為對主要責任單位年度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
附件:1.全市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試行)
2.沅江市高質量發展監測綜合評價指標(試行)
3.高質量發展監測綜合評價指標解釋和計算方法
附件1
全市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試行)
序號 |
指標名稱 |
數據來源 |
主要責任單位 |
|
1 |
總體產出水平 |
人均GDP |
市統計局 |
市發改局 |
全員勞動生產率(包括農業勞動生產率、工業勞動生產率、服務業勞動生產率) |
市農業農村局 市科工局 市商務局 |
|||
2 |
產業結構優化 |
第一、二、三產業結構比 |
市統計局 |
市發改局 |
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市科工局 |
|||
產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其中制造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 |
市發改局 市科工局 |
|||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市文旅廣體局 市統計局 |
市文旅廣體局 |
||
3 |
財稅質量提升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GDP比率 |
市財政局 市統計局 |
市財政局 |
稅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 |
市財政局 市稅務局 |
市財政局 市稅務局 |
||
4 |
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 |
市統計局 |
市發改局 |
|
5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 |
市統計局 |
市商務局 |
|
6 |
“四上企業”個數(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 |
市統計局 |
市科工局 市商務局 市住建局 市住房保障中心 |
|
7 |
園區產出水平 |
單位面積稅收產出強度 |
市稅務局 市自然資源局 |
市科工局 市稅務局 |
單位面積工業增加值 |
市統計局 市自然資源局 |
市科工局 |
||
8 |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制造業新增貸款占新增貸款比重) |
人民銀行沅江支行 |
人民銀行沅江支行 |
|
9 |
防范化解風險 |
債務率(政府債務/綜合財力) |
市財政局 |
市財政局 |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 |
人民銀行沅江支行 |
人民銀行沅江支行 |
||
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
市應急管理局 |
市應急管理局 |
||
地質災害隱患消除率 |
市自然資源局 |
市自然資源局 |
||
10 |
研發投入 |
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 |
市科工局 市統計局 市教育局 |
市科工局 |
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
市科工局 市統計局 |
市科工局 |
||
序號 |
指標名稱 |
數據來源 |
主要責任單位 |
|
11 |
當年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個數增長速度 |
市科工局 |
市科工局 |
|
12 |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
農村地區自然村(20戶以上)光纖和4G覆蓋率 |
市科工局 |
市科工局 |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
市水利局 |
市水利局 |
||
高標準農田比重 |
市農業農村局 市發改局 |
市發改局 市農業農村局 |
||
13 |
空氣質量 |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 |
益陽市生態環境局沅江分局 |
益陽市生態環境局沅江分局 |
地級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 |
||||
14 |
地表水達到或好于III類水體比例(國考斷面、省考斷面) |
益陽市生態環境局沅江分局 |
益陽市生態環境局沅江分局 |
|
15 |
城鎮污水垃圾處理 |
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 |
市住建局 |
市住建局 |
縣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 |
市城管執法局 |
市城管執法局 |
||
縣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處理化率 |
||||
16 |
對外貿易 |
進出口總額增長速度 |
市商務局 市統計局 |
市商務局 |
進出口總額與GDP比率 |
||||
17 |
招商引資 |
實際利用外資增長速度及占投資比重 |
市商務局 市統計局 |
市商務局 |
實際利用內資增長速度及占投資比重 |
||||
18 |
營商環境便利度指數(放管服改革、創新創業環境優化等) |
市統計局 |
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
|
19 |
居民收入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 |
市統計局 |
|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 |
||||
20 |
城鎮調查失業率(登記失業率) |
市統計局 市人社局 |
市人社局 |
|
21 |
人均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 |
市文旅廣體局 |
市文旅廣體局 |
|
22 |
各級各類教育毛入學率 |
市教育局 |
市教育局 |
|
23 |
醫療衛生 |
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 |
市衛生健康局 |
市衛生健康局 |
每千常住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 |
||||
24 |
社會安全 |
較大及以上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次數 |
市公安局 |
市公安局 |
重大群體性事件次數 |
市委政法委 市公安局 |
市委政法委 市公安局 |
||
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不含道路交通、火災事故)次數 |
市應急管理局 |
市應急管理局 |
||
較大及以上火災事故次數 |
附件2
沅江市高質量發展監測綜合評價指標(試行)
大類 |
序號 |
指標名稱 |
單位 |
權重 |
反映的內容 |
資料來源 |
主要責任單位 |
指標值 |
|
經濟發展(42分) |
1 |
綜合效益(13分) |
人均GDP |
元/人 |
2 |
經濟發展水平 |
市統計局 |
市發改局 |
47000 |
2 |
人均稅收收入 |
元/人 |
3 |
經濟發展效益 |
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統計局 |
市財政局、市稅務局 |
1515 |
||
3 |
稅收收入占GDP比重 |
% |
2 |
經濟增長質量 |
市財政局、市統計局 |
市財政局 |
3.22 |
||
4 |
稅收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 |
% |
2 |
財政收入質量 |
市財政局 |
市財政局 |
83.93 |
||
5 |
規模工業企業盈利面 |
% |
2 |
工業企業效益情況 |
市科工局、市統計局 |
市科工局 |
90 |
||
6 |
綜合債務率 |
% |
2 |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情況 |
市財政局 |
市財政局 |
低于200 |
||
7 |
持續發展(21分) |
二、三產業增加值占比 |
% |
3 |
產業結構優化 |
市統計局 |
市發改局 |
83.8 |
|
8 |
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
% |
3 |
工業發展成效 |
市統計局 |
市科工局 |
32.5 |
||
9 |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 |
% |
3 |
工業技術創新成效 |
市科工局、市統計局 |
市科工局 |
16.81 |
||
10 |
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 |
% |
3 |
技術創新投入 |
市科工局、市統計局 |
市科工局、教育局 |
1.65 |
||
11 |
產業投資占地區固定資產投資比重 |
% |
3 |
實體經濟發展情況 |
市發改局、市統計局 |
市發改局 |
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
||
12 |
新增“四上”企業增長速度 |
% |
2 |
創新發展情況 |
市統計局 |
市科工局、市商務局、市住建局、市住房保障中心 |
3 |
||
13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 |
% |
2 |
產業結構優化 |
市商務局、市統計局 |
市商務局 |
10.2 |
||
14 |
適度規模經營比重 |
% |
2 |
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 |
市農業農村局 |
市農業農村局 |
70.1 |
||
15 |
開放發展(8分) |
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率 |
% |
2 |
經濟對外開放規模 |
市商務局、市統計局 |
市商務局 |
1.47 |
|
16 |
實際利用外資增長率 |
% |
2 |
經濟發展外來資金情況 |
市商務局 |
市商務局 |
10.5 |
||
17 |
馳名商標、地理標志個數 |
個 |
2 |
經濟影響力 |
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 |
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 |
2 |
||
18 |
辦稅事項最多跑一次比例 |
% |
1 |
“放管服”改革情況 |
市稅務局 |
市稅務局 |
95 |
||
19 |
按要求網上可辦率 |
% |
1 |
“放管服”改革情況 |
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
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
95 |
大類 |
序號 |
指標名稱 |
單位 |
權重 |
反映的內容 |
資料來源 |
主要責任單位 |
指標值 |
資源利用(15分) |
20 |
園區單位建設用地稅收收入 |
萬元/畝 |
3 |
土地利用成效 |
市稅務局、市科工局、市自然資源局 |
市稅務局、市科工局、市自然資源局 |
6.4 |
21 |
當年新開工工業項目投資強度 |
萬元/畝 |
3 |
土地使用效率 |
市發改局、市科工局、市統計局 |
市科工局 |
內資150,外資30萬美元 |
|
22 |
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比 |
% |
3 |
經濟集聚率 |
市統計局、市科工局 |
市科工局 |
58.5 |
|
23 |
單位GDP能耗降低率 |
% |
2 |
能源使用效率 |
市發改局 |
市科工局、益陽市生態環境局沅江分局 |
3 |
|
24 |
耕地面積保有量 |
% |
2 |
耕地資源保護情況 |
市自然資源局 |
市自然資源局 |
占補平衡 |
|
25 |
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 |
% |
2 |
農業基礎設施支撐能力 |
市發改局、市農業農村局 |
市農業農村局 |
7.5 |
|
生態環境(13分) |
26 |
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 |
% |
3 |
生活污水處理情況 |
市城管執法局、市住建局 |
市城管執法局、市住建局 |
75 |
27 |
垃圾分類集中處理率 |
% |
2 |
生活垃圾處理情況 |
市城管執法局、市農業農村局 |
市城管執法局、市農業農村局 |
28 |
|
28 |
森林覆蓋率 |
% |
1 |
生態環境質量 |
市林業局 |
市林業局 |
24.8 |
|
29 |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 |
% |
1 |
空氣質量 |
益陽市生態環境局沅江分局 |
益陽市生態環境局沅江分局 |
94 |
|
30 |
PM2.5年均濃度 |
微克/m3 |
1 |
37 |
||||
31 |
PM10年均濃度 |
微克/m3 |
1 |
70 |
||||
32 |
地表水達到或好于III類水體比例 |
% |
3 |
地表水質量 |
益陽市生態環境局沅江分局 |
益陽市生態環境局沅江分局、市城管執法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住建局 |
91 |
|
33 |
地質災害隱患消除率 |
% |
1 |
生態環境安全 |
市自然資源局 |
市自然資源局 |
4 |
|
城鄉建設(12分) |
34 |
行政村通客班車率 |
% |
1 |
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
市交通運輸局 |
市交通運輸局 |
100 |
35 |
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 |
% |
1 |
文化娛樂設施建設情況 |
市文旅廣體局 |
市文旅廣體局 |
100 |
|
36 |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
% |
1 |
農村安全用水情況 |
市水利局 |
市水利局 |
96.44 |
|
37 |
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 |
% |
1 |
公共衛生情況 |
市農業農村局 |
市農業農村局 |
85 |
|
38 |
城鄉萬人公共交通車輛擁有量 |
輛/萬人 |
1 |
公共交通建設情況 |
市交通運輸局 |
市交通運輸局 |
13.02 |
|
39 |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
% |
2 |
文化發展情況 |
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廣體局、市統計局 |
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廣體局 |
2.27 |
|
40 |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
% |
1 |
城鄉協調發展情況 |
市統計局 |
市公安局 |
53.8 |
大類 |
序號 |
指標名稱 |
單位 |
權重 |
反映的內容 |
資料來源 |
主要責任單位 |
指標值 |
城鄉建設(12分) |
41 |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
% |
1 |
城鄉協調發展情況 |
市統計局、市公安局 |
市公安局 |
28 |
42 |
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城鎮常住人口的比重 |
% |
1 |
城市文化程度 |
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 |
市委宣傳部、團市委、市民政局 |
≥12 |
|
43 |
標準化菜市場(農貿市場)達標率 |
% |
1 |
市場建設情況 |
市商務局 |
市商務局 |
61 |
|
44 |
農村地區自然村(20戶以上)光纖和4G覆蓋率 |
% |
1 |
通訊建設情況 |
市科工局 |
市科工局 |
光纖98,4G 覆蓋率100 |
|
人民生活(13分) |
45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 |
% |
3 |
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情況 |
市統計局 |
與GDP增速基本同步 |
|
46 |
城鄉醫保參保率 |
% |
2 |
社會保障情況 |
市稅務局、市醫保局 |
市稅務局、市醫保局 |
90 |
|
47 |
養老保險參保率 |
% |
2 |
社會保障情況 |
市稅務局、市人社局 |
市稅務局、市人社局 |
90 |
|
48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 |
1 |
城鎮就業情況 |
市人社局 |
市人社局 |
≤4.3 |
|
49 |
農村貧困發生率 |
% |
2 |
精準扶貧成效 |
市扶貧辦 |
市扶貧辦 |
≤0.5 |
|
50 |
社區(村)養老院覆蓋率 |
% |
1 |
社會養老服務情況 |
市民政局 |
市民政局 |
30 |
|
51 |
萬人常住人口全科醫生數 |
人/萬人 |
1 |
醫療保障情況 |
市衛生健康局 |
市衛生健康局 |
≥1.0 |
|
52 |
高中毛入學率 |
年 |
1 |
教育水平 |
市教育局 |
市教育局 |
100 |
|
社會安全(5分) |
53 |
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
人/億元 |
1 |
防范化解風險情況 |
市應急管理局 |
市應急管理局 |
0.1 |
54 |
較大及以上道路交通事故次數 |
次 |
1 |
交通安全 |
市公安局 |
市公安局 |
0 |
|
55 |
群體性事件次數 |
次 |
1 |
社會安全 |
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 |
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 |
0 |
|
56 |
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不含道路交通、火災事故)次數 |
次 |
1 |
生產安全 |
市應急管理局 |
市應急管理局 |
0 |
|
57 |
較大及以上火災事故次數 |
次 |
1 |
社會安全 |
市應急管理局 |
市應急管理局 |
0 |
附件3
高質量發展監測綜合評價指標解釋和計算方法
經濟發展:
1.人均GDP。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指報告期內某一地區實現的生產總值(GDP)與區域內該年平均常住人口的比值,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每個居民對該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貢獻或創造價值的指標。資料來源:市統計局。
計算公式:人均GDP=GDP/年均常住人口。
2.人均稅收收入。指區域內報告期稅收收入與年均常住人口的比值。資料來源: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統計局。
計算公式:人均稅收收入=稅收收入/年均常住人口。
3.稅收收入占GDP比重。指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稅收收入占GDP的比例。資料來源:市財政局、市統計局。
計算公式:一般稅收收入占GDP比重=稅收收入/GDP×100%。
4.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指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例。資料來源:市財政局。
計算公式: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稅收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0%。
5.規模工業企業盈利面。指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盈利規模工業企業個數占全部規模工業企業數的比重。資料來源:市科工局、市統計局。
計算公式:規模工業企業盈利面=盈利規模工業企業個數/全部規模工業企業個數×100%。
6.綜合債務率。指年末政府性債務余額(全口徑)與當年政府綜合財力的比率,是衡量政府性債務風險總體情況的指標。資料來源:市財政局。
計算公式:綜合債務率=年末政府性債務余額/當年政府綜合財力×100%。
7.二、三產業增加值占比:指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 / T4754- 2017) 中,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資料來源:市統計局。
計算公式: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二產業增加值+三產業增加值) / GDP×100%。
8.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中,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資料來源:市統計局。
計算公式: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制造業增加值/GDP×100%。
9.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指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資料來源:市科工局、統計局。
計算公式: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GDPX100%。注:第二三產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和CDP為使用現價。
10.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指用于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的經費占GDP的比重。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三類活動。資料來源:市科工局、市統計局。
計算公式: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研發經費支出/GDPX 100%。
11.產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指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例。資料來源:市發改局、市統計局。
計算公式:產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00%。
12.新增“四上”企業增長速度。“四上企業”是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質等級建筑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國家重點服務業企業等四類規模以上企業的統稱。新增“四上”企業數是指當年新增入庫的“四上”企業個數。資料來源:市統計局。
計算公式:新增“四上”企業增長速度=(報告期新增“四上”企業個數-上年同期新增“四上”企業個教)/上年同期新增“四上”企業個數×100%。
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資料來源:市商務局、市統計局。
計算公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本年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上年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0%。
14.適度規模經營比重。指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與耕地總面積的比值,是反映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的重要指標。資料來源:市農業農村局。
計算公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化比重=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耕地面積×100%。
15.對外開放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對外開放程度,是衡量經濟對外開放規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標。資料來源:市商務局、市統計局。
計算公式:對外開放度=地區進出口總額/GDP×100%。
16.實際利用外資增長率。利用外資是指利用來自國外的貨幣資金(如借入國外資金、吸收國外投資、接受國外經濟援助等)和以物資、技術、專利等表現的國外資本,以解決本國資金、設備不足的困難,或進行資金調節,達到發展本國經濟的目的。實際利用外資增長率是指報告期實際利用外資比上年同期的增長率。資料來源:市商務局。
計算公式:實際利用外資增長率=(報告期實際利用外資-上年同期實際利用外資)/上年同期實際利用外資×100%。
17.馳名商標、地理標志個數。指具有較高市場聲譽和商業價值,為相關公眾所熟知,并依法被認定的馳名商標、地理標志。資料來源: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
18.辦稅事項“最多跑一次”比例:辦稅事項“最多跑一次”是指納稅人辦理《清單》范圍內的事項,在資料完整且符合法定受理條件的前提下,最多只需要到稅務機關跑一次。資料來源:市稅務局。
計算公式:辦稅事項“最多跑一次”比例=年度辦稅“最多跑一次”事項次數/年度全部辦稅事項次數×100%。
19.按要求網上可辦率。資料來源: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資源利用:
20.園區單位建設用地稅收收入。指經濟開發區或工業園區當年稅收收入合計與園區用地面積的比值。資料來源:市稅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科工局。
計算公式:園區單位建設用地稅收收入=園區稅收收入/園區用地面積。
21.當年新開工工業項目投資強度。指單位面積當年新開工工業項目投資額。資料來源:市發改局、市科工局、市統計局。
計算公式:當年新開工工業項目投資強度=當年新開工工業項目投資額合計/當年新開工工業項目用地面積合計。
22.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比。指經濟開發區或工業園區報告期內規模工業增加值占該地區全部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資料來源:市統計局、市科工局。
計算公式:園區規模工業省加值占比=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地區全部規模工業增加值×100%。
23.單位GDP能耗降低率。單位GDP能耗指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能源消費總量與GDP(2015年不變價)的比值。資料來源:市發改局。
計算公式:單位GDP能耗降低率=(報告期單位GDP能耗/上年單位GDP能耗-1)×100%。
24.耕地保有量。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的耕地總數量,等于上一年結轉的耕地數量,扣除年內各項建設占用耕地的數量和農業結構調整占用及生態退耕的數量,加上年內土地開發、復墾和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數量。資料來源:市自然資源局。
25.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指高標準農田面積與耕地面積的比值,是反映農業基礎設施支撐能力的重要指標。資料來源:市發改局、市農業農村局。
計算公式: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高標準農田面積/耕地面積×100%。
生態環境:
26.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指經過城市(縣城)和建制鎮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總量占污水排放總量的比重。資料來源:市城管執法局、市住建局。
計算公式: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污水處理總量/污水排放總量×100%。
27.垃圾分類集中處理率。評價垃圾分類和無害化處理水平,該指標中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餐廚廢棄物、建筑垃圾。資料來源:市城管執法局、市農業農村局。
計算公式:垃圾分類集中處理率=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0.4+城市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0.2+城市餐廚廢棄物處理率×0.2+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0.2。
28.森林覆蓋率。森林覆蓋率是指森林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率。一般用百分比表示。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資源和林地占有的實際水平的重要指標。資料來源:市林業局。
計算公式:森林覆蓋率=(有林地面積+灌木林地面積+四旁樹面積)/土地總面積×100%。
29.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指空氣質量類別為優或者良的天數占全年有效監測總天數的比例。按照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D)技術規定(試行)》(HJ633-2012)《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663-2013)評價各城市空氣質量類別,監測評價項目包括SO2、NO2、CO、O3、PM10、PM2.5六項。資料來源:益陽市生態環境局沅江分局。
計算公式: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空氣質量類別為優或良的天數/全年有效監測天數×100%。
30. PM2.5 年均濃度。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 2.5微米的顆粒物,在一個日歷年內各日平均濃度的算術平均值。按照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HJ618-2011)評價各城市PM2.5年均濃度。資料來源:益陽市生態環境局沅江分局。
計算公式: PM2.5年均濃度=有效日PM2.5平均濃度的合計值/全年有效監測天數。
31.PM10年均濃度。PM10即可吸入顆粒物,是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10微米的顆粒物在一個日歷年內各日平均濃度的算術平均值。按照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IJ618-2011)評價各城市PM10年均濃度。資料來源:益陽市生態環境局沅江分局。
計算公式:PM10年均濃度=有效日PM10平均濃度的合計值/全年有效監測天數。
32.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指地表水質達到Ⅰ、Ⅱ、Ⅲ類的斷面數占斷面總數的比例。資料來源:益陽市生態環境局沅江分局。
計算公式: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地表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以上地表水斷面數/斷面總數×100%。
城鄉建設:
33.地質災害隱患消除率。地質災害指的是以地質動力活動或地質環境異常變化為主要成因的自然災害。在地球內動力、外動力成人為地質動力作用下,地球發生異常能量釋放、物質運動、巖土體變形位移以及環境異常變化等危害人類生命財產、生活與經濟活動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現象或過程。不良地質現象通常叫做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惡化地質環境,降低了環境質量,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安全,并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的地質事件。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因素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從而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資料來源:市自然資源局。
計算公式:地質災害隱患消除率=已消除的地質災害隱患/地質災害隱患總數×100%。
34.行政村通客班車率。指區域內已經開通客班車的行政村個數與行政村總數的比例。資料來源:市交通局。
計算公式:行政村通客班車率=開通客班車的行政村個數/行政村總數×100%。
35.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指已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行政村(社區)數占村(社區)總數的百分比。資料來源:市文旅廣體局。
計算公式: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已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村(社區)數/村(社區)總效×100%。
36.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指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網延伸工程供水到戶(含小區或院子,下同)的農村人口占農村供水總人口的比例。資料來源:市水利局。
計算公式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網延伸工程供水到戶的農村人口數/農村供水總人口×100%。
37.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指農村各種類型衛生廁所的農戶數占農村總戶數的比率。農村衛生廁所:有墻、有頂,圓坑及貯糞池無滲漏、貯糞池有蓋,廁室清潔,無蠅蛆,基本無臭味,糞便及時清除。資料來源:市農業農村局。
計算公式為: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農村衛生廁所農戶數/農村總戶數×100%。
38.城市萬人公共交通車輛擁有量。指城市每萬人平均擁有的公共交通車輛標臺數,含地鐵、輕軌。資料來源:市交通局。
計算公式:城市萬人公共交通車輛擁有量=城市公共交通車輛標臺數/城市常住人口×100%。
39.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指報告期內文化產業部門實現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資料來源: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廣體局、市統計局。
計算公式: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GDP×100%。
40.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指一個地區城鎮常住人口占該地區常住總人口的比例。城鎮人口包括街道的城市人口、鎮區及鎮政府所在地村委會(居委會)的人口、通過道路建筑物與鎮區連接的村委會的人口。常住人口是當地的戶籍人口加上外來半年以上的人口減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資料來源:市統計局。
計算公式:城鎮化率=城鎮常住人口/常住總人口×100%。
41.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指一個地區城鎮戶籍人口占該地區戶籍總人口的比例。資料來源:市公安局、市統計局。
計算公式: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城鎮戶籍人口/戶籍總人口×100%。
42.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城鎮常住人口比重。指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城鎮常住人口的百分比。注冊志愿者是指依據《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規定》明確的條件和程序,在文明辦、民政、體育、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殘聯、紅十字會老齡辦等組織和志愿服務組織注冊登記,每年志愿服務時間在24小時及以上的人員。資料來源: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
計算公式: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城鎮常住人口比例=年末注冊志愿者人數/年末城鎮常住人口×100%。
43.標準化菜市場(農貿市場)達標率。指通過新建、升級改造達到標準化的菜市場(農貿市場)個數占該區域菜市場(農貿市場)數的比例。資料來課:市商務局。
計算公式:標準化菜市場(農貿市場)達標率=標準化菜市場(農貿市場)個數/菜市場(農貿市場)總數×100%。
44.農村地區自然村(20戶以上)光纖和4G覆蓋率。資料來源:市科工局。
計算公式:農村地區自然村(20戶以上)光纖和4G覆蓋率=已覆蓋光纖和4G的自然村個數/自然村總數×100%。
人民生活:
4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收入總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按照收入的來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項,分別為: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資料來源:市統計局。
46.城鄉醫療保險參保率。指參加城鄉醫療保險的人數占常住人口的比率。資料來源:市稅務局、市醫保局。
計算公式:城鄉醫療保險參保率=參加城鄉醫療保險的人數/常住人口×100%。
47.養老保險參保率。指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占常住人口的比率。資料來源:市稅務局、市人社局。
計算公式:養老保險參保率=指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常住人口×100%。
48.城鎮登記失業率。 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占城鎮從業人數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之和的百分比。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是指非農業戶口人口(含城市規劃區內的被征地農民)在勞動年齡(16周歲至退休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并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資料來源:市人社局。
計算公式: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城鎮從業人數十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00%。
49.農村貧困發生率。指的是農村低于貧困線的人口占全部農村人口的比例。資料來源:市扶貧辦。
計算公式:農村貧困發生率=農村低于貧困線的人口/全部農村人口×100%。
50.社區(村)養老院覆蓋率。指已有養老院的社區(村)個數占社區(村)總數的比例。資料來源:市民政局。
計算公式:社區(村)養老院覆蓋率=已有養老院的社區(村)個數/社區(村)總數×100%。
51.萬人常住人口全科醫生數。指一個地區平均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的在崗全科醫生數。資料來源:市衛健局。
計算公式:萬人常住人口全科醫生數=年末在崗全科醫生數/年末常住人口×100%。
52.高中毛入學率。指某學年度高中教育在校生數占相應學齡人口總數比例,標志教育相對規模和教育機會,是衡量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資料來源:市教育局。
社會安全:
53.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資料來源:市應急管理局。
54.較大及以上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次數。資料來源:市公安局。
55.群體性事件次數。資料來源: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
56.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不含道路交通、火災事故)次數。資料來源:市應急管理局。
57.較大及以上火災事故次數。資料來源:市應急管理局。